首页> 详情

因地制宜搞农产品加工

2021-03-20 |浏览:30132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提起农产品加工,有人就觉得搞加工就是大厂房、大机器、大规模,需要大量资金,需要高深技术,需要专业人才……总之困难重重,无法搞,搞不成。这种认识并不符合农产品加工业实情,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改变农产品加工格局,有资金支持固然重要,但如果不破除陈旧观念,即使支持再多资金也难以见到大成效。农产品加工领域广泛,既有那种投资较大、技术要求高的项目,也有简便易行、投资少的加工行业。尤其是在食品加工方面,许多项目是农民自己掌握的蒸、煮、烹、炒等技术,投资不大但市场销路很好,只要找对思路就可以做到。

  有的农产品采摘时间短、难于保存,加上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运不出去。想要加工这样的农产品,关键还是要转变思路。比如香椿嫩芽的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但采摘时间短、难于保存,怎么办?一个思路,是因地制宜搞乡村旅游,吸引城里游客踏青赏花,又采又吃又带走;另一个思路,是寻找简单加工技术,把技术传授给农民,家家户户搞加工,再找企业把产品统一包装、统一品牌,销往城市的大小超市。这样做,投入少、成本低、风险也不大,既利用了当地特色资源,又迎合了本地市场的“口味”。
  换思路就有新格局。搞农产品加工,需要破除神秘感,比如做泡菜、腌鸭蛋、霉干菜等都是加工食品。韩国人靠做泡菜的技术,每年出口大量韩式泡菜,为韩国换回10多亿美元的外汇,这给我们以有益启示。同时,搞农产品加工还需要打破思维惯性,多方拓宽产品功能。比如一根普通的竹子,由它加工而成的产品可达1500多种。当然,搞农产品加工,一定要结合市场需求定位,并不一定非要搞高大上的项目,而是要多想想如何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搞加工。

(责任编辑:程艳红)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农产品加工,作者:杨治钊,来源:农民日报,来源地址:)

上一篇: 阿里首次实现“带叶”分选耙耙柑

下一篇: 柚子的深加工

-----主办-----

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协办-----

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业与信息化委员会

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