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夏天,刚参加完入职培训的陈三洋和同届学员们一起,聚在公司等待分配消息,“大家一知道我被派到港珠澳大桥后,立马就投来羡慕的目光。这么大的项目,对搞工程的人来说,真是可遇不可求!”那时,年仅24岁的陈三洋对超级工程满心向往,而对即将到来的艰辛工作,却“一点概念都没有”。
一到项目上,陈三洋便被指派参与人工岛工程——在海面上“无中生有”,建两座连接沉管的人工岛。由于离岸边需要坐两个小时船,项目部索性在施工水域附近安营扎寨,在生活船上吃住了半年多,“风平浪静还好,一起风浪,船就摇摇晃晃,有时吐得稀里哗啦,睡不好觉是常事”。人工岛完成钢圆筒振沉后,还要把中间区域海水排干,这一过程中需派专人实时监测水位。一天晚上,其他人都已撤回,只留了陈三洋一个人漂在“岛”上,“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荒凉、孤独”。
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繁重的工作压力,青年建设者们没有畏惧,反而被激发出更加昂扬的斗志。
身为技术员的陈三洋,除了每天完成审图纸、做方案、定工艺、审核查验、协调施工等“规定动作”,还自我加压、钻研工艺,先后为施工提出了“冷却循环水可逆流式分流器”等建议。每年10多项合理化建议被采纳,让陈三洋成了同事眼中的“创新达人”。6年过去,他已不再是初出茅庐的应届生,而成了能“挑大梁”的项目技术骨干。
不同于陈三洋,杨永宏来到项目之前,已经参与过苏通大桥、京沪高铁等大项目,在港珠澳大桥,过往的经验与持续的努力帮他实现了快速成长。2013年,33岁的他便要负责管理整个非通航孔桥的施工,“虽然是小桥,但质量、安全我自己要负总责,压力和责任完全不一样。”几年间,他从工区工程部长、助理到了工区项目副经理,如今已晋升为岛隧项目专业副总工程师。“成长背后是付出,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杨永宏说,相比而言,无论是工程设计、监理单位,还是房建领域的工作都比坚守在桥梁建设一线要轻松不少,“可是人到了一定阶段,首先应该追求的是实现人生价值,不是吗?”
上一篇: 硬汉能使“绣花针”:工匠精神苛求每个细节
-----主办-----
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协办-----
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业与信息化委员会
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