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盐是你家里最咸的调料,那味精就是你家里最闲的调料。你可能听过许多传说——味精吃了会头疼,不安全。味精到底安全吗?放了味精的菜里发生了什么?
味精吃多了真的会头疼吗?
味精主要是以小麦、玉米为原料,发酵成谷氨酸,提取出谷氨酸钠,也就是我们说的味精。
谷氨酸在生物体内的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医学上谷氨酸主要用于治疗肝性昏迷。谷氨酸参与脑内蛋白质和糖的代谢,改善儿童智力发育,也是营养增补剂。作为营养药物可用于皮肤和毛发,对头皮的毛母细胞有营养功能,增强血液循环,有生发防脱发功效,对治疗皱纹也有效果。
而谷氨酸钠,也就是味精是一种有机盐,相对应的食盐是无机盐,食品工业上,味精是常用的食品增鲜剂,称为谷氨酸钠盐。
国标2760中,味精可以在调制乳、人造黄油及其类似制品、冷冻饮品、加工水果、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及糖果、发酵面制品、焙烤食品、预制肉制品、冷冻水产品及其制品、卤蛋、淀粉糖等272种食品中添加。
味精的主要作用是提鲜,中国菜博大精深,是否还有其他方法?
能够产出“鲜”味的不仅有味精,还包括肌苷酸离子和鸟苷酸离子,如鸡精主要成分是味精和食盐外,也添加有呈味核苷酸二钠、或者是5’-肌苷酸二钠和5’-鸟苷酸二钠。
网上关于味精的食用方法五花八门,有很多禁忌,根据国标2760的标准,只要是需要调味的食品均可以使用味精,只是使用量酌情而定;炒菜、做馅、拌凉菜、做汤等均可加入味精,但需要注意的是,味精在120℃的高温时会变成焦谷氨酸钠,失去鲜味。
不明不白“中国餐馆综合征” 中国菜躺枪
20世纪60年代末,一位署名“何文国”的“高级研究员”给《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发了一封短信,声称自己和周围的朋友在吃了中餐馆的食物后会经常身体麻木,并将这种症状称为“中国餐馆综合征”。当时味精更多用于东亚菜品,导致人们存在一个固有印象——中国餐馆做菜会放很多味精,这一事件引发了一系列学术界的研究。比如1969年科学杂志上刊登了一篇研究,证实味精正是导致头痛、灼烧感、胸痛等中餐馆综合征的原因。但这篇论文的实验方法有很多问题。同时还有另一篇针对味精的研究,并未发现正常摄入量和症状之间有任何直接的联系,但终究没能为味精正名,这是因为当时西方对味精的排斥基本上是一种种族主义偏见。
最初创造中餐馆综合征这个词的“何文国”早已被证实其实是白人,华裔的名字也是捏造的,味精名声受损不仅影响了北美的中餐馆,还反过来传到了味精的故乡东亚,但味精只是一种普通的食品添加剂,工业上生产味精借助的是现代发酵工艺,从甘蔗中提取。它看似更天然的替代品鸡精,按照国家标准也含有至少35%的谷氨酸钠。人们对味精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科学争论,也渐渐明确了起来。
网友各执一词:一方称味精太冤,一方称提鲜方式多何必执着于味精
味精上热搜后也有不少网友为其正名,新浪网友“海牛蕾姆”称,味精可以说是史上最冤的调味料了,主要生产方式不是提取、不是化学合成,是正儿八经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其原料就是玉米等粮食,比白砂糖还纯天然,是一种非常健康安全的增鲜剂,只要适当摄入毫无问题。说到底,味精最大的问题就是名字,听着像是个化学名称,长得也像“有毒化学品”,再加上之前鸡精商家的宣传,信味精有害的人自然而然就多了。
网友“朱毅”认为提鲜的方法有很多,不必纠结于味精:“味精就百余年历史,而鲁、川、粤、闽、苏、浙、湘、徽菜,都是中国烹饪数千年发展的结晶。苏东坡不晓味精为何物,东坡肉照样香中带甜、酥中透糯;佛跳墙没有味精加盟,照样软嫩柔润、浓郁荤香;再说那满汉全席,席间更是见不到一粒味精的……如此可知,味精不是中国菜调料的开山鼻祖,也不是点睛之笔,更不是标配。
鲜,中国菜之所欲也,但非止从味精来。中国的高汤堪称一绝,中国菜之鲜,绝非味精之鲜所能及。家有味精,或者升级版的鸡精,也做不到白水变鸡汤,鸡汤和味精水哄得过眼睛,骗不过鼻子,更骗不过舌头。总之,扣着点吃味精,对身体有益无害,不吃味精也没啥不好的。”
(责任编辑:董方婷)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味精吃多了会头疼吗?“味精被误解”引热议,作者:大河网,来源:大河网,来源地址:https://cloud.kepuchina.cn/newSearch/imgText?id=6983832819018153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