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盲目报班,不做‘虎妈’‘狼爸’。”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引发广泛热议,并被称之为家庭教育的“国家标准”。指导意见中明确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强调了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新时期家校互动的全新环境中,究竟怎么成为一名好家长,完成其独一无二的“使命”?
新政教育部反对“虎妈”“狼爸”
10月中旬,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家庭教育工作放在一个历史性的高度上推广,自此,我国的家庭教育首次有了“国家标准”。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家庭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现实状况不容乐观。社会各界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家庭教育工作水平还不高,家庭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相关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还没有形成合力,这些问题导致在育人方面出现了一些违背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现象,如缺教少护、教而不当、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等。
从困难和问题出发,教育部在指导意见中对如何做一名好家长做出了具体的规范,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孩子的成长规律。比如,学龄前儿童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培养孩子健康体魄、良好生活习惯和品德行为,让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小学生家长要督促孩子坚持体育锻炼,增长自我保护知识和基本自救技能,鼓励参与劳动,养成良好生活自理习惯和学习习惯,引导孩子学会感恩父母、诚实为人、诚实做事。中学生家长要对孩子开展性别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孩子积极学业态度,与学校配合减轻孩子过重学业负担,指导孩子学会自主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在指导意见中,教育部对家庭教育划出了“红线”,即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不做“虎妈”“狼爸”。家长不仅要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方法,还要重视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
同时,意见首次提出了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发挥好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共同办好家长学校等。比如,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中小学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和1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幼儿园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和2次亲子实践活动。
现状“虎妈”“狼爸”被家长效仿
“昔孟母,择邻处”“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提起家庭教育,中国自古就有不少典型案例和名言警句。许多父母认为,如何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不用别人插手。近几年,社会上频繁出现的“虎妈”“狼爸”,不少家长也纷纷效仿。所谓“虎妈”“狼爸”是对严苛父母的一种称谓。
教育部指导意见发布后,记者采访身边的家长朋友发现,“虎妈”和“狼爸”还真不少。许多家长表示,自从孩子上了小学之后,各方面的压力就呼啸而至,加上“独生子女输不起”这类思想作祟,几乎都沦陷成了“准虎妈”。家长张女士表示,现在的小学老师布置的许多作业都需要家长参与才能完成,比如检查作业,听写单词、课文等。“为了不让孩子在学校被责罚,只好做‘虎妈’,一遍遍逼迫儿子练习了。”张女士吐槽道。为了让儿子不输于人,各种培训班自然也是少不了的,周末的时间都排得满满的,几乎休息不成。
父母较少关注孩子兴趣性格
中国的家庭教育现状如何?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党总支书记邓跃茂透露,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北京、黑龙江、江西和山东四省市2万名家长和2万名小学生进行了家庭教育状态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健康安全、学习成绩等现实性因素,对兴趣爱好、性格养成等发展性因素的关注度较低。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极盛教授曾对北京1800多名家长进行三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家长教育不当。不当的家庭教育直接导致子女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甚至青春期出现的问题无法准确解决,使子女在问题中成长。
“这种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观必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学生斗殴事件、自杀事件不绝于耳,且呈现低龄化趋势。”邓跃茂认为,从特定角度看,我国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无不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观密切相关。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家庭教育标准,作者:网络,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