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红瓦、白柱,这座古朴的二层小楼原本是复制许昌师专20世纪50年代建在老校区的教学楼,如今,这座建筑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却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学校历史的记忆符号,它还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滚滚洪流。17个展厅里,摆满了耧、犁、锄、耙、食盒、蓑衣、草鞋等藏品,默默地向游客讲述着一段属于自己的历史。汪庆华所带领的团队,无疑就是这段历史、这些器物的守望者。
这位如今已经年满66岁的老人,瘦削却精神矍铄,有着不逊于年轻人的精气神儿。“我们这一代人,追根溯源其实也就是老农民,要始终记住自己从哪里来。2010年3月,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一致作出决议,要为过去老农民创建一个博物馆,学校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汪庆华一谈起创建过程,滔滔不绝,如数家珍,显得格外兴奋。
经过3年时间这座博物馆一砖一瓦筹建起来,现在正式开馆已经6年。农博馆先后被评定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展示馆、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等。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志和在致贺信上写到:“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珍藏历史记忆,弘扬中华文化做了一件大好事。”
2013年,刚开馆半年的农博馆就成功评上了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给学校和团队成员非常大的鼓舞,更加坚定了传承中原农耕文化的决心。开馆后的几年来,农博馆仍在持续收集展品,现在已有不重复藏品3000余件(套),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藏品品种较全、能够系统而深入地反映传统农耕时代境况和风貌的专题博物馆。几年来,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教育厅、省文物局、省非遗中心等有关部门及有关领导,给予农博馆以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一个个奖项也随之接踵而来。许昌学院充分利用这个阵地,有关的学术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展开。先后成立了中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额中原能文化研究中心,形成了一体双翼的涉农研究格局。今年6月,河南省委宣传部批准该校设立河南省重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忆农耕赏珍藏穿时空隧道听民俗看非遗感受乡土情”正如这副对联所描述的,如今,农博馆坚持做到全年开放在300天以上,努力发挥自己宣教育人的作用。在开馆前几年,农博馆每年参观人数在5万人次左右,2016年之后,观众数量大幅度提升,全年甚至已经超过十万人次。
上一篇: 中原生态漂流节7月15日盛大启动
下一篇: 2020年4月起,这些景区都免费了
-----主办-----
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
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业与信息化专业委员会
河南金农达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河南全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协办-----
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