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孝道的民族,孝道被视为道德之元,教育之本,行为之道。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族结构的变化和生育观念的改变等原因,公民道德有所滑坡,不孝敬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推进孝道文化与健康养老的融合发展,急需营造健康养老的政策环境、敬老养老的社会环境、孝亲敬老的家庭环境、居家养老的服务环境和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心灵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条件”。“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孝道的民族,孝道被视为道德之元,教育之本,行为之道。在伦理道德中,孝是仁义的根本,孝奠定了仁爱的基础。孝道不仅是家庭内部的伦理规范,它与国家治理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一家之孝,就有可能感化、教化一个地区,进而引领社会风气,达到治理一个国家的目的。尽孝尽忠皆传统,爱家爱国相统一。如果能在“孝道”上探索一条适应新时代的新理论、新实践,就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孝道文化的现实意义
孝道文化,作为修身养性的根本和基础,作为社会伦理的自然组成部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孝道文化还是有它的现实意义和需要提倡的。
1、孝亲敬老是家庭美德的具体体现,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何谓孝道文化?孝道是承袭的敬老养老美德,广泛用于社会生活,就成为孝道文化。“孝”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老人紧紧靠着儿子,其基本含义是子女要善于侍奉和赡养父母的意思,它是家庭美德的具体体现。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要大力提倡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中批判“孔孟之道”,把孝道文化全盘否定,后又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冲击,致使一些人的思想道德滑坡,“敬钱不敬老”、“敬权不敬老”、“敬小不敬老”,千方百计“刮老”、“啃老”。有的不赡养老人,有的抢占老人的财产,有的干涉老人的再婚,有的视老人为“包袱”、“累赘”,甚至逼迫老人走上绝路等。社会上这些不孝的行为,从反面告诫我们,必须加强对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研究、发掘、整理,弘扬其精华,使之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推进和促进家庭美德的建设。
2、用孝道文化规范人们的行为,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大措施。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2.4亿,占总人口的17.3%,进入了老年型的社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老年人口每年在以3%的速度递增,“银发浪潮”滚滚而来。但是,我国是在经济还不很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搞“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尤其是农村主要还是依靠子女养老,走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道路。家庭养老的问题还很多,要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需要社会把孝道的教育与家庭美德教育结合起来,以规范人们敬老养老的行为,谴责和制裁那些不孝的子孙,提高年轻人敬老养老的自觉性,为老年人创造一个温馨和谐晚年的生活环境。
3、宣传和发扬孝道文化精神,是推动和促进社会安定团结的需要。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族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和万事兴。宣传和发扬孝道文化,既能解除老年人的养老难题,形成和睦上进的家庭环境,又能消除成年人的后顾之忧,集中精力从事工作和事业。俗话说:老人安,则家庭安。家庭安,则社会安。宣传孝道还能扩展外延,不仅仅是子女对父母关怀,更可扩展为年轻人对全社会老年人的敬爱,做到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对稳定整个社会的秩序,促进社会健康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作用。
4、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的渊源上看,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孝道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发展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百善孝为先”“孝道之始也”等古训,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推崇。因此,我国在世界上享有“礼仪之邦”之美誉。从流传的地域看,孝道文化不仅在中国影响极为深远,还流传于日本、韩国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至今这些国家和地区仍在大力提倡敬老养老,惠及老人;从国际社会的关注看,孝道文化的基点是提倡家庭养老,因此被国际社会称之为“亚洲模式”,是解决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榜样。所以说,孝道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孝道作为修身养性的根本和基础,作为社会伦理的自然组成部分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至今在全球仍有其存在的历史空间和作用,我们决不能任意抛弃。
影响健康养老的若干因素分析
2017年1月国家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之后,在社会上引起热烈的反响,对传承中华孝道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孝亲敬老问题直接影响到健康养老,新的24孝正在行动,涌现出一大批敬老养老的模范家庭和先进个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但是,随着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变化,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生育观念的改变等原因,公民道德有所滑坡,不孝敬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
1、老年人在家庭中居高无上的地位傍落。随着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变化,老年人在家庭中居高无上的地位傍落。孝道文化是以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产生的。在原始社会里,随着人们征服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由母系制度过渡到父系制,由群婚制过渡到配偶制,于是出现了家庭。在家庭内部,由于老人有一定的生产技能,又掌握了家庭的全部财产权,所以老人在家庭里有居高无上的地位。“父为子纲”、“子从父命”,子女是无条件的服从。但是,随着社会向前发展,赖以生存的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所有制变更,子女依赖父母联系的纽带松动了。老人掌握的生产技能,也已逐渐失去了往日的优势和作用。由于老人失去了家庭的经济控制权,居高无上的权威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父母在,不远游”也成了过去。青壮年大量外流,留在家里的绝大多数是老人和小孩。老人谁来赡养?有的老人在家已一二年没有拿到子女给的生活费了。
2、老年人对子女的依赖性逐渐减少。随着离退休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老年人对子女的依赖性逐渐减少。城乡社会保险的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可以领到政府发给的养老金。这些老年人后半生不用子女养老,也不用为“吃饭”问题发愁。老人手里有了钱,对子女的依赖性减少,家庭赡养纠纷大大减少。有些老年人为了减轻子女的负担,主动进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养老,与老年人一起过着集体生活,参加各自兴趣的文体活动,促进了身心健康。用老人的话说:“养儿防老”靠不住,还是社会主义制度好!
3、子女照料老人生活的能力日益减弱。随着家庭结构逐渐小型化,子女照料老人生活的能力日益减弱。在“多子多福”的年代,家庭“四代”、“五代”同堂是一种荣耀,认为人丁兴旺,家庭发达。在这样的大家庭中,由于人手多,对老人晚年的生活照料等问题一般容易解决。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庭结构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推行计划生育以来,“四二一家庭”增多,加之有些老年人因生活习惯和住房条件困难等原因,也不大喜欢与子女住在一起,因此家庭规模越来越小。由于空巢家庭增多,纯老年人家庭增多,高龄老人家庭增多,家庭养老功能大大削弱。有些子女虽有孝心,却因不在老人身边或因现代社会工作任务重、生活节奏快而无暇顾及,或因老人长期患病住院等原因而无力照料。有的地区已出现了“有偿转让赡养义务”的现象,把赡养老人的义务以有偿的方式拜托给亲戚、邻居、学生和社会养老机构。这样做,子女只是在有空的时候,才回来看望老人。家庭解体的步伐正在加快,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过渡已势在必行。
4、传宗接代为核心的孝道观念发生了变化。随着生育观念的改变,以传宗接代为核心的孝道观念发生了变化。儒家的孝道观宣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当前,有些小青年特别是城市中的年轻人继嗣思想日益淡化,不再为宗族接续“烟火”。他们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不愿意结婚,结婚后也不愿生孩子,致使“丁克家庭”增多。上海市已连续多年出现人口负增长,杭州市上城区也出现了这种人口负增长的局面。这些年轻人只是追求自身的生活自由、舒适,到自己老的时候就依赖社会,进老年公寓、托老所,需要由社会承担生活照料的重担。
上一篇: 将孝道文化融入现代养老
下一篇: 用“孝道”文化助力我国养老事业发展
-----主办-----
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
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业与信息化专业委员会
河南金农达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河南全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协办-----
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