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在每年的公历9月22日或23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即为秋分。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使得全球大部分地区(除极点外)昼夜等长。秋分的“分”字有两种含义:一是平分秋季,意味着秋天已经过半;二是平分昼夜,表示这一天昼夜时间相等。
早在古代,人们就通过观测天象来制定历法。秋分的确定,正是基于古人对太阳在黄道上运行规律的深刻认识。《尚书·尧典》中记载了帝尧时期通过观测天象制定历法的历史,其中就包括了秋分这一节气。秋分时节,农作物进入成熟收获阶段。人们通过长期的农耕实践,逐渐认识到这一天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因此将这一天定为节气,以指导农事活动。在先秦时期的《礼记·月令》中,详细描述了秋分时节的天象、物候特征,如“日夜分,雷始收声,蛰虫坏户,杀气浸盛,阳气日衰,水始干涸”。
在古代,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帝王有祭月的习俗,以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这一习俗后来逐渐影响到民间,但由于秋分日期不固定且不一定有圆月,民间逐渐将祭月活动移至农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在秋分这一天,人们有“竖蛋”的习俗。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尝试将其竖立在桌面上。这一习俗富有趣味性,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探索和敬畏。在岭南地区,人们有在秋分时节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被称为“秋碧蒿”。人们将其与鱼片一起炖煮成“秋汤”,寓意洗涤肝肠、平安健康。
秋分是秋收、秋种、秋耕的“三秋”大忙时节。一方面,大多数作物已成熟,是农民收获的重要时期;另一方面,也是冬小麦等作物的播种时间。因此,秋分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秋分作为自然界阴阳转换的一个标志性时刻,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宇宙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平衡被视为宇宙万物和谐共生的基础。秋分的到来,标志着阴气逐渐增强、阳气逐渐减弱,体现了自然界阴阳转换的规律性。
自2018年起,中国将每年的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一节日的设立不仅是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肯定,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展。通过举办各种庆祝活动,人们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和成果。秋分节气的由来、历史渊源以及文化意义都极为丰富和深刻。它不仅承载着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深刻认识和敬畏之情,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责任编辑:秦远)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 火星地表下或有大量液态水
下一篇: “中国天眼”发现新脉冲星超1000颗
-----主办-----
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
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业与信息化专业委员会
河南金农达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河南全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协办-----
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