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中国首次在南极开展科考机器人现场实验

2012-09-01 |浏览:3572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中国首次在南极开展科考机器人现场实验
   在冰雪茫茫的南极内陆冰盖边缘,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日前成功开展了科考机器人的现场实验,这项研究在中国20多年的南极考察活动中尚属首次。
   训练机器人作为人类的“替身”进行辅助科学探测活动,是许多国家竞相研究的课题。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研制的低空飞行机器人和冰雪面移动机器人,通过在南极的现场实验,验证了进行辅助科学探测的可行性。
   小巧轻盈的低空飞行机器人形如一只白色的小蜻蜓,翼展3.2米,机长2.2米,自身重量只有20公斤,却能搭载5公斤重的科研仪器,每小时飞行速度90公里至110公里。在南极科考期间,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王挺共进行了9次低空飞行机器人的现场实验,其中时间最长的一次,低空飞行机器人自动驾驶,从中山站附近的冰盖边缘出发,飞到中山站以北的海面,在150米的超低空,飞行了30公里,时间约22分钟。
   此外,王挺还对低空飞行机器人进行了两次搭载红外辐射计、摄像机、数码相机等科研设备的实验,低空飞行机器人成功地从150米高空采集了沿途海冰状况和温度的数据,并从300米和400米的高空拍摄了600多张照片。
   重达300公斤的冰雪面移动机器人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极地开拓1号,它可自行跨越冰裂缝、翻越雪坡和雪丘。极地开拓1号最大作业半径为25公里,可搭载40公斤的重量,拖曳100公斤的重量。来自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韩建达和赵忆文在南极内陆冰盖边缘的雪面上,测试了冰雪面机器人的行走、爬坡、续航和通信等能力,同时检测了冰雪面移动机器人在极地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中国科研人员计划今后训练冰雪面移动机器人开展卸货运输路线探察和冰盖裂隙密集区前置探路等工作,科研人员还计划训练低空飞行机器人开展“雪龙”船破冰侦察和海冰厚度观测等工作。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翔子,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 智能网络机器人应用再获突破 国内自主核心技术日趋成熟

下一篇: “环卫机器人”将是微工程领域新技术

-----主办-----

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

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业与信息化专业委员会

河南金农达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河南全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协办-----

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