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冶金名著
《盐铁论》
《盐铁论》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关于煮盐、冶铁和铸钱等经济政策的重要著作,反映了西汉中期某些冶铁的技术、经济状况。全书共60篇,前41篇追溯公元前81年朝廷讨论盐铁官营政策的言论,后19篇是余论和著者的后序。著者桓宽是中国中部河南省汝南人,汉朝宣帝皇帝的侍从官,后任庐江太守丞《盐铁论》记载盐铁会议上关于义和利(精神和物质关系)、官营和民营(政权和经济关系)、本和末(农业和工商业关系)、贫和富(生产和消费关系)的原则争论,深刻反映封建经济的内部矛盾、其影响久远,是研究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重要资料,并为后世处理复杂的经济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浸铜要略》
《浸铜要略》是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时期张潜撰写的一本从含铜矿水(或称胆水)提取铜的著作,见于《宋史·艺文志》著录。元代(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张潜的后代张理将此书献于朝廷。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早期危素为此书作《浸铜要略序》,称赞此书所述胆铜法具有“用费少而收功博”的优点。
《铁冶志》
中国明代时期傅浚编著的《铁冶志》二卷,现已失传。《明史》记载,傅浚字汝源,福建南安人,弘治时期(公元1488年~公元1505年)进士,任职工部郎中,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公元1521年)曾管理遵化铁厂。遵化是明代重要的铁冶场所。《铁冶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遵化和明代冶铁的生产技术状况。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综合技术著作。初刊于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全书有十八个门类。其中“冶铸”、“锤锻”和“五金”三类专门论述矿冶技术;“作咸”、“陶埏”、“燔石”、“丹青”和“珠玉”五类,则全部或部分论述非金属矿产的开采和加工技术。
明代手工业生产技术先进,金属冶炼和加工工业的生产规模、产量和技术都居于世界前列。《天工开物》用了约占全书四分之一的篇幅,比较系统和全面地反映了这方面的成就。特别是在“五金”中比较详细而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明代晚期金、银、铜、铁、锡、铅、锌等七种金属矿的开采、洗选、冶炼、加工的方法。其中记录了关于生铁熔炼和炒炼(即炒钢)的生产过程以及木风箱、焦炭冶炼、铸锅、铸千钧钟、锻千钧锚、炼锌等中国劳动人民在冶炼技术上独特的发明创造。作者宋应星(公元1587年生)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天工开物》是他在江西当官时撰写的。
《铸炮铁模图说》
《铸炮铁模图说》是世界上最早的论述金属型铸造的专著。中国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时期龚振麟编著,公元1842年刊印,后收入魏源所编的《海国图志》。编著者曾任浙江嘉兴县丞,平时注重研究科学技术。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被调到宁波军营监制军械。为赶铸铁炮打击侵略者,他首创铁模(即铸铁金属型)铸炮。随后写成此书,刊发沿海地区。书中详述由泥范翻铸铁模,再由铁模铸制铁炮的工艺过程和有关技术措施,指出铁模具有可以多次使用、生产费用低、产品质量好、能适应战时紧急需要等优点。
上一篇: 中国古代科技铸造冶炼 (铁官)
下一篇: 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宁夏设立分中心
-----主办-----
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
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业与信息化专业委员会
河南金农达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河南全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协办-----
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