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不仅记载历史,记载传说,关于书信自身的传说也有许多。古代管书信并不叫书信。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还衍生出许多代称。这些代称,往往和传说故事有关系。古人将书信就称为“书”、“家书”、“信”、“信札”、“帖”、“帖子”等等,代称有“尺素”、“鱼书”、“鳞书”、“飞鸿”、“鸿书”等等。“鱼传尺素”、“鱼雁传书”便是传说最为广泛的故事。
传说古代有人要给大人送书一封,可能又不想中有尺素让他人知道或另有隐情。于是就或钓或买了一条大鲤鱼,不管是买的或是钓的,古人没交代,也不主要,关键是他为了达到送信的目的,穷尽心事,想了一个妙法。把信装在鱼肚子里,送给了他人。既达到了送礼的目的,达到了沟通信息的目的。汉代的古乐府便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主人欣喜的心情溢于言表。若在当代,鱼肚子里装的就不是一封信了,很可能是白花花的人民币。
大家都知道苏武牧羊的故事,苏武能回到汉朝,也跟书信有关。据《汉书●苏武传》记载: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但匈奴单于很敌视汉朝,并没把大汉天子看在眼里。但对苏武的才能却很相中。劝说他归顺匈奴。但苏武至死不从。单于只得让他到一个叫北海的地方放羊。待他回心转意。但苏武一心向汉,矢志不移。这羊一放就是19年。后来苏武将信件绑到大雁身上,这只雁又恰恰飞到上林苑,被天子射获,方知苏武还活着。天子立即派汉使去匈奴,拿出苏武的鸿书,单于无奈,只得将苏武放回。但据我推测,这个故事肯定经过了加工。苏武出使匈奴、在北海牧羊都是事实,但通过鸿雁传书上林苑又被天子射获的可能性不大。说鸿雁传书只是糊弄匈奴,同时也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些传说还有真实的史实,而柳毅传书则更有了神话的意味。
柳毅传书的故事源于唐代李朝威的《柳毅传》,其后有元代尚仲贤的《洞庭湖柳毅传》、明代黄说中的《龙箫记》、清代李渔的《蜃中楼》等作品,不断的创作和发展,内容更加丰富,流传更广了。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年轻书生名叫柳毅,去京城长安应考落第,郁郁不乐地回家,经过陕西泾阳时,见一个年轻的牧羊姑娘,在冷风中哆嗦着哭涕。柳毅连忙上前询问,牧羊姑娘觉得柳毅善良、诚恳,告诉他说:“我是洞庭龙君三公主,父母把我嫁给了泾阳龙君的次子泾川小龙。谁知他是个无赖,尽干些下流事,公公婆婆又十分凶残刻薄,把我当奴隶使用,受尽欺凌屈辱,叫我一想起来就要伤心落泪。” 柳毅非常同情公主,答应给她送信。牧羊姑娘从怀中取出一封家书,一条红丝带子,交给柳毅说:“洞庭湖的君山上,有棵大橘树,乡亲们唤它为‘社橘’,树下有一口井,从井里可以直达龙宫。”辞别龙女,柳毅千辛万苦好不容易赶到君山,找到那棵大橘树,树下果然有一口井,他赶忙把红丝带系在树上,再用力敲了三下树。顿时井水沸腾,一个身穿铠甲、手持一对青霜宝剑的武士从井里跳了出来。柳毅赶忙把三公主在泾阳受苦的事告诉了武士。于是,武士叫柳毅把手搭在他肩上,闭上眼睛。他只听两耳边波涛汹涌,流水哗啦,身子轻盈,一会儿便到了龙宫。柳毅睁开眼,看到了一座富丽堂皇的水晶宫。 武士领着柳毅进了龙宫,这时屏风后面走出一位身着紫色蟒袍,手扶龙头拐杖的老翁。柳毅忙递上龙女托付的家书,龙君一边看信,一边哭了起来,龙君一旁的弟弟钱塘君勃然大怒。柳毅只见一条千尺长的火龙腾空而起,鼓起面盆大的火眼,血盆大口吐着浓云乌烟,全身鳞片喷射出熊熊大火,抡起一对大铜锤飞出宫外。钱塘君灭了泾阳君九族,救回了侄女。 龙女回到了龙宫,恢复了美丽的容貌。为了报答柳毅传书之情,洞庭君在凝碧宫设宴,愿意将龙女许配给柳毅为妻。憨厚的柳毅心里惦记着老母亲,便婉言谢绝辞归故里,洞庭君送给柳毅许多珍珠宝贝和金子。其实,龙女与柳毅两人早已相互爱慕,柳毅回到家中日夜思恋着龙女,龙女也是整日坐立不安,苦思苦恋着柳毅。柳毅经媒人介绍,娶范氏独生女为妻。洞房花烛夜,柳毅揭开新娘子的头巾,惊喜万分,这位新娘竟与他日夜想念的龙女长得一模一样。新娘抢先问道:相公还记得请你代为传书的牧羊姑娘吗?自从相公为我千里传书,使我出了苦海,心里已许愿,非相公不嫁。父王见我不肯提婚,便让我化作小女子来和相公成亲。柳毅闻言,恍然大悟。 从此,俩人更加相亲相爱,过上了幸福生活。他俩经常回到龙宫去,每次都从君山大橘树下的那口井进出,后来洞庭君老了就把王位让给了柳毅。后人把君山那口井,取名“柳毅井”。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书信与传说,作者:仝丽,来源:未知,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