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莫言”入教材正逢其时

2012-10-25 |浏览:11273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入选中学生教材很快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消息传出,引来一片反对声:有的认为此种做法太功利,有的认为莫言作品不适合,有的则担心标准化教学会“害”了莫言。其实,从语文教育和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莫言作品入选教材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皆备。

  纵观这些反对意见,有的人斤斤计较于“早知现在,何必当初”,意思是,怎么要等到人家得奖了,你才想到人家。反过来也可以说,难道诺奖就是入选教材的“金科玉律”?看起来振振有词,其实似是而非。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毕竟是标志性的文化事件,在这个关键性的时间点上,重新认识其作品的价值,乃至于考虑入选教材,实在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况且,诺贝尔文学奖虽然存在诸多争议,但其最主要的评价标准毕竟具有普遍性、超越性,选编教材考虑这一因素,也是理所当然。要知道,中学生的文学阅读中,本来就包含了众多诺奖获得者的作品,尽管也有良莠不齐,但不可否认,很多作品的质量还是得到了保证。现在,本土作家获奖了,中学生当然更有理由加以阅读。

  有的人反对的理由是:莫言作品中歌颂性的东西不多,反思性的东西太多。殊不知,长期以来,中小学教材习惯于概念化、教条式,甚至于假大空,近年来教材改革的方向恰恰在于纠偏,如果能够入选莫言小说,正合乎这一潮流。莫言立足于中国乡土社会,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并植根于中国民间文化,是富有意味的中国叙事,一定能够为中学生开拓全新的文化视野。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莫言作品的语言过于芜杂,情色描写过多,也不适合中学生阅读。其实,这也多虑了,要知道,网络化时代、多元文化时代,中学生的文化视域已经今非昔比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已经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相信他们在阅读莫言作品的时候,一定能够大有裨益。当然,莫言作品体系庞大,内涵丰富,鉴于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有的就不适合选编,比如《檀香刑》表现的那种历史的诡秘以及文化的“残忍”,就超出了中学生的理解范围。而像《透明的红萝卜》等小说,则富有诗意,格调自然、清新,就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

  值得注意的是,围绕着莫言作品入教材的争论,一些读者也从其他角度提出了担忧,比如说,莫言小说会不会遭遇“标准答案”式的解读,或者会被“无限拔高”后高处不胜寒?果真如此的话,可就是“害”了莫言了。鉴于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这种担忧显然不是空穴来风。不过,我们也不要过分悲观,教育界早已不是铁板一块,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了这一弊端,正在从各个角度进行突破。比如说,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开放性、多元性,更加关注人文价值与普遍价值。况且,莫言作品入选教材,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以前的传统思维,推动改革进程,使语文教育回归健康的文化轨道。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未知,来源:新华日报,来源地址:)

上一篇: 莫言作品进中学教材纯属误读

下一篇: 莫言入中学教材 还不如让学生多读“课外书”

-----主办-----

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

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业与信息化专业委员会

河南金农达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河南全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协办-----

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