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当代美术教育更应该“因材施教”

2015-04-01 |浏览:5569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当代美术教育更应该“因材施教”
 
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不要只单一学习某一种绘画技巧,应更多地侧重对美术规律的学习,感悟个人适合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艺术的感觉,学生的思维此时应是开放式的,不应单独从应试角度强化和规范学生的创造性思路。
  近日,流行于网络的一则热帖“我是美术生”,道出了我国每年数十万的美术学子求学的辛酸经历,这是对社会上存在的对美术生的误解和自身困惑的申诉。
  当代我国社会对文化的需求现状令人担忧,社会没有达成的对美术内涵的普及,致使美术专业的学生,很多进入大学以后显得不知所措。学什么,到底为什么学?成为一些美术专业孩子面前的最大困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从开始学习就未得到明确的定位,美术专业的教学方式单一,往往脱离不了灌输模式,本应兴趣十足的专业,变得枯燥而乏味。
  学习的兴趣是建立在对某一学科的认知基础上的,这种兴趣的建立首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美术作品的产生是建立于创作者的心理所需和心理表达基础上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孩子质朴、真诚的表述,不要在画面中总是追求像不像、对不对这类带有家长或老师个人情感的评判,让学生先从自我的情感理解看待事物,尊重他的选择,并鼓励他去延续自己的创造力。在美术创作领域有一个最浅显的道理,就是大师和画匠的区别。从古至今能够被界定为艺术大师的人,在其创作领域都具有高度的独创性,这种独创性标志着开启了一个时代美术创作的方向。可见,他的创造是具备独我性的,而且这种创造是别人不可模仿的,每个个体的人的创造力是不同的,所以,在孩提阶段就应保护和发掘每个孩子独有的创造力。
  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不要只单一学习某一种绘画技巧,应更多地侧重对美术规律的学习,感悟个人适合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艺术的感觉,学生的思维此时应是开放式的,不应单独从应试角度强化和规范学生的创造性思路。应先让他们懂得艺术创造的真谛,了解如何创造艺术,用审美情趣去看待艺术。在感受自然的同时,学生应动手去触碰和选择能够再现其灵感的绘画手段,再现出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作品。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美术的存在方式、涵盖文化的推广方式、品牌与艺术家,明确艺术主题与社会元素的联系等多元主题并置的重要环节,提升艺术独创性效应在社会中推广的方式。
  美术作品的产生偏重于感性,单靠书本上的知识、概念,不足以确立一个学苗成材的动机。在儿童少年期的教育课程中,应建立较完善的艺术普及课程,不要在少年时期形成拿起画笔的目标就是为了考试的单一局面,这也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基础之一。应大量推广生动、浅显、易于动手的创造方式,让儿童想象的魅力再现于他们的作品中。还可根据学生所处的地域,发掘地域文化中美术的特征,进行与实际相结合的美术普及化教育。(责任编辑:仇娟静)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当代美术教育更应该“因材施教”,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来源地址:)

上一篇: 初春儿童5项注意远离心肺炎      小儿肺炎是婴幼儿时期的多

下一篇: 孩子学好书法应先学会静心、耐心、细心.

-----主办-----

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

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业与信息化专业委员会

河南金农达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河南全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协办-----

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