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过程按照途径可分为人工转基因和自然转基因,按照对象可分为植物转基因技术、动物转基因技术和微生物基因重组技术。
自然转基因不是人为导向的,自然界里动物、植物或微生物自主形成的转基因现象,例如慢病毒载入体里的乙型肝炎病毒DNA整 到人精子细胞染色体上、噬菌体将自己DNA的插入到溶源细胞DNA上,农杆菌 和 花椰菜花叶病毒等。
植物转基因是基因组中含有外源基因的植物。它可通过原生质体融合、细胞重组、遗体物质转移、染色体工程技术获得,有可能改变植物的某些遗传特性,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的作物新品种,如玉米稻 、北极鳄梨、 转基因三倍体毛白杨。而且可用转基因植物或离体培养的细胞,来生产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如人的生长激素、胰岛素、干扰素、白介素2、表皮生长因子、乙型肝炎疫苗等基因已在转基因植物中得到表达。
动物转基因就是基因组中含有外源基因的动物。它是按照预先的设计,通过细胞融合、细胞重组、遗传物质转移、染色体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精子、卵细胞或受精卵,再以生殖工程技术,有可能育成转基因动物。通过生长素基因、多产基因、促卵素基因、高泌乳量基因、瘦肉型基因、角蛋白基因、抗寄生虫基因、抗病毒基因等基因转移,可能育成生长周期短,产仔、生蛋多和泌乳量高,转基因超级鼠比普通老鼠大约一倍。生产的肉类、皮毛品质与加工性能好,并具有抗病性,已在牛、羊、猪、鸡、鱼等家养动物中取得一定成果。
但由于转基因动物受遗传镶嵌性和杂合性的影响,其有性生殖后代变异较大,难以形成稳定遗传的转基因品系。因而,尝试将外源基因导入线粒体,再送入受精卵中,由于线粒体的细胞质遗传,其有性后代可能全都是转基因个体,从而解决这一问题。
微生物重组在所有转基因技术中,以微生物基因重组技术应用最为宽泛和常见。与动植物不同的是,微生物重组技术通常需要用到专门的重组基因载体——质粒。质粒是一种细胞质遗传因子,因此具有不稳定的遗传特性。但相比于动植物,微生物重组技术具有周期短、效果显著、控制性强的特点,因而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和酶制剂行业。经过多年的理论奠基,现已在微生物领域中开发出酵母表达系统、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和丝状真菌表达系统,其中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和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最受欢迎,具有表达效率高、生产成本低的特点,一般常见的诸如胰岛素、白细胞介素、α-高温淀粉酶、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啤酒酵母乙肝疫苗、抗生素 、饲料用木聚糖酶、壳聚糖酶等都由这两种表达系统生产的。
转基因技术的原理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优质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可遗传的修饰改变,这一技术称之为人工转基因技术。
人工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具有不确定性。常用的方法和工具包括显微注射、基因枪、电破法、脂质体等。转基因最初用于研究基因的功能,即把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生物体基因组内,观察生物体表现出的性状,达到揭示基因功能的目的。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转基因的分类与原理,作者:网络,来源:网络,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