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痛点,东城区前门街道大江社区近日推出新招——将“老年餐桌”搬进前门商圈,只要出示街道发的养老卡即可就餐。
新招试水一月有余,从记者现场探访来看,“老年餐桌”人气很旺。这些年,北京已推出1000余家养老助餐点,许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物美价廉的餐食。而相较于社区驿站的“基础套餐”,前门商圈里的老年餐更像是“升级版”。不仅菜品多样,选择丰富,就餐环境更好,还支持线下配送。更贴心的是,餐食也做了适老化改造,面条“多煮一分钟”更软烂,宫保鸡丁中的花生米换成了易嚼的黄瓜丁……好吃不贵,适老度高,无疑为老年人改善伙食提供了好去处。
兴办“老年餐桌”是好事,而开得久、办得好又不是易事。养老助餐点具有公益属性,本身就不是个赚大钱的买卖,一旦客流量跟不上,很容易陷入困境。就本市来说,即便有政府补贴“减负”,许多社区驿站也往往是“微利运行”。那么,热门商圈里市场化运营的餐厅,如何愿意参与惠老助餐?又如何做到可持续供应?通过报道来看,街道牵头张罗,各方坦诚沟通是一大秘诀。邀请有意向企业座谈进行摸底,挨家走访辖区老年人听取意见,然后多次沟通、反复协商,最后达成共识。于企业来说,服务半径清晰,就餐人数明确,意味着老年餐成本可控。在保证社会餐饮正常的同时,稍作让利“开个小灶”,承担社会责任之余亦可共享社区资源,也乐得其成。
“民商融合”的“老年餐桌”,也启示我们惠老助餐可以有更多打开方式。诚如相关负责人所言,不管是吃饭还是寄宿等养老服务,多方携手破局是必行之路。在政府引导的基础上,尽可能发动市场机构入局出力,充分整合社区资源,想方设法向组织借力,方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具体到每个社区,情况不一,条件不同,如何在实践中针对本社区人口特点与实际需求探索出好办法,也考验着相关方面的智慧。
一日三餐,四季烟火。多方协力、相向而行,让“老年餐桌”做得香、开得久,我们的城市也会更便利更温馨。 (范荣)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老年餐桌”与商圈结合是个好思路,作者:范荣,来源:北京日报,来源地址:http://www.news.cn/comments/20240419/5921a84f51a64e4287fff5a4ad47d4e8/c.html)
下一篇: 3D打印药膜能“剿灭”癌细胞
------主办------
汤阴县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技术支持------
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