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北宗山石的画法_皴法

2014-08-15 |浏览:19281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皴法,是表现山石、树木等物象结构、纹理、质感、体面Ⅱ向背关系的重要形式手段。尤其是描绘山石,皴洁一向被视为洁之大端。皴洁名目繁多、面目各异,具有较强的形式感和特殊的审美效应。这里仅谈一谈“北宗”山水中常用的皴法。
    据古今画谱所示,山石的皴法达五女十种之多。就是同一种皴洁,也有多种变化,繁、简、工、写各不同。而且,有些皴洁之间界线模糊,不易分辨。有些皴洁可互相混用,有些皴法会产生一些似是而非的变化,这些都使初学者难于捕捉和把握。为了便于领会,我们根据诸种皴洁的形式规则、笔墨特点和构形方洁,将皴洁大致分以下几种:
    
    (一)线皴类(见图一),即以线形笔触组成的皴洁结构。其多为弧线形(如披麻皴、解索皴、荷叶皴、云头皴),也有直线折转形(如折带皴、叠糕皴)和硬笔直线形(如长斧劈皴、乱柴皴)。弧线形皴洁为“南宗”山水中的主体皴法。
    (二)面皴类(见图二),即以较宽阔的笔触组成的皴洁结构,多呈块面形,如大斧劈皴、小斧劈皴、鬼面皴、拖泥带水皴、刮铁皴、马牙皴、直擦皴等。
    (三)点皴类(见右上图),即以点状的笔触组成的皴法结构。其名往往依据点的形态所给予人的形象联想而定,如雨点皴、钉头皴、芝麻皴、豆瓣皴、泥里拔钉皴等。亦有以创法者的姓氏定名者,如米芾所创的“落茄法”,又被称为“米点皴”。
    此外,还有一些比匕较特殊的皴洁,有可硬性归于哪一类中,如傅抱石笔下的散锋团簇状皴洁结构及张大千晚年彩墨渗破结构。有的皴洁之间的关系微妙,稍加变化便能互相转化。如雨点皴略加放大便成豆瓣皴,雨点皴笔锋跳脱出尖即成钉头皴,小斧劈皴放阔即成大斧劈皴,拉长即成长斧劈皴,等等。那么,哪些皴法属于“北宗”山水的皴法范畴呢?这是我们需要弄清的首要问题。
    面皴类、线皴中的硬笔直线形及点皴类中的部分皴洁(除米点皴、豆瓣皴之外),都可纳“北宗”山水的皴法范畴之内。特别是斧劈皴,应视之为“北宗”山水的基本皴法。“北宗”山水中的许多皴洁都是从斧劈皴中脱化而来的,或是斧劈皴的变种。所有面皴类山石,皆可归入斧劈皴的系统之内。画好斧劈皴是掌握“北宗”山水画技法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北宗山石的画法_皴法_国画教学,作者:佚名,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

上一篇: 怎样画小鸡

下一篇: 北宗山石的画法_斧劈皴及其结构特征

专题

-----主办-----

妈妈读书会(河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协办-----

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