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蒙古火不思

2016-01-13 |浏览:11238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火不思:蒙古族弹拨乐器,见于元代,盛行于明代,清朝列入国乐,清后失传,建国后重新研制成功。流传于中国新疆、内蒙古、甘肃北部及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等地。火不思一词为突厥语"qobuz"的音译,约于唐代从中亚传入中国,又名浑不似,"和必斯"、"虎拨思"、"琥珀词"、"吴拨思"、"胡不思"和"胡拨四"等(均为蒙语音译,即琴的意思)。民间称其为胡不儿或浑不似。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和甘肃省北部等地。四弦、长柄、无品、音箱梨形,明代时民间相当盛行。

        火不思其名,始见于元代史籍,《元史· 礼乐志》:“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颈,无品,有小槽,圆腹如半瓶搕,以皮为面,四弦,皮絣,同一孤柱”。当时它被列入国乐,经常在盛大宴会上演奏,后来流传于民间,在山西、河南和陕西一带则称其为“琥珀词”。 明太祖灭元后,明代继承了不少的蒙古风俗,但火不思则未入国乐,继续在蒙古族中流传,并起着沟通蒙汉族之间文化联系的作用。15世纪中叶,瓦刺部强盛,明廷赠送给瓦刺可汗的礼物中就有火不思。

        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里,珍藏有一文明代制作的火不思,琴长83.5厘米,四弦,琴轸排列于琴头左侧,在琴头和琴背上,雕刻着精美的纹饰。

        清代盛行蒙古族风尚,火不思又列入国乐,除在欢宴蒙古王公时演奏外,每逢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大朝会和木兰行围时都要演奏。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而失传了,直到建国后方才重新研制成功。

        火不思发音清晰、明亮、音色柔和优美,富有草原情调,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蒙古火不思,作者:网络,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

上一篇: 蒙古马头琴

下一篇: 蒙古雅托噶

专题

-----主办-----

妈妈读书会(河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协办-----

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