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浅析中国文人画特点

2021-03-31 |浏览:124148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在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里,文人画有着辉煌而灿烂的一页,留下许多传世之宝,一直是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国画的典范。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的性质,含有文人的趣味,不必在画中考究艺术上的工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的感想。文人画是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的历史现象,是上层建筑中政治、哲学、艺术、宗教等因素交相作用的产物。
        我国历史上的文人画家多是一些仕途困踬、命运坎坷的士大夫。不是因为政治上的失意,便是深感世道险恶;在他们身上差不多又都有一种“欲有所为而又不能为”和“好名、负气”的特性。不是借书画以陶情、自娱,便是发泄其闷懑与怨恨,这是文人画产生的历史根源。道家的人生观和处世思想,对后世寻求精神解脱的失意文人影响极其深刻,为他们提供了一条理想的逃世、自隐的途径,是文人画产生的思想根源。
        在题材方面,唐代以来,由于大量失意文人对现实社会政治的不满,纷纷将目光转向自然,导致了原先以人物为主要描绘对象,歌颂勃勃向上的封建社会、帝王将相、文武百官的中国绘画,出现急剧衰落的局面,随之而起的却是山水花鸟。文人画家以比兴入画,放情山水,寄意花鸟,恣情而为,再造心境,大大开拓了传统的审美视野,促进了中国山水、花鸟的高度发展。到宋、元时期山水画达到鼎盛,画面空无一人的山水和文人们放达、洒落、寂廖的心境相对应,与唐以前金碧辉煌、山水全作人物陪衬的情况迥然有别。花鸟画也摇曵着淡淡的姿影流泻于文人画家的笔端。出现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历史的逆转,激发了整个汉民族的抗争意识,而当抗争归于失败时,体现在绘画上就是“不欲画人事”,因为“人事”不堪画了。对现实冷漠的结果,是感情的内向,最后凝聚成强烈的抗争意识。借助山水、花鸟、尤其是具象征意义的梅、兰、竹、菊表现出来。
         在绘画风格方面,由于文人画的勃兴并趋于成熟,中国绘画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观念,到宋代以后有了较大的转变。宋之前,主要以再现为主,画画的任务是创作出令人信服的自然景象,画家的目的是巧妙的再现,使观者在画前受到同样的感受。这种“再现”型写实绘画到了宋代,达到高峰。特别是宋院体画,准确细腻的形象刻画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种以“有形”作为目标的外形一味精致、细腻的刻划,遭到了当时的文人学者的抨击,以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人为首的一些文人学者,针对当时绘画的弊端,提出了不少有见地的议论,在当时起到审美导向的作用。归结为一点,就是强调作者主观情意的抒发。这一点又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提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的意境和画的意境应该同一,都是心境的外化,而最高的心境应是“萧静简远”;极力推崇“神似”,甚至以“神似”取代“形似”,以抒情寄兴取代描摹物象,崇尚“象外之美”,认为美的意境应该“萧条淡泊”,贵有“古意”、“士气”、追求“简”、“雅”、“拙”、“淡”、“偶然”、“纵恣”等艺术风格。二是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是针对当时“再现”型绘画风气而讲的有关造型问题,认为造型的“似”与否不能作为论画的唯一标准。宋代文人水墨写意画的勃兴,结束了“再现” 型绘画一统天下的局面。
         由于文人画有浓厚的缘情特质,还往往不求形似,抒写胸中逸气。在绘画中偏重感情与理想的特质,形成了“因心造境”,重心境而轻实境、重理想而轻现实,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倪瓒画竹,“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文人画家们由于厌世而逃于闲放,为聊以写胸中的逸气,在挥毫泼墨中,总是态度鲜明地把抒情写意上升到第一位,并不与状物必肖为目标。
         在艺术创作形式上,文人画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使中国绘画达到了一个有文化气质的、形式更为臻善臻美的艺术高度,这种艺术形式是文人画家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诗入画。这里有两重意思,一种是画面有诗的意境,另一种是画面缺乏诗的意境而需题诗来使观者产生诗的联想。因此,诗画的结合,首先是画面必需富有诗意,诗情画意,相得益彰,将大大地扩展有限的画面的境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再就是在画上题诗,直接阐发画家画这幅画的意思,加强主题思想的深度。一些画本身意境平平,但是题诗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画面意境得到升华。由于山水画和花鸟画本身的局限,不是任何主题、任何思想感情都可以用艺术形象表现的。文人画家为了打破这种局限,不能不借助于题诗和志跋。因此,画中的诗、跋就成为表达思想、创造意境的补充和辅助手段。元明以来,尤其是明清以来文人画家借题词抒发情怀几成一习见的形式。文人画家从事绘画,尽管说是势不可避,利不可取,但是,为了生计又不得不以卖画为业,靠卖画糊口又很难保证生活,所以他们大都困顿潦倒。“八怪”画中的题词不乏这方面的描述。李方膺在他画的一幅墨梅图上题了这样的诗句:“十日厨烟断米炊,古梅几笔便舒眉,冰花雪蕊家常饭,满肚春风总不饥”。这首题画诗中,虽未直言其困厄,但诗意实明,旨在通过饶有谐趣的诗句,以排遣其内心的积愫。厨烟所断,未必一定是“十日”,但是,靠卖画糊口的苦况,却是可以想象的。这种生活,通常对一个文人士大夫说来,原是不堪其忧的,而他竟不改其乐。通过题词含蓄、曲折地加深画意、揭示社会内容并紧密结合形象,李鱓《花鸟册》中有一页画的是鱼和翠鸟就很耐人寻味。此画除去一束芦苇之外,只有一鱼一鸟。落笔草草,鱼鸟一俯一仰神情迥出,画中的题词是:“翠羽时来窥鱼儿”。就内容看,它与人事全不相涉;鱼和翠鸟在花鸟画中原是常画的题材。不过,异乎寻常的是作者着力表现了鱼鸟之间系乎生死的利害关系。作者不仅把翠鸟刻画成目光凌厉、伺机待攫的情状,而且显得十分刁诈;正是在刁诈的神情中,露出了祸心和杀机。联系作者所处时代、社会,显然这是对那种以强凌弱的社会现象或某种黑暗势力的揭露和鞭笞,寓意是深刻的。
         书画结合由来已久,因为两者的工具相同,运笔用墨有许多相通之处,画法与书法相通,能书者大抵能画。故古今书画兼长者多,画中笔法与书无以异也。赵子昂论画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书画结合有两层意思。一是以书入画,以书法的用笔来作画,线条有书法的韵味。二是画家在画的某一方题词落款,记述作画的时间、背景以及画家当时的心情和作品的主题思想等等,这一段文字不仅是画的补充,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书法。它在画中常常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它,完整的布局就会受到破坏,主题思想也没那么明显。
         文人画家在画完画、落完款之后,都要在落款后面盖上印章,在画面起到调节构图、活跃画面的作用,是一幅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文人画家以篆刻的布白、笔意与刀法味道入画,使画面具有一种金石之气,一时成为论画标准之一,为已在艺术形象上不拘形似的中国绘画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使有为的文人画家虽“寄乐于画”而不流于柔靡。
        文人画以其鲜明的特点在中国画坛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留下许多绘画珍品和绝妙绘画论著,为中国画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境界。从某种意义上看,文人画是中国绘画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文人画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程艳红)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佚名,来源:网络,来源地址:)

上一篇: 细解文人画

下一篇: 工笔画技法之名词解释

专题

-----主办-----

妈妈读书会(河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协办-----

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