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郭进拴|童趣儿【四百九十】

2025-08-05 |浏览:8506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郭进拴|童趣儿【四百九十】


        农历的腊月二十三,被民间称之为小年,也就是在这一天之后,便有了浓浓的年味。民谣里唱到“二十三糖瓜粘”,小年期间家家户户都要祭灶神、祭灶,民间相传灶王爷是玉帝的特派员,常驻每家每户,不仅管着一家人的饮食之事,还兼管言行。腊月二十三这天,王爷要上天跟他的领导汇报工作。为了让他到天庭说好事,人们就给吃糖瓜。灶王爷知道吃人的嘴短,光捡好听的说,所以灶王爷的对联就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说起糖瓜,大家小时候估计都吃过,也只有在每年的小年时候家里才会准备这些东西,现在很多地方已经买不到糖瓜,就会用和糖瓜同根同源的长条形芝麻糖代替。尽管现在市面上还有芝麻糖在销售,但是却再也吃不出儿时味道。糖瓜虽然和芝麻糖形状不一样,但是所采用的原料和加工方法是一样的,长条形芝麻糖是多少人儿时的记忆。由于芝麻糖制作工艺繁杂,季节性很强,很多老手艺人已经放弃了这个行业,如今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山西的陌南镇还有一群人在坚持着用传统工艺制作芝麻糖,玉米打碎浸泡发酵,过滤出玉米糖汁,大火熬制蒸发水分,小火收汁熬制成糖稀用来拉制芝麻糖。制作好的芝麻糖,吃着掉渣,入口即化,还不粘牙。芝麻糖气温高不凝固,每年开始制作要等过了霜降节气才可以开始加工,可以一直加工到清明节前后。每年的春节前是他们最忙的时候,每天早上四五点就起床开始熬制糖稀,虽然制作芝麻糖的工具非常简单,通常是几口大缸,2口大锅,再有一个案板就可以了,但是制作过程却十分复杂,还需要很高的技术,光就熬糖稀这一关就需要有经验的老师傅把关,才能控制好火候。火候掌握不住,拔出的糖就要“皮实”,变成“老糖”,吃着不脆生;或根本就拔不出糖。将糖膏揉好之后便开始“拔糖”。这也是技工制作芝麻糖的一个关键工序。拔糖的工艺操作要在熬制糖膏的大锅上进行,需要两个人合作才能完成,一个人抻着一个糖膏头,将糖抻到一定的长度,一方将糖膏头往上一合,喊声“接着”,对方应声“来了”,接着再抻拉。如此反复多次,糖膏越拔越白,越拔越细,最后直至糖膏拔出“蜂子窝”。拉制到合适粗细的糖需要挂到杆上拿出室外冷区,等到完全冷却,就成了酥脆的空心芝麻糖,这些冷却后的长条在经过烧热的大刀裁剪成统一尺寸的小段,在另一个熬制糖汁的大锅上经过蒸汽加热一下,沾上芝麻冷却后进行称重包装,就成了儿时记忆里的美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上糖果品种的丰富,芝麻糖也已经成了儿时的一种记忆,虽然还是原来的工艺制作,但是却再也吃不出儿时的味道,只是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看见它就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小时候到了这一天,我们小孩子围着大人开始——剪窗花,贴春联,扫尘土,祭灶王,吃饺子。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莫过于剪窗花了。

        我们拿着红纸,围在祖母身边,看着祖母拿着剪刀,飞快的在红纸上转动,很快就剪出各式各样的图案,比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五蝠(福)捧寿,莲(连)年有鱼(馀)等等。看着祖母剪的差不多时,我们就开始要求祖母剪我们的喜欢的小动物,她要只小兔子,你要只小老虎,祖母总都能剪出来。拿到手里几个孩子比来比去好不开心。

      春联贴了、尘土扫了、灶神爷爷祭过了。到了晚上,全家一起围着开始包饺子,小孩子弄皮儿,大人们包,说说笑笑的好不热闹。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夜,是中国传统文化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或"官三民四僧道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或寺庙、道观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后逐渐演化为"二十三,过小年"的说法。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祭灶、送灶神、送灶王,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放在旁边。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 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传统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送灶习俗在中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传统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传统民间还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动。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 郭进拴|童趣儿【四百八十九】

下一篇: 龙抓王小(故事)

文学欣赏

时代传媒集团   时代传媒杂志社  奔流编辑部   主办

全息数字科技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