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四百八十一】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2025-08-06 |浏览:5128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四百八十一】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河南省报告文学学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近日,《中华英才》《中国作家库》《奔流文学网》《今日头条》《网易号》《搜狐号》《个人图书馆》《腾讯号》《顶端号》等相继发表了朱学军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中原,出了眼智慧欢笑的文学泉》,现全文连载如下:


       朱学军长篇报告文学《中国中原,出了眼智慧欢笑的文学泉》【四】


     啊!生活,这是个无底的海啊!他受它的累,也受它的福,它让你爱,让你恨,让你痛苦,也让你幸福。他饱尝了这种又苦又甜的滋味。为了让母亲支持他的文学事业,他把打工挣来的45元钱,以一家杂志社的名义,在汇款单上注明“稿费”字样,从临汝县城汇出,当然收款人写的仍是他自己的名字;而恰在此时,母亲也收到了《山西日报》给他汇来的6元稿费,那是1979年12月11日《山西日报》刊登他的文学评论《喜闻“土豆”泥香味》一文的稿酬。母亲有意拿着这新收到的两个汇款单,到人多的地方去“炫耀”,她一边让人看,一边说:“俺儿来钱了!”识字人一看是稿费,纷纷夸赞:“这孩子有志气,成事了!我早看出是块料!”一传十,十传百,全村的人都知道他成功了,得住稿费了,发财了。从此,娘对他的态度也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什么活也不让他干,让他专事在家写作挣稿费。他到县里参加创作会,娘还给他发路费、做新衣服、烙油馍……在娘的全力支持下,他的创作积极性更加高涨,省内外报刊上也接连出现了他的名字。每一次发表作品,都给他带来了一阵巨大的喜悦,于是便兴冲冲地买上几本,美滋滋地读上几遍,由衷地感到,搞写作活儿虽苦,滋味却甜。值得提出的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县文化馆《汝水》编辑部的编辑屈江北老师给了他巨大的支持和帮助:他们还合作写了不少作品。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中国结束了“文革”后的两年徘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如岩浆一样迸发了出来。改革大潮开始在中国大地上涌动,势不可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闭幕,他就接到了县文化馆屈江北老师让他进城参加文学创作学习班的通知,他当即扒上了一辆运煤车,又到临汝镇坐班车到县文化馆报到。那时县文化馆每天为他补贴9毛钱,回去每天给生产队交3毛误工补贴钱换工分。在这次学习班上,他与屈江北老师连续苦战五天五夜,创作出了剧本《抓阄分娘》,他又将这个剧本复写了100多份,手指头都写肿了,然后投遍了全国各地的剧本类期刊杂志刊登,最终才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云南数十家县以上剧团争相排演,中央电视台曾录相播放。当时填补了洛阳地区省级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央电视台正式播放两项空白。屈江北老师不嫌弃他这个农村娃,他们晚上打通腿睡一张床,写到半夜饿得实在受不了了,就翻墙出去花2毛钱买一块锅馈,从中间掰开,一人一半,吃完喝口水,又一口气写到天亮。有时刚躺下想迷糊一阵儿,忽然想到一句好唱词或一个关键字,又急忙坐起,补写到稿纸上。

  在这次学习班上,他还激情满怀地创作了《十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好》的唱词,发表在《临汝文艺》创刊号上,全县不少专业和业余剧团将唱词谱曲后,组织演员深入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演出。

  1980年9月,老领导高山、张久益、刘会昌、范振斌等热心的“伯乐”们免试把他选拔到临汝镇文化站工作,他更是抓紧点滴时间读书、写作。每天早晨,他总是4点多钟就起床背唐诗、宋词、《古文观止》;每逢公社开会,他就躲在墙角照本上写,领导还表扬他注意记笔记,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其实他写的是小说、散文、诗歌,利用开会打草稿,晚上回到住室誊清寄出去,《风穴古刹,名珠璀璨》、《漫游温泉话今昔》等就是这样写出来的。为了排除干扰,他常常早上吃饭时买两个馒头、提一瓶开水,把自己反锁在屋里写作,一天不出屋门,任别人在外边怎么喊,也不吭声,有的还摸摸他的锁说:“可能又进城或者下乡去了!”后来有几次,他私自到郑州、洛阳、临汝县城参加文学创作学习班,领导有事找不到他,曾几次研究,要开除他这个“不务正业”的“自由主义分子”。是县文化馆的张久益老馆长替他说了公道话:“就是他能写,才让他干文化站的,写作也是正业。不会写、没专长,我们还不要哩!”这才保住了他这个临时工的泥饭碗。张久益老馆长对他的恩情,他到死也忘不了……

  后来,他也在工作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门道”,经常写一些正面的通讯报道,表扬乡里领导,并积极配合中心工作。这才取得了各级领导的支持,还不断在一些会议上受到表扬。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 【四百八十】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下一篇: 【四百八十二】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文学欣赏

时代传媒集团   时代传媒杂志社  奔流编辑部   主办

全息数字科技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