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闪光的足迹【六百零五】
我们来到了七星岩,这里果然塑有刘三姐的石像,眉目传情,栩栩如生。七星岩洞口朝西,下面有寿佛寺。我们从寺庙左边登山,见一亭翼然迎客,这就是摘星亭。站在亭上,可俯瞰桂林全城。寺座佛龛就是七星岩的洞口。导游推开佛龛后门,带我们沿石级上行约三丈,岩洞忽然转向西北,洞内豁然宽广,上穹下平,洞底排列着许多石笋、石柱,这是上洞。从上洞右边沿石级往下走,就到了下洞,又叫栖霞洞。洞内宏阔,洞门朝西北。
抬头仰望,洞高数丈,沿顶横裂一条隙缝,石鲤鱼从隙缝中悬跃向下,首尾和鳞鳃都很逼真。旁边还盘结着幡盖,五彩斑斓。我们登叠彩山,攀明月峰,凌空一望,果然,漓江澄碧,自西北方向款款而来,直逼明月峰下,然后向东一转,穿桂林市,绕伏波山、象鼻山,向东南而去,正像一条青丝罗带,随风飘动,而周围的山峰,在阳光和雾霭的照映中,绿的碧绿,蓝的翠蓝,灰的银灰,浓淡有致,层次分明;真像是美人头上的装饰,清秀淡雅。
尤其是从桂林到阳朔,一百六十里漓江水路,满眼画山绣水,更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美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嶙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象,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呢?
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有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只有桂林山水。
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新;而且因为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山的姿态,也随着船的位置,不断变化。漓江的水,是出奇的清的,恐怕没有一条河流的水能有这样的清。清道不管多么深,都可以看到底,看到河底的卵石,石上的花纹,沙的闪光,沙上小虫爬过的爪痕。河底的水草,十分茂密。长长的、像蒲草一样的叶子,闪着碧绿的光,顺着水的方向向前流动。
桂林山水,毕竟是美的。从地质学的观点看来,不过是一种“喀斯特”现象:石灰岩的炭酸钙质,长期为水溶解,而形成的“溶洞”地区。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们本身原无所谓美丑。这些山水的美,和有些山水的不美,或不够美,原是人在社会生活中,长期观察和比较的结果。人的劳动,人的精神的创造,是这样神奇!今后,人们在崭新的和谐社会里,一定会随着桂林山水千奇百怪的形态,展开他们丰富的想象,创作出更多更新的神话故事来!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 郭进拴|闪光的足迹【六百零四】
下一篇: 郭进拴|闪光的足迹【六百零六】
时代传媒集团 时代传媒杂志社 奔流编辑部 主办
全息数字科技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