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采飞扬 16岁
奖项:特等奖
来源:《奔流·小作家》全国中小学生全息作文大赛
原文:
近日,一条千字长微博被网友疯狂转发:一网友在某超市目睹了大规模丢弃临期食物的场面——熟食、海鲜、甜品、饮料、点心,一批批从货架上撤下,丢到小推车里拉走扔掉……
这则新闻的每一个字,都像锋利的针,扎在我的心上,使我心痛不已。我们从小就背过李绅的《悯农》,知道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如果像这样浪费粮食,会有多少人吃不上饭。据调查,2017年,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的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人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这些数字让我震惊。
试设想,如果中国又来一场“三年自然灾害,”会怎么样呢?可能靠着国库里的粮食可以撑过三年。但这些粮食又是怎么来的呢?答案不言而喻——节约。“用之有节,则常足”
珍惜粮食,彰显人性的光辉。毛泽东可谓是勤俭节约的表率。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补了73次,穿了20年。他还教育孩子们不浪费粮食。一次,他的女儿在学校吃窝窝头,只吃里面的枣,其余的全部扔掉。毛泽东知道后,狠狠批评了她。“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他也常用这句话来教育其他几个子女。
珍惜粮食,推动家族的兴旺。东晋时期,中书侍郎吴隐之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有时家中缺粮,一天只吃一顿饭,家人穿布衣,出门都是步行。要知道,在当时,中书侍郎是一个多么大的官职啊。同等官职的人都是丝绸锦缎,出门轿夫抬轿,前呼后拥。一清贫,一奢侈,对比是多么强烈!吴隐之时常对家人说:“老百姓的日子比我们苦多了,我们怎能无视百姓疾苦,一味贪图享受呢?一定要节俭啊!”后来,吴氏因为一身清廉、勤俭节约而深得民心,成就了一番事业,也使整个家族愈发兴旺了起来。
珍惜粮食,促进国家的强盛。战国时期,秦穆公问属下才士由余曰:“古之明王得国失国当何以也?”由余答曰:“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隋炀帝年年远出巡游,每次出游都大肆营造离宫扰掠地方,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骄奢无度最终导致隋朝而亡。朱元璋一生节俭,与官员约法三章:包括自己在内,无论谁摆宴席,只准“四菜一汤”,否则严惩不贷。他的节俭作风,带动了整个国家。举国上下,盛行厉行节约之风气,国力愈发雄厚,后来促使明朝走向盛世巅峰。
习总书记指出,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用之有节,则常足。”一粒粮食饱含滴滴汗水,一张餐桌传承优良品德。节约,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将节俭编入中华人的基因中。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珍惜粮食、崇尚节俭的传统美德不应丢掉,兴于勤俭,亡于侈靡。所以,让我们一起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在全社会让勤俭变成一种风尚,让节约渗透人们的生活。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连着艰苦奋斗,是成事之根基。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让“厉行节约粮食、反对餐饮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须形成居安思危的粮食安全意识;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须形成有效的机制,控制餐饮浪费现象的滋生蔓延;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须让全社会共同发力,树立节约的观念。拒绝浪费,勿让“空盘”成空谈。
谨记古训:惜食者,恒有食。
作文点评:
这篇作文《用之有节,则常足》在主题立意、论据论证、语言表达等方面都表现出色,是一篇优秀的作品。在保持现有优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现实案例、深化主题探讨并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将进一步提升文章的质量和影响力。
作文征稿:
奔流文学网首页点击【全国中小学生全息作文大赛】专题页面,直接注册、参赛,按照提示提交作文作品。
(责任编辑:王慧芳)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时代传媒集团 时代传媒杂志社 奔流编辑部 主办
全息数字科技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