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师那里汲取文学灵感
关仁山
潘炳环老师,是我的中学语文老师。他在写作上的勤勉和文学上的守望,到今天还让我深为感动,同时也激励影响着我的创作。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潘老师读高中时就喜欢写作,开始发表文章。在广州读大学时,也经常向《羊城晚报》投稿。大学即将毕业,一个偶然的时间和地点,他见到了著名作家秦牧。秦牧一席话,开启了他的作家梦。无论在中学当老师期间,还是退休之后,他对文学的依恋和追求,总是念念不忘、与日俱增,义无反顾、一往情深,表现出极为深厚和炽热的文学情怀。
上中学时,潘老师经常和我谈起他的这些经历,让我分享他的这些快乐。潘老师对文学的这种热爱与执着,深深影响了当年喜欢写作的年轻的我。
潘老师喜欢写散文。有人说,诗是青年人的文体,小说是中年人的文体,散文是老年人的文体。此话有一定道理,但不是绝对的。老年人没有青年人那样的激情,也没有中年人那样的年富力强和旺盛的精力。写诗和小说,确实不那么适宜老年人。
但写散文,那是再适合老年人不过的了。老年人的文笔,大都准确、干净、质朴、自然、不卖弄、少做作。他们写的东西,有节制,不散漫铺张,较含蓄,耐人寻味。他们用现实主义的精神去写散文,对现实生活的忠实描写,表达作者纯朴的心愿。这样的散文,就能使人信服和爱好,作品的真实和真诚很能感动人。
潘老师善于学习消化大师们的作品,他的散文,语言质朴雅致,清新简洁,抒情细腻。文章极富知识含量和文化品位,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价值。
潘老师至今仍然常和我这个学生交流写作体会,分享写作的快乐是我们交往的重要内容之一。
每次我读潘老师的作品,感觉是一种精神享受。这些文章,是他心路历程的忠实记录,也是他人生轨迹的真实写照。其中,有他成长求学的经历,有他亲情友情的回忆,有他教学实践的经验,也有他读书研究的体会和酸甜苦辣的人生感悟,为我们构筑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生活图景。让我们高兴地看到,他记忆中最隐秘、最珍贵的血脉搏动了,生命的根系激活了,那些最启人心智的文字再次涌现了出来。
揭示生存,眷念生命,流连光景,清心见性,是潘老师散文的一大亮点,也是值得我在文学创作中学习的重要方面。
教师节即将来临,作为学生,我衷心祝愿恩师潘炳环先生身体健康、精神愉悦,为我们写出更多文章,和我们分享更多快乐。
上一篇: 高三状元励志文章: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
下一篇: 俞敏洪:老师,你的话是错的
时代传媒集团 时代传媒杂志社 奔流编辑部 主办
全息数字科技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