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开笔一甲子,澎湃新闻制作专题“金庸武侠六十年”,其中采访《金庸识小录》作者严晓星,严介绍说,1984年左右,金庸热席卷大陆,其时他九岁,正上小学,某位二十来岁的实习老师拿《书剑恩仇录》来教学生们写作文:
他大概是讲《书剑恩仇录》的开头,讲陆菲青藏在一个清朝官员的家里。他是一个反清复明的志士,但是他隐藏在清朝官员家里,这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他虽然很普通,但是竟然能用针法把蚊子杀掉,这就有一种张力在里面。过了不久,又有他的仇家来寻仇。就这么一个开头,老师就用它来讲了文章怎么样才有悬念,怎样一波三折等等。
金庸1972年写完《鹿鼎记》后宣布封笔,之后用十年时间修订旧作,出版《金庸作品集》。1984年大陆读者能看到的,除了从香港带回来的明河修订版,多半是大陆各出版社根据明河版盗印的版本。我最早看到《书剑恩仇录》就是广东哪个出版社盗印的,“干杯”全印成“乾杯”,那是1982年春节。
因此,大陆读者一开始接触的,就是金庸经过十年修订的版本,也就是后来三联版金庸作品集的版本。到了把这套版本读全了之后(1985年左右),再看到《金庸百家谈》这样的读金文字,有些细节就很让人困惑,比如秦南琴是谁?完全不可索解。当时特别想找金庸小说的连载版或初刊版来读,可是去哪儿找呢?比写封信去香港《明报》抗议金庸让小龙女失贞(我真动过这心思)还不靠谱。
直到近年,托网络的福,金迷们终于可以大致收齐前后几个版本的金庸作品,自由地进行比较阅读。这于作者而言,未必是一件乐事。记得当年“《围城》汇校本”引得钱锺书先生大光其火乎?但是作品越是流传广远,就越有人关注它的前世今生,防是防不住的。
读完金庸作品初版,最大的感慨是想对小学语文老师说声谢谢:您说的“文章是改出来的”果然是至理名言啊!连载小说日刊千字,随写随发,任你大罗金仙,也只能做到元气淋漓,异想纷呈,不可能精雕细琢,面面俱到。而从佳作到精品,中间要跨过几多座山,几多条海(麦兜)!难怪曾有人感慨,古龙较之金庸,端端少了修订这十年,否则决不致留下如许缺憾。
金庸的小说除了少数一两部如《连城诀》外,从来没有主角一开始就露面的,都是从配角入手。然而就是配角的故事,也能三翻四抖,充满了叙述的张力。金庸不像古龙那样喜欢大面积使用限制视角,但他也不那么喜欢旧武侠小说习用的全知视角。《书剑恩仇录》开头的修订,正是从沿袭旧小说传统的全知视角,改成了李沅芷视角的限制视角,直到“陆高止”重伤回返,才转成了全知视角交代人物背景,读者此时方知陆高止真名陆菲青,而且删去了陆菲青有师兄马真、师弟张召重的交代。两相比较,新派武侠的“新”字便呼之欲出,夺人眼目。
《书剑》第一回的核心情节,是陆菲青荒山大战焦文期等三人。这一段改动虽然不算大,但能体会作者时时考虑人物性格、口吻、行径的细心。比如陆焦二人结仇原因,初刊版是“十多年前和陆菲青在直隶言语失和,动过一次手”,修订版改成“十八年前在直隶滥杀无辜,给陆菲青撞上了,出手制止”,这是为了树立陆菲青的正义形象,让读者尽快能有代入感。
又如初刊版陆菲青叫焦文期“焦三哥”,修订版改为“焦三爷”。陆焦二人有仇无恩,见面叫哥确实不大恰当。至于那位“玉判官”,为什么要从“贺人龙”改名“贝人龙”,就不好揣测了。难道金庸初下笔时,写到“两湖豪杰”,想起了贺胡子贺龙?
修订版这段增加了不少文字,强调罗信与贝人龙都远非陆菲青的对手,陆菲青之所以不立下杀手,是因为年岁大了不为已甚,“以罗信的武功,怎能与他拆到十招以上?只因陆菲青近年来深自收敛,知道罗信这些人只是贪图功名利禄,天下滔滔,实是杀不胜杀,是以出手之际,颇加容让……这背上一拍,脸上两掌,只消任何一招中稍加劲力,贝人龙便得筋碎骨断,立时毙命。但他是武林前辈,也不和这些人一般见识”,陆菲青嗣后受伤,也是“存心忠厚,反遭暗算”。这些描写都是为了塑造陆菲青武功高强又武德高尚的形象,就穿了还是“德艺双馨”,但不直接说这词儿,而是通过人物的心态、行动来表现,就高明多了。
本文作者:杨早,腾讯·大家专栏作者,知名文化学者,作品有《野史记》等,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上一篇: 好作文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下一篇: 作文教学其实并不难
时代传媒集团 时代传媒杂志社 奔流编辑部 主办
全息数字科技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