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

2010-12-29 |浏览:30978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古漢語通論(六)

 

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

 

 

一個字原則上只應有一個形體,不需要兩種以上的寫法。但是漢字是一種具有幾千年歷

 

史的文字,使用漢字的人又非常多,在漢字發展過程中,有些字出現了兩種以上的寫法,那

 

是很自然的。古書上常常可以見到一些形體分歧的字。現在漢字簡化以後,字的形體統一起

 

來了,這給人民群衆學習文化帶來了莫大的便利。對一般人來說,只要掌握了簡化後的漢字

 

就夠了;但對我們學習古代漢語的人來說,如果只掌握現在通行的形體畫一的簡化字,而不

 

了解那些形體分歧的字,閱讀古書時就會遇到不少困難。

 

不同形體的字可以分為三大類:1.古今字;2.異體字;3.繁簡字。下面分别加以敘述。

 

1.古今字

 

在上古時代,特别是先秦時代,漢字的數量比後代要少得多。許慎的《說文解字》只收

 

9353 個字,其中有許多是僻字,常用字實際上只有三四千個。例如《四書》(《大學》、《中

 

庸》、《論語》、《孟子》)總共只用了 4466 個字。但我們決不能由此得出結論說:上古的人頭

 

腦簡單,概念貧乏,只用少數字就夠了。上古人的概念無論如何貧乏,決不會比近代人的概

 

念少得那樣多。以《康熙字典》為例,雖然它收了 47035 個字,但絲毫不能說明清代人的概

 

念比上古人的概念多四五倍。漢字增多的原因有三:(一)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不斷產生

 

新字;(二)各個時代逐漸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三)上古漢字"兼職"現象多,後

 

代不斷分化。例如一個""字就兼有後代的避、辟、僻、嬖、譬等字的意義:

 

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左傳宣公二年)

 

(後來寫作避。)

 

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後來寫作辟(注:現在""又簡化為""。)。)

 

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同上)

 

(後來寫作僻。)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

 

(後來寫作嬖。)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後來寫作譬。)

 

再舉兩個字來看:《說文》裏沒有""字,這不等於說上古沒有""這個概念,這

 

個概念當時是由""字表示的(見《戰國策·齊策》)。《說文》裏有""字,但是十三

 

經裏完全沒有""字,這也不等於說先秦沒有""這個概念,這個概念當時是由""

 

字表示的(見《左傳僖公三十年》)。

 

 

由此看來,""""等是較古的字,""""等是比較後起的字。我們可

 

以把"責債""舍捨"等稱為古今字(注:現在""又簡化為""。)。但是,我們

 

不要誤會,以為""""等字已經被廢棄了,它們的職務已經完全由"""  "

 

等字代替了。要知道,""""所移交給"""  "的只是它們所擔任的幾個

 

職務當中的一個,它們還有别的職務(責任,房舍等)並沒有卸掉。

 

古今字很多,現在再舉一些例子(古字在前,今字在後,今字不見於《說文》的歸 a 組,

 

見於《說文》的歸 b 組)如下:

 

a.大太  弟悌  閒間  說悅  孰熟  竟境  隊墜  涂塗

 

赴訃  馮憑  賈價  屬囑  厭饜  縣懸  陳陣

 

(注:""""""""""等是《說文》新附字。許慎《說文解字》540 部共收 9353 字,重文 1163 字。

 

宋代徐鉉等校定《說文》,增補 400 多字,分别附在有關的各部之後,其中大都是"經典相承傳寫及時俗要用,而《說文》不載

 

",這便是所謂新附字。)

 

b.共供  辟避  知智  昏婚  田畋  戚慼  反返  錯措  卷捲  尸屍

 

一般人常常以後世所慣用的字去衡量古書中的字,以為上面兩組中的第二個字才是"

 

""本字"。譬如說,人們總以為先有一個""字作為本字,只是經常寫一個""

 

字來代替它。這是一種誤解。既然是先有一個本字"",為什麼上古的經書中不用,倒反

 

寫成""字呢?合理的解釋只能是:上古沒有""字。戰國時代有些書(如《莊子》),

 

""""並用,可能是後人改的;經書不見""字,是因為後人認為它是""

 

不敢改,所以才維持了原樣。《孟子》有""字,那是因為《孟子》到宋代才被尊稱為經。

 

許慎《說文》沒有收""字,這說明許慎時代""字或者還沒有產生,或者是產生了,

 

但因它是"俗字",所以沒有收。凡是《說文》所不收的(a  類),文字學家們都承認是後

 

起字(今字),這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從前的文字學家們由於迷信《說文》,對於《說文》

 

所收的字(b 類),不但不敢認為是後起字,反而認為是本字,同時認為第一個字是假借字。

 

例如""字,朱駿聲在《說文通訓定聲》裏說它假借為"";而在""字條下說:"

 

傳皆以舍為之。"既然"皆以舍為之",可見""才是本字,""顯然是後起字。又如

 

""字,本來是從旨尚聲的形聲字,以旨為意符,旨的意符是甘,甘旨是美味,所以《說

 

文》""字下說"口味之也"。又因""字經常用作"何嘗""未嘗""",所

 

以人們又在""字旁邊加了個意符"",用來表示"嘗滋味"""。假如不了解這

 

種情況,就會對"未嘗君之羹"這類的用法發生誤解。其實""字的歷史很短,所以一般

 

字典沒有收錄,最近漢字簡化,又把它給簡化掉了。由此可知,所謂"本字",實際上有許

 

多都是後起字。

 

我們對於古今字的態度應該是:(1)了解古今字的關係,從而掌握古書的詞義;(2)承認

 

文字發展的事實,不要厚古薄今和是古非今。從前有些文人專寫"本字",不寫後起字,那

 

是應該批判的。

 

 

2.異體字

 

異體字跟古今字的分别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的意義完全相同,在任何情況下都

 

可以互相代替。

 

我們知道,文字是人民群衆創造的,所以在字的形體方面不可能那麼整齊畫一。在古代,

 

同一個詞造出兩個或更多的字來代表,那是難免的。例如:

 

棄弃  齎賫  睹覩  廐廄  詒貽  諭喻  鷄雞  蚓螾  照炤  憑凭  罪辠

 

從前文字學家們根據《說文》,把異體字分為正體、變體、"俗體"等。《說文》所載

 

的,被認為正體;《說文》所不載的,被認為變體或"俗體"。這種分别往往是武斷的。

 

異體字有下列幾種情況:

 

一、會意字與形聲字之差。如""是會意字,""是形聲字;""是會意字,""

 

是形聲字。

 

二、改換意義相近的意符。如從攴束聲的"",變成了從力束聲的""。從欠的

 

"",變成了從口的""。從糸的"",變成了從衣的""

 

三、改換聲音相近的聲符。如""從戔得聲,而""卻是從泉得聲了。""從夸

 

得聲,後來改成從庫得聲了。

 

四、變換各成分的位置。有的是改變聲符和意符的位置,如"慚慙""咊和""

 

"等。有的只是改變了聲符或意符的寫法,如""又寫作""

 

有一件事值得注意:有些異體字最初是完全同義的,但是後來有了分工。例如"諭喻"

 

先秦兩漢都通用: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

 

寡人諭矣!(戰國策·魏策)

 

乃使人與秦吏行縣鄉邑,告諭之。(史記·高祖本紀)

 

王好戰,請以戰喻。(孟子·梁惠王上)

 

誼追傷屈原,因以自諭。(漢書·賈誼傳)

 

前三例中的""""都是懂得、曉諭的意思,後二例中的""""都是比

 

喻的意思。可見這兩個字通用。但到了後代,"詔諭""曉諭"""不能寫作""

 

"比喻"""也不能寫作""。原來是異體字,後來不是異體字了。

 

有三種情況不能認為是異體字:

 

第一,有些字,雖然意義相近,後代讀音也相同,但不能把它們當作異體字。例如""

 

"",就"放置"這一意義說,二者相通,可是""還有一些别的意義是""所沒

 

有的,況且這兩個字的古音也不一樣,所以""""不是異體字。同樣的情況還有一

 

些字,例如""""

 

第二,有些字,它們之間的關係交錯複雜,有相通之處,也有不通之處,也不能把它們

 

看作異體字。例如"""""",雕的本義是鳥名(又寫作雕),彫的本義是彫

 

 

琢、繪飾,凋的本義是凋傷、凋零。在《說文》裏,它們是分為三個字的。由於它們是同音

 

字,所以在某一意義上常常通用。拿雕字來說,彫飾的彫可以寫作雕,《左傳》宣公二年:

 

"厚斂以彫牆",一本作雕。雕琢的雕更經常寫作雕,例如《文心雕龍》、"雕蟲小技"等。

 

至於凋傷一義,上古也曾寫作雕,例如《國語·周語》:"民力雕盡",但後來就不通用了。

 

拿彫字來說,它曾經和凋傷、凋零的凋通用,《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一本作彫;《荀子·子道》:"故勞苦彫瘁而能無失其政",就寫作彫;但後代也很少這樣通

 

用了。再拿凋字來說,它的意義最窄,只表示凋傷、凋零,不能表示雕刻、彫飾。而凋和雕

 

彫都不能表示雕鳥的雕。由此看來,這三個字之間的關係是很複雜的,它們不是異體字。其

 

他像遊和游,修和脩都是這樣。

 

第三,有些字通用是有條件的,更不能認為是異體字。例如""""相通,《論

 

·雍也》:"今也則亡"(如今就沒有了)。但並不是所有用""的地方都可以換成

 

""。後來這種用法只限於"亡何""亡慮"等少數固定形式。又如""""

 

在買酒或賣酒這個意義上是相通的,看來似乎像異體字,可是酤的对象只能是酒,而沽的对

 

象可以是酒,可以是玉,也可以是别的東西。意義廣狹不同,嚴格地說,這不能算是異體字。

 

3.繁簡字

 

簡體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時代。漢代民間應用的簡體字就有不少;北魏時代,亂字已經

 

簡化為亂,和現在公佈的簡化字相同;宋元以來簡體字在廣大人民群衆中間又有進一步的發

 

展。今天我國通行的簡化字,絕大部分都是歷代相傳下來的。

 

我們學習古代漢語既要掌握簡化字,又要掌握繁體字;因為一般古書都用的是繁體字

 

(注:為了便於學習,我們在本書後面附有簡化字與繁體字對照表,以供查閱。)。學習繁體字,要注意繁體字和

 

簡化字之間的三種關係:

 

第一,絕大多數的簡化字跟繁體字是一對一的關係,我們只要把繁體字記住就行了。例

 

如:

 

爱:愛      罢:罷      办:辦      达:達      递:遞      矾:礬

 

茧:繭      籴:糴      窃:竊      灶:竈      隸:隶      粪:糞

 

只有少數是一對二、一對三或一對四的關係。例如:

 

当:當噹    尽:盡儘    坛:壇罎    干:干幹乾    系:系係繫    台:台臺檯颱

 

第二,有些簡化字是可以從古書中找出根據來的。其中有些是本字,有些是異體字或

 

通用字。例如:

 

舍:捨  古今字。

 

荐:薦  古通用。

 

夸:誇  古通用。

 

踊:踴  古通用。

 

启:啟  開啟的啟本作启。

 

 

网:網  网是網的本字。

 

气:氣  氣本作气,餼本作氣。

 

礼:禮  古異體字。

 

粮:糧  異體字。

 

了解這些關係,我們可由此知道古代已經有了這些字,今天簡化,只是選擇了筆畫較少的,

 

放棄了筆畫較繁的。我們切不要以為現在的""字在古代都該是"",現在的""

 

在古代都該是""。這樣,反而是弄錯了。

 

第三,有些簡化字和繁體字本來在詞義上是毫不相干的,或顯然有區别,僅僅因為是同

 

音的關係,簡化時就採用了那個筆畫較簡的。這就是說,在古書中,本來是有分别的兩個字

 

(或三個字),經過簡化之後,混為一個了。這種情況最值得注意。如果用現在簡化字所代

 

表的那個詞義去解釋古書,就會發生誤解。現在舉些例字分别加以說明。

 

(1)后後  在先秦少數古籍中曾以"""",但不普遍,後代一般不再通用。至於

 

"君主""皇后"的意思,決不能寫作""。《孟子·梁惠王下》:"書曰:'蹊我后,

 

后來其蘇'"兩個""字都是指商湯而言。《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中的

 

"",也是指君,這些""字決不能寫作""

 

(2)适適  在古代漢語中""""是根本不同的兩個字。""  kuò,適音  sh

 

ì。《論語·憲問》:"南宮适問於孔子曰¼¼"這里""不是""字。又宋代有人叫洪

 

适。這種地方如果不知道它和""的區别,就會弄錯了。

 

(3)征徵  這兩個字在古代漢語中,除了在徵賦(稅)的意義上有時相通之外,決不混同。

 

""是旅行(特指在外服役)、征伐。徵是證驗、徵兆、徵辟、徵求;又是音樂中的五聲

 

之一(用於這個意義時讀 zhǐ)。像《論語·八佾》的"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中的

 

"",決不能寫作"";《戰國策·燕策》中的"為變徵之聲""",決不能換成

 

""。反過來看,《左傳》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復"中的"",不能改作"";《周

 

易》的"征夫不復",也不能寫作"徵夫"

 

(4)余餘  ""是第一人稱代詞,""是剩餘的意思。在古籍中兩個字如果都寫作

 

"",或都寫作"",許多話就會無法解釋。如屈原《離騷》"僕夫悲余馬懷兮"中的

 

"",如果換成"""  餘馬"就不通了;杜甫"隔籬呼取盡餘杯"的詩句,如果把

 

""換作"",那就成了"盡我的杯"了。

 

像這種情況還非常多,我們只能舉其一隅。總之,我們學習古代漢語,只有懂得了簡體

 

字與繁體字之間的這種分合關係,才能有效地掌握它們,才能正確地理解古代作品。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蝈蝈,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 漢字的構造

下一篇: 判斷句,也字

时代传媒集团   时代传媒杂志社  奔流编辑部   主办

全息数字科技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