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常用詞(七)

2010-12-30 |浏览:32837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常用詞(七)71 字 
 
徵收發封棄  俟遷徙  遺失存  處坐遇接承扶  刺折戮  問對許  省審  慮怨忍快  興廢變 
 
曲直長小  貪廉  輕重  狂殆危 
 
面口齒耳目指  飯食服飾  布鬥  式檢  英靈豪 
 
然且或曾更漸  俱並  而若爾 
 
382.【征】 
 
(一)召。特指君召臣。尚書舜典:"舜生三十~庸。"征庸:被召用。征:召。庸: 
 
用。戰國策楚策四:"於是使人發騶~莊辛於趙。"後漢書黃瓊傅:"近魯陽樊君被~。" 
 
(二)求,索取。左傅僖公四年:"爾貢苞茅不入,......寡人是~。"現代雙音詞"~ 
 
求"由此發展而來。 
 
(三)證明,驗證。論語八佾:"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也。"引申為預兆。史記項 
 
羽本紀:"兵未戰而先見敗~。" 
 
(四)讀 zhǐ。五音之一(宮、商、角、征、羽為五音)。"征"是 g(5),"變征"是 
 
f#(4#)。戰國策燕策三:"荊軻和而歌,為變~之聲。"(變征之聲:指 f#調,這是高亢的 
 
調。)注意:"征""徵"二字古音相差很遠,意義也不相通,古書中絕不互用。 
 
 辨 征,召,辟。在"上召喚下"這種意義上,三者是相同的;但又有細微的差別。 
 
"征"和"辟"多用於"召他來授給他官職"的意義上,如說"征為郎","辟為掾"。 
 
"召"除了用於上述意義外,還用於一般的召,而且不限於君召臣。如禮記曲禮上:"父召 
 
無諾。""征"和"辟"(尤其是辟)不能這樣用。 
 
383.【收】 
 
(一)逮捕。詩經大雅瞻卬:"此宜無罪,女反~之。"後漢書班超傅:"如令鄯善~ 
 
吾屬,送匈奴,骸骨長為豺狼食矣。"又:"遂叱吏士~廣汎等,於陳睦故城斬之。" 
 
(二)收取,收掩。左傳僖公三十二年:"餘~爾骨為。"韓愈左遷至藍關示姪孫湘詩: 
 
"好~吾骨瘴江邊。" 
 
(三)聚集,收集。史記陳涉世家:"行~兵。"後漢書光武帝紀:"出城南門,於外 
 
~兵。"又為收取。史記淮陰侯列傳:"漢輒使人~其精兵。" 
 
(四)收容,接納。左傳僖公四年:"辱~寡君。" 
 
(五)割取成熟的農作物。荀子天論:"畜積~臧於秋冬。"(臧:藏。)史記太史公 
 
自序:"夫春生,夏長,秋~,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 
 
384.【發】 
 
(一)把箭射出去。詩經召南騶虞:"壹~五?br>          。"孟子公孫醜上:"射者正 
 
己而後~。"史記項羽本紀:"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現代"~砲"的"發"和量詞 
 
"若干~砲彈"的"發"由此發展而來。引申為派出,派遣。戰國策楚策四:"於是使人~ 
 
騶征莊辛於趙。"史記淮陰侯列傳"~使使燕。"漢書龔遂傳:"郡聞新太守至,~兵以迎。" 
 
 
364 
 
 
現代有雙音詞"打~"。 
 
(二)出,出發。莊子養生主:"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於硎。"又秋水:"夫鵷鶵 
 
~於南海,而飛於北海。"楚辭哀郢:"~郢都而去閭兮。"今成語有"朝~夕至"。引申 
 
為起,起用。孟子告子下:"舜~於畎畝之中。" 
 
(三)啟封,開。戰國策齊策四:"書未~。"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使者至,~書。" 
 
莊子胠篋:"將為胠篋、探囊、~匱之盜而為守備。"又特指開糧倉賑濟災民。孟子梁惠王 
 
上:"塗有餓莩而不知~。"又特指花開。杜甫立春詩:"忽憶兩京梅~時。"李商隱無題 
 
詩:"春心莫共花爭~。"又引申為掀開。史記項羽本紀:"於是大風從西北而起,折木~ 
 
屋。"又用於抽象意義,啟發。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又為闡發。論語為政: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 
 
385.【封】 
 
(一)加土培育樹木。左傳昭公二年:"宿(季武子)不敢~殖此樹。"引申為聚土築 
 
墳。左傳文公三年:"~殽屍而還。"禮記樂記:"~王子比干之墓。" 
 
(二)古代帝王把土地分給人作為他的領土或食邑。孟子告子下:"周公之~於魯,為 
 
方百里也。"史記項羽本紀:"項氏世世為楚將,~於項,故姓項氏。"又魏公子列傳:"安 
 
釐王即位,~公子為信陵君。" 
 
(三)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築壇祭天。大戴禮保傅:"~泰山而禪梁父。"(在泰山旁的 
 
梁父山築壇祭地叫禪。)史記秦始皇本紀:"議~禪望祭山川之事。"水經注汶水:"光武 
 
~泰山。" 
 
(四)界域,疆界。左傳僖公三十年:"既東~鄭,又欲肆其西~。"又成公三年:"次 
 
及於事,而帥偏師以修~疆。"後代有"~疆大臣"的說法。 
 
(五)大。左傳定公四年:"吳為~豕長蛇,以薦食上國。"楚辭離騷:"羿淫遊以佚 
 
田兮,又好射夫~狐。"(羿 yì:人名。夏時的諸侯。田:畋獵。)引申為厚。國語晉語: 
 
"引黨以~己。"又楚語:"是勒民而自~也。" 
 
(六)封閉,封合。戰國策齊策四:"齊王聞之,......~書謝孟嘗君曰。"杜甫寄杜位 
 
詩:"~書兩行淚。" 
 
386.【棄】 
 
拋棄。左傳宣公二年:"~人用犬,雖猛何為?"戰國策趙策三:"彼秦者,~禮義而 
 
上首功之國也。""棄市"二字連用,表示在市上處以死刑,為人所共棄。史記高祖本紀: 
 
"誹謗者族,偶語者~市。"引申為違背,背棄。左傳宣公二年:"~君之命,不信。"今 
 
成語有"背信~義"。 
 
387.【俟】(竢) 
 
讀 sì,等待。詩經邶風靜女:"~我於城隅。"論語先進:"如其禮樂,以~君子。" 
 
楚辭離騷:"願~時乎吾將刈。"賈甑跚  常骸啊 鋶ど場!? 388.【遷】 
365 
 
 
(一)變換地方,遷移。詩經衛風氓:"以爾車來,以我賄~。"楚辭哀郢:"方仲春 
 
而東~。"又為轉移。論語雍也:"不~怒,不貳過。" 
 
(二)〔官吏〕調職。有時指升官。史記屈原賈誼列傳:"孝文帝悅之,超~,一嵗中 
 
至大中大夫。"漢書霍光傳:"稍~諸曹侍中。"又張禹傳:"由是~光祿大夫。"嵇康與 
 
山巨源絕交書:"間聞足下~,惕然不喜。"有時指降職。為區別於升官,說"左遷"(古 
 
人以"右"為尊,以"左"為下。)史記周昌列傳:"吾極知其左~。"〔~客〕降職到外 
 
地做官的人。李白黃鶴樓中聞笛詩:"一為~客去長沙。"范仲淹岳陽樓記:"~客騷人, 
 
多會於此。" 
 
389.【徙】 
 
(一)遷移。論語述而:"聞義不能~,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漢書張禹傳:"~ 
 
家蓮勺。" 
 
(二)調職,多指降職。史記淮陰侯列傳:"~齊王信為楚王。"又魏其武安侯列傳: 
 
"上恐太后誅夫,~為燕相。" 
 
 辨 遷,徙。"遷"和"徙"相近,但就其本義來說,則差別較大。"遷"原指由下 
 
到上的遷移(說文:"遷,登也")。所以詩經小雅伐木說:"出自幽谷,遷於喬木。"又 
 
易經益卦:"君子見善則遷,有過則改。"遷善就是向上。由此引申,那麼"遷官"和"徙 
 
官"也就不同:遷是升遷,徙是調職或降職。史記漢書於這兩個字的用法有別。例如史記萬 
 
石君列傳,石奮由太子傅降為諸侯相,稱為"徙"("徙奮為諸侯相");石慶由太子傅升 
 
為御史大夫,稱為"遷"("遷為御史大夫")。又周昌列傳,高祖想讓周昌去輔佐愛子趙 
 
王如意,把周昌由御史大夫調為趙相,很感歉然,委婉地說"極知其左遷",但史記敘事時 
 
仍說:"徙御史大夫為趙相。" 
 
390.【遺】 
 
(一)失掉。  ⊙毆確紓骸捌 樅紜 !幣 晡  簦 雎浴J芳腔匆鹺盍寫 骸吧 
 
蠛晾逯 〖疲  煜輪 笫 !彼韭砬ūㄈ偉彩椋骸按沃 植荒蓯啊 廣凇!?br> 
 
(二)留下來的。孟子公孫醜上:"其故家~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列子湯問:"鄰 
 
人京城氏之孀妻有~男。" 
 
(三)讀  wèi,去聲,留給,送給。左傳隱西元年:"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 
 
未嘗君之羹。請以~之。"又宣公二年:"今近焉,請以~之。"引申為饋贈,贈送。史記 
 
魏公子列傳:"欲厚~之,不肯受。"又特指送信。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姊為趙惠文王 
 
弟平原君夫人,數~魏王及公子書。"搜神記韓憑夫婦:"妻密~憑書。" 
 
391.【失】 
 
(一)喪失,失掉,跟"得"相對。孟子公孫醜上:"故久而後~之也。"莊子徐無鬼: 
 
"郢人立不~容。"引申為錯過。孟子梁惠王上:"雞豚狗彘之畜,無~其時。"史記淮陰 
 
侯列傳:"時者難得而易~也。" 
366 
 
 
(二)作錯了事情,動詞,又名詞,也跟"得"相對。史記魏公子列傳:"我豈有所~ 
 
哉?"又淮陰侯列傳:"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現代有雙音詞 
 
"過~"。 
 
392.【存】 
 
(一)存在,不及物動詞,跟"亡"相對。史記淮陰侯列傳:"置之亡地而後~。"又 
 
遊俠列傳:"侯之門,仁義~。"莊子胠篋:"諸侯之門,而仁義~焉。"又使動用法,表 
 
示使不死,使不亡。史記魏公子列傳:"已卻秦~趙。" 
 
(二)思念,關心。詩經鄭風出其東門:"雖則如雲,匪我思~。"引申為問候。史記 
 
魏公子列傳:"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之。"曹操短歌行:"越陌度阡,枉用相 
 
~。" 
 
393.【處】 
 
(一)讀  chǔ,居住。左傳僖公四年:"君~北海,寡人~南海。"周易繫辭下骸吧 
 
瞎叛ň傭 啊 !幣 晡 ⑸恚 嬪懟Q鐨勱獬埃骸啊 換渲  !?br>         (二)名詞, 
 
讀 chù,居住的地方。司馬遷報任安書:"何~不勉焉?"崔顥長幹行:"君家住何~?" 
 
(三)讀  chǔ,治,作,施行。老子:"是以聖人~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引申 
 
為安排,安置。漢書張安世傳:"上自~置其裡居。"又為按照過失大小,給以適當的安排, 
 
懲戒。今有雙音詞"~分""判~"。 
 
394.【坐】 
 
(一)古人鋪席於地,兩膝著席,臀部壓在腳跟上,叫做"坐"。論語鄉黨:"席不正 
 
不~。"又先進:"冉有公西華侍~。"舊讀上聲。 
 
(二)坐位,名詞。史記項羽本紀:"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殺之。"又魏公子列傳: 
 
"公子引侯生坐上~。"在這種意義上後來寫作"座",讀去聲。陶潛詠荊軻詩:"飲餞易 
 
水上,四~列群英。" 
 
(三)因......犯的罪(或錯誤)。漢書龔遂傳:"群臣~陷王於惡不道,皆誅死者二百余 
 
人。"後漢書光武帝紀:"吾昔以虎牙將軍圍翟義,~不生得以見責讓。"〔~法〕犯法〔因 
 
而受到處分〕。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法去官。"漢書灌夫傳:"~法免。"〔隨~〕 
 
連坐。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妾得無隨~乎?" 
 
(四)因。陌上桑:"來歸相怨怒,但~觀羅敷。" 
 
395.【遇】 
 
(一)碰見(不是約會的見面)。詩經鄭風野有蔓草:"邂逅相。"論語陽貨:"~諸 
 
塗。"又用於抽象的意義。莊子養生主:"臣以神~而不以目視。"詩經王風中穀有蓷"~ 
 
人之不淑矣。" 
 
(二)對待,待遇。史記魏公子列傳:"然公子~臣厚。"又淮陰侯列傳:"漢王~我 
 
甚厚。"又:"不如因而立,善~之。" 
367 
 
 
(三)被君主信任,得行其道,叫作遇。孟子梁惠王下:"吾之不~魯侯,天也。"又 
 
公孫醜下:"千里而見王,不~故去。"杜甫相從歌:"垂老~君未恨晚。"〔知~〕被君 
 
主或在上位者賞識並受到特別好的待遇。北史宋弁傳:"因是大被知~。"也說"~知"。 
 
韓愈送李願歸盤穀序:"大丈夫之~知於天子。" 
 
396.【接】 
 
(一)交接,接觸。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楚辭國殤:"車錯轂兮短兵~。" 
 
又用於抽象意義。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久與事~,疵釁日興。"現代變為雙音詞"接觸" 
 
"接近"。注意:古代"接"字不當"連"講,但"連"的意義是從"接觸"發展來的。 
 
(二)交際,招待。孟子萬章下:"其交也以道,其~也以禮。"史記屈原列傳:"出 
 
則~遇賓客。"又魏公子列傳:"然信陵君之~岩穴隱者,不恥下交,有以也。"現代有雙 
 
音詞"接待"。注意:古代的"接"字不當"迎"講,但"迎"的意義是從"交際"的意義 
 
發展來的。 
 
397.【承】 
 
(一)捧著。左傳成公十六年:"使行人執榼~飲。"(行人:掌管出使聘問的大夫。 
 
榼 kè:盛酒的器皿。)漢書文帝紀:"持節~詔。"引申為雙手接受。多用於抽象意義, 
 
表示在下的接受在上的吩咐,命令,恩惠等。左傳僖公十五年:"敢不~命。"賈誼吊屈原 
 
賦:"恭~嘉惠兮,俟罪長沙。"又引申為承擔,擔任。左傳成公二年:"敢告不敏,攝官 
 
~乏。"(乏:指人材缺乏。)〔~歡〕奉承君王的歡顏。用於貶義。楚辭哀郢:"外~歡 
 
之汋汋兮。"後代用於褒義。白居易長恨歌:"~歡侍宴無閒暇。"也指侍奉父母。後代有 
 
"~歡膝下"的說法。 
 
(二)繼承。詩經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三國志吳志魯肅傳:"孤 
 
~父兄餘業。" 
 
398.【扶】 
 
攙著,攙起。論語季氏:"危而不持,顛而不~。"引申為輔佐。杜甫秋日夔州詠懷一 
 
百韻:"耿賈~王室,蕭曹拱禦筵。"(耿:耿弇。賈:賈複。都是光武帝的名將。蕭:蕭 
 
何。曹:曹參。都是漢高祖的功臣。)[~疏]樹木枝葉茂密四布的樣子。揚雄解嘲:"枝 
 
葉~疏。"陶潛讀山海經詩:"孟夏草木長,繞屋樹~疏。" 
 
399.【刺】 
 
(一)紮,用尖長的武器殺傷。孟子梁惠王上:"是何異於~人而殺之。"史記淮陰侯 
 
列傳:"信能死,~我;不能死,出我褲下!" 
 
(二)用尖銳的話指出別人的壞處。詩經魏風葛屨:"維是褊心,是以為~。"漢書龔 
 
遂傳:"面~王過,王至掩耳起走。"後代"諷刺""譏刺"的意義由此發展而來,但是後 
 
代所謂"諷刺""譏刺"往往是用旁敲側擊的話去指摘別人的錯誤或缺點,而上古所謂 
 
"刺"則多是直接指出過錯。 
368 
 
 
(三)名刺(後起義),相當於後世的名片。後漢書禰衡傳:"建安初,來游許下,始 
 
達潁川,乃陰懷一~,既而無所之適,至於~字漫滅。" 
 
注意:"刺"不等於"刺"。"刺"從"束","剌"從"束"。"剌"讀 là。 
 
400.【折】 
 
(一)讀 zhé  ,及物動詞。把東西弄斷。詩經鄭風將仲子:"無~我樹杞。"〔~獄〕 
 
斷案,判斷訟事。易經豐卦:"君子以~獄致刑。"論語顏淵:"片言可以~獄者,其由也 
 
與!"(由:仲由。)引申為挫折,特指軍事上的挫敗。史記淮陰侯列傳:"~北不救。" 
 
三國志吳志周瑜傳:"今曹操新~衄,方憂在腹心。" 
 
(二)不及物動詞。斷了。左傳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淮南子天文:"〔共工〕 
 
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地維絕。"岑參白雪歌:"北風卷地白草~。"這個意義後來讀 
 
shé  。 
 
(三)讀  zhē。轉,反轉。戰國策西周策:"周必~而入於韓。"引申為彎曲。淮南 
 
覽冥:"河九~注於海。"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腰。"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 
 
"安能摧眉~腰事權貴?"又為使理屈。胡銓上高宗封事:"引古誼以~之。" 
 
401.【戮】 
 
(一)殺,處決,處以死刑。左傳成公三年:"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於宗。"史記項羽 
 
本紀:"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者也。"在這個意義上也寫作"僇"。 
 
(二)"戮力"二字連用,表示"合力""並力"的意思。史記項羽本紀:"將~力而 
 
攻秦。"又淮陰侯列傳:"相與~力攻秦。"在這個意義上又寫作"戮"。 
 
402.【問】 
 
(一)提出問題,詢問。左傳隱西元年:"敢~何謂也?"引申為追究,責問。左傳僖 
 
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漢書龔遂傳:"吏毋得~。"又為問候,慰問。 
 
漢書張禹傳:"太官致餐,侍醫視疾,使者臨~。" 
 
(二)贈送,饋贈。詩經鄭風女曰雞鳴:"雜佩以~之。"漢樂府有所思:"何用~遺 
 
君?" 
 
(三)音信,書信。曹丕與吳質書:"書~致簡。" 
 
403.【對】 
 
(一)回答在上的提問。左傳隱西元年:"公問之。~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 
 
矣,未嘗君之羹。'"論語雍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曰:'有顏回者好學,不 
 
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注意:有時"對"並不是真 
 
回答什麼問題,只是在上的說了,在下的接著說,也叫"對"。左傳隱西元年:"公語之故, 
 
且告之悔。~曰:'君何患焉?'"又宣公二年:"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曰: 
 
'人誰無過?'"注意:在古代漢語裡"對"字一般只用於對上回答,對下回答則不用"對"。 
 
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這裡不能說"子對曰"。 
369 
 
 
(二)面對。史記萬石君傳:"~案不食。"曹操短歌行:"~酒當歌。" 
 
404.【許】 
 
(一)應允,跟"辭"相對。左傳隱西元年:"亟請於武公,公弗~。"又僖公五年: 
 
"弗聽,~晉使。"漢書張禹傳:"以老病乞骸骨,上加優再三,乃聽~。"現代有雙音詞 
 
"允~"。注意:上古的"許"字和現代的"許",意義雖然非常相近,但是不完全相同。 
 
上古的"許"字一般只有"應允"的意思,沒有"容許"的意思。 
 
(二)表示不能確定的零數。吳均與朱元思書:"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裡。"水經注 
 
漸江水:"山有石壁二十~丈。"〔幾~〕多少。古詩十九首:"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 
 
(三)〔何~〕何處。陶潛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人也。"又為如何,怎樣。謝 
 
朓在郡臥病詩:"良儀意何~?"〔如~〕這樣。指達到這樣程度。朱熹觀書有感詩:"問 
 
渠那得清如~?為有源頭活水來。" 
 
405.【省】 
 
(一)讀 xǐng。視,視察,察看。周禮春官大宗伯:"~牲鑊。"(牲:作祭品的牛 
 
羊豕。鑊 huò:煮牲的器具。)禮記月令:"命有司~囹圄,去桎梏。"(囹圄 lí   nglǚ: 
 
監獄。)引申為看望父母,探望尊長。禮記曲禮上:"昏定而晨~。"(昏定:指伺候父母 
 
安睡。)三國志吳志周瑜傳:"瑜從父尚為丹陽太守,瑜往~之。"洛陽伽藍記王子坊:"江 
 
陽王繼來~疾。"後代說"~親","歸~"則專指探望父母,非親屬關係則很少用"省" 
 
了。引申為檢查,反省。論語學而:"吾日三~吾身。"又為政:"退而~其私。"荀子勸 
 
學:"君子博學而日參~乎己。"注意:這些意義都不能讀 shěng。 
 
(二)讀 shěng。減少。左傳僖公二十一年:"貶食~用。"今熟語有"~吃儉用。" 
 
(三)讀 shěng。天子所居之地,宮禁。"~中"即"宮中"。漢書昭帝紀載:漢昭帝 
 
即位時才八歲,讓他的姐姐在"~中"照顧他的生活。引申為國家的中央行政機關名稱。唐 
 
有六省,"尚書~"為其中之一。洛陽伽藍記景明寺:"~府以之決疑。"杜甫醉時歌:"諸 
 
公袞袞登臺~。"元代中央行政機關叫"中書~",又於各路(各行政區)設"行中書~" 
 
(中書省的派出機關),簡稱"行~",最後又簡稱為"省"。現在的"省"由此發展而來。 
 
406.【審】 
 
(一)詳細,詳盡。禮記中庸:"博學之,~問之。"引申為明白,清楚,確實。司馬 
 
遷報任安書:"由此言之,勇怯,勢也,強弱,形也,~矣。" 
 
(二)觀察,審察。呂氏春秋察傳:"聞而~,則為福矣;聞而不~,不若不聞矣。" 
 
賈誼過秦論下:"察盛衰之理,~權勢之宜。" 
 
407.【慮】 
 
思量,打算,考慮。論語衛靈公:"人無遠~,必有近憂。"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 
 
智者千~,必有一失;愚者千~,必有一得。"又:"願足下孰~之。"引申為心思,意念。 
 
孟子告子下:"困於心,衡於~,而後作。"楚辭卜居:"心煩~亂,不知所從。"注意: 
370 
 
 
古代的"慮"不當"憂愁""耽心"講,跟"憂"區別很嚴。 
 
[辨]計,慮,圖,謀。這四個詞是同義詞,其間只有細微的分別。"計"是心中盤算, 
 
著重在訂計畫或定計策;"慮"是反復思考,著重在把事情想透;"圖"是考慮後有所決定, 
 
有時表示打算對付別人;"謀"的意義比較接近"圖",但它又另有諮詢的意思。四個字常 
 
常可以相通,所以"熟慮"可以說成"熟計","宏圖"可以說成"宏謀";有時常常對文, 
 
如"深謀遠慮","詐謀奇計"等。 
 
408.【怨】 
 
(一)心懷不滿,埋怨,抱怨。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我聞忠善以損~,不聞作威以防 
 
~。"論語憲問:"不~天,不尤人。"楚辭離騷:"~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二)恨。左傳成公三年:"子其~我乎?"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於是大~灌 
 
夫魏其。"用作名詞,表示仇恨。左傳成公三年:"無~無德,不知所報。"孟子梁惠王上: 
 
"構~於諸侯。"今成語有"恩~分明"。 
 
409.【忍】 
 
(一)忍耐。左傳成公二年:"吾子~之。"論語衛靈公:"小不~則亂大謀。" 
 
(二)狠心。史記項羽本紀:"君王為人不~。"又為兇殘,如說"殘~"。 
 
(三)忍心。孟子梁惠王上:"臣固知王之不~也。"又:"見其生,不~見其死;聞 
 
其聲,不~食其肉。" 
 
410.【快】 
 
高興。孟子梁惠王上:"然後~於心與?"又:"吾何~於是?"史記魏公子列傳:"公 
 
子行數裡,心不~。"現代有成語"親痛仇~""拍手稱~"和雙音詞"愉~""~樂" 
 
"痛~"等。注意:古代"快"字只有這個意義。"快速"的意義古代說"速",說"疾", 
 
不說"快";"銳利"的意義在古代只能說"利",不能說"快"。 
 
411.【興】 
 
(一)起,起來。論語衛靈公:"從者病,莫能~。"三國志吳志周瑜傳:"瑜乃自~, 
 
案行軍營。"引申為舉,發。孟子梁惠王上:"抑王~甲兵,危士臣。"三國志吳志周瑜傳: 
 
"孫堅~義兵,討董卓。" 
 
(二)發達,昌盛,跟"廢"相對。論語子路:"事不成,則禮樂不~。"司馬遷報任 
 
安書:"稽其成敗~壞之紀。" 
 
(三)讀  xìng,去聲,興致,興趣(後起義)。世說新語任誕:"吾本乘~而行,~ 
 
盡而返。" 
 
412.【廢】 
 
(一)捨棄,停止,廢棄。論語微子:"長幼之節不可~也。"孟子梁惠王上:"然則 
 
~釁鐘與?" 
 
(二)衰敗,跟"興"相對。孟子離婁上:"國之所以~興存亡者亦然。"引申為無用 
371 
 
 
的。如說"~物""作~"。 
 
(三)除去職位。有時指皇帝被廢。漢書霍光傳:"古者~放之人,屏於遠方。"(屏 
 
bǐng:棄。)有時指官吏被廢(革職)。歐陽修蘇氏文集序:"子美官至大理評事集賢校理 
 
而~。" 
 
(四)殘廢。莊子讓王:"右手攫之,則左手~。"特指癱瘓。史記淮陰侯列傳:"項 
 
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指嚇得像癱瘓一樣。)後漢書鄭玄傳:"起~疾。"(能 
 
使手足癱瘓者站起來。) 
 
(五)疲極不能行動。論語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 
 
行,半塗而~,吾弗能已矣。" 
 
413.【變】 
 
(一)改變,變動,變化。戰國策楚策四:"襄王聞之,顏色~作。"孟子公孫醜上: 
 
"久則難~也。" 
 
(二)事變。特指天象的某些變化。古人迷信,認為天象變化是上天對最高統治者的警 
 
告。漢書張禹傳:"上懼~異數見。"又:"親問禹以天~。"又指自然災異或人事方面的 
 
禍患(如叛亂等)。史記淮陰侯列傳:"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生。"又:"舍人弟上 
 
~,告信欲反狀於呂後。" 
 
414.【曲】 
 
(一)彎曲。跟"直"相對。荀子勸學:"其~中規。"〔河~〕黃河彎曲處,指今山 
 
西永濟一帶。列子湯問:"河~智叟笑而止之。"〔心~〕內心深處。詩經秦風小戎:"亂 
 
我心~。"引申為理屈。也跟"直"相對。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我~楚直。"又為邪曲, 
 
不正派。戰國策秦策五:"以~合於趙王。"楚辭離騷:"背繩墨以追~兮。"(這裡"曲" 
 
字雙關:"既指曲折,又指邪曲。") 
 
(二)偏僻的鄉村,鄉里。都是對通都大邑而言。莊子秋水:"~士不可以語於道者, 
 
束於教也。"[鄉~](1)指遠離通都大邑的僻鄉。史記遊俠列傳序:"誠使鄉~之俠,予 
 
季次、原憲比權量力,效功於當世,不同日而論矣。"(予:與。)司馬遷報任安書:"長 
 
無鄉~之譽。"(2)家庭久居的地方,本鄉本土。戰國策秦策一:"出婦嫁鄉~者,良婦也。" 
 
(三)局部,一部分。跟"全"相對。老子二十二章:"~則全,枉則直。"荀子解蔽: 
 
"凡人之患,蔽於一~,而暗於大理。"(暗àn:不明。) 
 
(四)讀 qǔ。歌曲,樂曲。宋玉對楚王問:"是其~彌高,其和彌寡。"三國志吳志 
 
周瑜傳:"故時人謠曰:'~有誤,周郎顧。'"按:歌曲的"曲"古與曲直的"曲"同音(都 
 
讀入聲),今普通話有別。 
 
415.【直】 
 
(一)不彎曲,跟"曲"相對,又跟"枉"相對。荀子勸學:"木~中繩。"引申為正 
 
直。論語衛靈公:"~哉史魚!"(史魚:人名。)又顏淵:"能使枉者~。"(枉:不正 
372 
 
 
直。)楚辭離騷:"伏清白以死~兮。"引申為有理。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師~為壯。" 
 
用作動詞時,表示認為有理。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上自魏其時,不~武安。" 
 
(二)當,對著。儀禮士冠禮:"~東序西面。"(序:廂房。)史記匈奴列傳:"諸 
 
左方王將居東方,~上穀。"(上穀:郡名。)漢書刑法志:"魏之武卒,不可以~秦之銳 
 
士。"引申為輪值,輪班。晉書羊祜傳:"悉統宿衛,入~殿中。"這個意義又寫作"值"。 
 
(三)物與價相當,價值。戰國策齊策三:"象床之~千金。"(象床:象牙做的床。) 
 
史記平准書:"乃以白鹿皮方尺,緣以藻繢,為皮弊,直四十萬。"又魏其武安侯列傳:"生 
 
平毀程不識不~一錢。"洛陽伽藍記白馬寺:"白馬甜榴,一實~牛。"又為報酬。後漢書 
 
班超傳:"為官寫書受~,以養老母。"這個意義後來寫作"值"。 
 
(四)副詞。意義略同"特",表示"只""只是""但"的意思。孟子梁惠王上:"~ 
 
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戰國策魏策四:"雖千里不敢易也,豈~五百里哉?" 
 
(五)副詞。簡直(後起義)。杜甫八月十五夜月詩:"此時瞻白兔,~欲數秋毫!" 
 
林升題臨安邸:"暖風薰得遊人醉,~把杭州作汴州!" 
 
416.【長】 
 
(一)長,跟"短"相對。詩經秦風蒹葭:"道阻且~。"引申為時間久。老子七章: 
 
"天~地久。"又用為副詞,表示永遠地,長遠地。莊子秋水:"吾~見笑於大方之家。" 
 
(二)擅長。孟子公孫醜上:"敢問夫子惡乎~?"莊子列禦寇:"一悟萬乘之主而從 
 
車百乘者,商之所~也。" 
 
(三)讀 zhǎng,上聲。滋生,滋長,生長。孟子公孫醜上:"勿助~也。"又:"予 
 
助苗~矣。"引申為人的成長。論語憲問:"幼而不孫弟,~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孫:遜。弟:"悌"的本字。)三國志吳志周瑜傳:"瑜~壯有姿貌。" 
 
(四)也讀  zhǎng。年紀大的,跟"幼"相對。論語微子:"~幼之節不可廢也。" 
 
[~者](1)老者。孟子梁惠王上:"為~者折枝。"(2)有道德的人,忠厚的人。史記項羽 
 
本紀:"吾知公~者。"漢書龔遂傳:"君安得~者之言而稱之?" 
 
(五)也讀  zhǎng。官名,小於縣令。大縣的長官叫"令",小縣的長官叫"長"。 
 
三國志周瑜傳:"瑜觀術終無所成,求為居巢~。"又:"後領春穀~。"又秦時縣之下設 
 
亭,亭有亭長。史記項羽本紀:"烏江亭~檥船待。" 
 
417.【小】 
 
小,跟"大"相對。戰國策楚策四:"夫黃雀其~者也。"孟子梁惠王下:"曰:'若 
 
是其大乎?'曰:'民猶以為~也。'"又特指邪惡的人,壞人。詩經邶風柏舟:"憂心悄悄, 
 
慍於群~。"漢書龔遂傳:"今大王親近群~,漸漬邪惡。"[~人](1)小民,庶人,跟 
 
"大人""君子"相對。孟子滕文公上:"有大人之事,有~人之事。"論語陽貨:"君子 
 
學道則愛人,~人學道則易使也。"封建統治者輕視勞動人民,稱之為"小人",而且加以 
 
污蔑。"小人"又用來謙稱自己。左傳隱西元年:"~人有母,皆嘗~人之食矣,未嘗君之 
373 
 
 
羹。"(2)品德不好的人,跟"君子"相對。禮記大學:"~人閒居為不善。"[~子](1) 
 
老師對學生的稱呼。禮記檀弓下:"~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論語陽貨:"~子何莫學 
 
夫詩?"又先進:"~子鳴鼓而攻之可也。"(2)對神或尊長謙稱自己。尚書湯誓:"悉聽 
 
朕言,非台~子,敢行稱亂。"(台:代詞,我。)又金縢:"予~子新命于三王。"史記 
 
太史公自序:"遷俯首流涕曰:'~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 
 
418.【貪】 
 
不擇手段地取得財物,跟"廉"相對。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貨棄命。"引申為對各 
 
種東西不知滿足地追求。左傳文公十八年:"~於飲食。"楚辭離騷:"眾皆競進以~婪兮, 
 
憑不猒乎求索。" 
 
419.【廉】 
 
(一)堂的邊。儀禮鄉飲酒:"設席於堂~東上。"〔~隅〕廉是邊,隅是角。比喻操 
 
守,氣節,禮記儒行:"砥礪~隅。"成語有"~隅自守"。 
 
(二)在財物的取與上要求自己嚴格,不貪,跟"貪"相對。孟子離婁下:"可以取, 
 
可以無取,取傷~。"又滕文公下:"陳仲子豈不誠~士哉!"引申為清白高潔,潔身自愛, 
 
有節操。楚辭卜居:"甯~潔正直以自清乎?"又:"誰知吾之~貞?"〔孝~〕漢代科舉 
 
制度中由郡國推薦的合格者的稱號(意思指既孝且廉的人)。漢書武帝紀:"初令郡國舉孝 
 
~。" 
 
(三)價格低(後起義)。王禹偁黃岡竹樓記:"以其價~而工省也。" 
 
420.【輕】 
 
分量小,跟"重"相對。孟子梁惠王上:"權,然後知~重。"楚辭卜居:"蟬翼為重, 
 
千鈞為~。"引申為容易,輕易。孟子梁惠王上:"故民從之也~。"晁錯論貴粟疏:"此 
 
令臣~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又為輕視。戰國策魏策四:"而君逆寡人者,~寡人與?" 
 
漢書龔遂傳:"宣帝望見,不副所聞,心內~焉。" 
 
421.【重】 
 
(一)讀  zhòng,分量大,跟"輕"相對。孟子滕文公上:"麻縷絲絮輕~同,則賈 
 
相若。"引申為重要。孟子告子下:"色與禮孰~?"又為看重,重視。莊子刻意:"眾人 
 
~利,廉士~名。"又引申為莊重,厚重,不輕率。論語學而:"君子不~則不威,學則不 
 
固。"又為隆重。左傳成公三年:"~為之禮而歸之。"又為貴重。戰國策趙策四:"而挾 
 
~器多也。"[輜~]軍用的糧草、器械等物品。史記淮陰侯列傳:"從間道絕其輜~。" 
 
(二)讀 chó  ng,形容詞,重疊的,重複的。周易繫辭下:"~門擊柝,以待暴客。" 
 
(擊柝 tuò:打更。)荀子賦篇:"~樓疏堂。"又名詞,表示"層"。莊子列禦寇:"夫 
 
千金之珠必在九~之淵。"史記項羽本紀:"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又為再,加上,增 
 
加,動詞(在這個意義上又讀 zhòng)。楚辭離騷:"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之以修能。" 
 
後漢書範滂傳:"今子相隨,是~吾禍也。" 
374 
 
 
422.【狂】 
 
(一)狗發瘋。晉書五行志:"早歲,犬多~死。"引申為人瘋癲。吳越春秋:"子胥 
 
之吳,乃被發佯~,跣足塗面,行乞於市。"史記淮陰侯列傳:"蒯通說不聽,已詳~為巫。" 
 
又為一般的失卻常態,狂亂,老子十二章:"馳騁田獵,令人心發~。"又引申為放蕩,不 
 
受拘束。論語陽貨:"古之~也肆,今之~也蕩。"漢書酈食其傳:"然吏、縣中賢豪不敢 
 
役,皆謂之~生。"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詩:"~歌五柳前。"(五柳:陶淵明自號五 
 
柳先生。)又為浮誇,虛妄。如說"~妄"。 
 
(二)聲勢大的。韓愈進學解:"回~瀾於既倒。"今成語有"~風暴雨"。 
 
423.【殆】 
 
(一)危險。莊子秋水:"吾非至於子之門,則~矣。" 
 
(二)副詞,表示推測或不肯定,大概,恐怕,也許。孟子梁惠王上:"~有甚焉。" 
 
文心雕龍情采:"言隱榮華,~謂此也。" 
 
424.【危】 
 
(一)高。莊子盜蹠:"使子路去其~冠,解其長劍。"列子黃帝篇:"履~石,臨百 
 
仞之淵。"李白蜀道難:"噫籲戲,~乎高哉!"引申為不穩,不安定。論語季氏:"~而 
 
不持。"又論語泰伯:"~邦不入。"成語有"居安思~""高而不~"。引申為危險,危 
 
急。孟子梁惠王上:"上下交征利,而國~矣。"論語子張:"士見~致命。"又使動用法, 
 
表示使危險,使受到危害。孟子梁惠王上:"~士臣,構怨於諸侯。" 
 
(二)二十八宿之一。 
 
[辨]危,殆。二者都含有"危險"的意思,但"危"的應用範圍較廣,"殆"的應用 
 
範圍較狹。"危"可以用作形容詞,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並且有使動用法;而"殆"只 
 
能用作不及物動詞和副詞。 
 
425.【面】 
 
(一)臉。莊子秋水:"於是焉河伯始旋其~目。"漢書張禹傳:"蔔者愛之,又奇其 
 
~貌。"注意:在這種意義上,古代說"面"不說"臉"。 
 
(二)動詞,面向,面對著。論語雍也:"雍也可使南~。"(古代君主面向南而坐, 
 
這是說仲弓的道德足可以為君。)又衛靈公:"恭己正南~而已矣。"莊子秋水:"東~而 
 
視,不見水端。"注意:在古代漢語裡"南面""東面"......不等於"南方""東方"。 
 
(三)當面。漢書龔遂傳:"~刺王過。"成語有"耳提~命""~授機宜"。[辨] 
 
臉,面。"臉"讀 jiǎn,是晚出的字(說文沒有"臉"字),大約是魏晉以後才產生的。"臉" 
 
最初指頰,並常常指婦女目下頰上可施脂粉的部分,例如白居易王昭君詩:"眉銷殘黛臉銷 
 
紅。"後來漸與"面"同義。 
 
426.【口】 
 
(一)嘴。孟子梁惠王上:"為肥甘不足於~與?"莊子胠篋:"鉗楊墨之~。"注意: 
375 
 
 
在這種意義上,古人說"口"不說"嘴"。引申為孔穴(後起義)。陶潛桃花源記:"山有 
 
小~,仿佛若有光。" 
 
(二)一人叫"一口"。孟子梁惠王上:"數~之家,可以無饑矣。"又"八~之家, 
 
可以無饑矣。"漢書龔遂傳:"令~種一樹榆。"注意:古代於其他動物,計數不用"口"。 
 
[生口]活捉來的敵人,即俘虜。後漢書班超傳:"斬首千餘級,多獲生~。"又:"陰緩 
 
所得生~。" 
 
427.【齒】 
 
(一)排列於唇前的牙。左傳僖公五年:"唇亡~寒者,其虞虢之謂也。"引申為泛指 
 
牙齒。白居易與元九書:"未老而~發早衰白。"人的牙齒的生長與脫落,標幟著年齡的增 
 
長,所以"齒"又引申為歲數,年齡。孟子公孫醜下:"鄉党莫如~。"庾信哀江南賦予: 
 
"藐是流離,至於暮~。"歐陽修蘇氏文集序:"子美之~少於予。"(子美:蘇舜欽的字。) 
 
(二)排列,並列。左傳隱公十一年:"寡人若朝於薛,不敢與諸任~。"(薛國為任 
 
姓。"諸任"指薛的同姓國。)引申為同類,類別。韓愈師說:"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 
 
不~。""為人所不~",意即"不為人視為同類"。 
 
[辨]牙,齒。"牙"是牙床後部的大牙,"齒"是排列在前面的牙。所以"唇亡齒寒" 
 
不能說成"唇亡牙寒"。"齒"的各種引申義"牙"都沒有。 
 
428.【耳】 
 
(一)耳朵。荀子勸學:"~不能兩聽而聰。"〔~食〕用耳朵吃東西,比喻對傳聞的 
 
話不加分析而就相信。史記六國年表序:"學者牽於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 
 
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食無異。" 
 
(二)語氣詞。有"而已"、"罷了"的意思。("耳"是"而已"的合音。)孟子梁 
 
惠王上:"直不百步~,是亦走也。"戰國策齊策四:"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三 
 
國志吳志周瑜傳:"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這個意義又寫作"爾"。戰國策魏策 
 
四:"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 
 
(三)語氣詞,表示肯定。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矣。"史記淮陰 
 
侯列傳:"諸將易得~;至如信者,國士無雙。"又刺客列傳:"且吾所為者極難~。" 
 
429.【目】 
 
(一)眼。荀子勸學:"~不能兩視而明。"禮記大學:"十~所視,十手所指。"用 
 
如動詞時表示注視或以目示意。國語周語上:"國人莫敢言,道路以~。"史記項羽本紀: 
 
"范增數~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二)條目。論語顏淵:"顏淵曰:'請問其~。'" 
 
[辨]眼,目。二者為同義詞。"目"字產生得早,大約在文字的初創時期就有了。"眼" 
 
字晚出。先秦古籍中,用"目"的多,用"眼"的少;兩漢以後的作品,用"眼"的逐漸多 
 
起來,後來在口語中竟取代了"目"的"眼睛"這一意義。"目"的其他的用法是"眼"所 
376 
 
 
沒有的。 
 
430.【指】 
 
(一)手指,名詞。莊子駢拇:"駢拇枝~,出乎性哉。"文心雕龍熔裁:"駢拇枝~, 
 
由侈於性。"引申為用手指,動詞。禮記大學:"十目所視,十手所~。" 
 
(二)名詞。意之所指,旨趣。孟子告子下:"軻也請無問其詳,願聞其~。"漢書藝 
 
文志諸子略:"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這個意義也寫作"旨"。易 
 
經繫辭下:"其旨遠,其辭文。" 
 
431.【飯】 
 
(一)動詞,吃[飯],論語述而:"~疏食,飲水。"又使動用法,給飯吃。鄒陽獄 
 
中上樑王書:"甯戚~牛車下。"史記淮陰侯列傳:"有一漂母見信饑,~信。"又遊俠列 
 
傳:"夷吾桎梏,百里~牛。"注意:上古"飯"字一般用作動詞。 
 
(二)名詞,米飯,食物。禮記曲禮上:"共~不澤手。"(澤手:手沾上髒物。)又: 
 
"毋摶~。"(不把飯弄成團,一次取很多。) 
 
動詞的"飯"舊讀上聲,名詞的"飯"讀去聲。今無別。 
 
432.【食】 
 
(一)吃。左傳隱西元年:"~舍肉。"戰國策齊策四:"長鋏歸來乎,~無魚!" 
 
(二)讀 shí   ,名詞,吃的東西。左傳隱西元年:"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矣。"又 
 
莊公十年:"衣~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三)讀 sì,給吃。戰國策齊策四:"左右以君賤之也,~以草具。"又:"~之比 
 
門下之客。"史記項羽本紀:"以惡食~項王使者。"又淮陰侯列傳"解衣衣我,推食~我。" 
 
(四)讀 sì,名詞,飯。論語述而:"飯疏~,飲水。"又雍也:"一簞~,一瓢飲。" 
 
左傳宣公二年:"而為之簞~與肉,置諸橐以與之。" 
 
注意:舊時名詞的"食"泛指一切食物時,讀 shí   ;專指飯時,讀 sì。動詞作主動用 
 
法時讀 shí   ;作使動用法時讀 sì。 
 
433.【服】 
 
(一)事,特指政務。詩經大雅蕩:"曾是在位,曾是在~。"偽古文尚書旅獒:"無 
 
替厥~。"(替:廢。)用作動詞,表示從事。禮記曲禮上:"~官政。"今有雙音詞"~ 
 
役","~務"。 
 
(二)駕車的馬在中央夾轅者。詩經鄭風大叔于田:"兩~齊首,兩驂如手。"(驂 c 
 
ān:在服馬兩側者。)用作動詞。表示以牛馬駕車。易經繫辭下:"~牛乘馬。"賈誼吊 
 
屈原賦:"驥垂兩耳,~監車兮。" 
 
(三)信服,服從。尚書舜典:"四罪而天下鹹~。"論語季氏:"遠人不~而不能來 
 
也。"又為使信服,使服從。孟子公孫醜上:"以力~人者,非心服也。" 
 
(四)衣服。論語先進:"春~既成。"孟子告子下:"子服堯之~。"用作動詞,表 
377 
 
 
示穿或戴。詩經周南葛覃:"~之無斁。"(斁 yì:厭。)論語衛靈公:"乘殷之輅,~ 
 
周之冕。"(輅 lù:車。冕 miǎn:大夫以上的禮冠。)又特指喪服。按照封建的宗法制, 
 
規定居喪有五種不同質地的衣服。即:斬衰(cuī),齊(zī)衰,大功,小功,緦(sī)麻。用 
 
這五種不同的衣服,來表示死者和自己的親屬關係的遠近。引申為居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 
 
傳:"灌夫有~。"又:"夫安敢以~為解?" 
 
(五)吃〔藥〕。禮記曲禮下:"醫不三世,不~其藥。"〔~食〕為求長生吃藥。古 
 
詩十九首:"~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 
 
(六)傳說上古王畿(京都及其近郊)之外,每五百里為一服(一區),共有五服。即: 
 
甸服,侯服,綏服,要(yāo)服,荒服。尚書禹貢:"五百里甸~,......五百里侯~,......五 
 
百里要~......。"史記五帝本紀:"方五千里,至於荒服。" 
 
(七)盛箭的器具。詩經小雅采薇:"象弭魚~。"(弭 mǐ:弓兩端受弦的地方。象 
 
弭:象牙做的弭。魚服:魚皮做的服。)史記周本紀:"檿弧箕~。"(檿 yàn:山桑。 
 
檿弧:山桑木弓。箕:木名。)這個意義又寫作"箙"。 
 
434.【飾】 
 
(一)打扮,裝飾。論語鄉黨:"君子不以紺緅~。"(紺 gān:天青色。緅 zōu: 
 
鐵色。飾:指衣服上鑲邊。)文心雕龍情采:"夫鉛黛所以~容。"引申為文辭方面的加工。 
 
論語憲問:"行人子羽修~之。"文心雕龍情采:"文采所以~言。"又:"藻~以辯雕。" 
 
引申為掩飾。莊子盜蹠:"辯足以~非。"後漢書範滂傳:"不得隱~。"今成語有"文過 
 
~非",雙音詞有"粉~"。 
 
(二)名詞,服裝,服飾,修飾品。左傳昭西元年:"子皙盛~入,布幣而出。"楚辭 
 
離騷:"佩繽紛其繁~兮。"雙音詞有"首~"。 
 
[辨]裝,飾。在用作名詞時,"裝"著重表示衣服,"飾"則著重表示服裝之外的一 
 
些裝飾品;在用作動詞時,"裝"只表示裝束,"飾"則表示裝扮之後再增添些顏色或文采。 
 
在"打扮""修飾"這種意義上,"裝"只用於具體方面,不能用在抽象的方面;"飾"則 
 
兩方面都可以用。 
 
435.【布】 
 
(一)麻布。古代"布帛"並稱,絲織品稱"帛",麻織品稱"布"。孟子滕文公上: 
 
"許子必織~而後衣乎?"又:"~帛長短同,則賈相若。"[~衣]上古時代庶民只能穿 
 
布衣,不能穿絲織品,所以"布衣"就成了庶人的代稱。戰國策魏策四:"大王嘗聞~衣之 
 
怒乎?"史記淮陰侯列傳:"始為~衣時,貧無行。"後來又成為一般士人的專稱。杜甫詠 
 
懷五百字:"杜陵有~衣,老大意轉拙。" 
 
(二)先秦的一種貨幣。由第一意義發展而來。(在未有貨幣的時代,人們以物易物, 
 
逐漸以布作為交換的媒介。詩經衛風氓:"抱~貿絲。")荀子榮辱:"餘刀~,有囷窌, 
 
然而衣不敢有絲帛。"(刀,布:都是錢。囷:穀倉。窌:同窖 jiào。) 
378 
 
 
(三)陳列,展開。左傳昭西元年:"~幣而出。"禮記中庸:"文武之政,~在方策。" 
 
文心雕龍熔裁:"然後舒華~實。"在這種意義上,後來又寫作"布"。現代雙音詞"分~" 
 
"宣~""公~"都由此發展而來。 
 
436.【鬥】 
 
(一)有柄的酒器。詩經大雅行葦:"酌以大~。"(酌:以鬥取酒注入飲器中。)史 
 
記項羽本紀:"玉~一雙,欲與亞父。"又:"玉~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二)量糧食的用具,十升為鬥。莊子胠篋:"為之~斛以量之,則並與~斛而竊之。" 
 
又:"掊~折衡,而民不爭。"引申為容量單位。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米折腰。" 
 
[刁~]古代行軍用的器皿,容量一鬥,晝間用來煮飯,夜間用來敲擊打更。史記李將軍列 
 
傳:"不擊刁~以自衛。" 
 
(三)二十八宿之一。詩經小雅大東:"維北有~,不可以挹酒漿。"(鬥:指南斗, 
 
共六星,因在箕星之北,所以說"維北有~。")王勃滕王閣序:"龍光射牛~之墟。"〔北 
 
~〕星宿名,屬大熊星座,共七星。楚辭九歌東君:"援北~兮酌桂漿。"注意:如"鬥牛" 
 
連用,都是指南斗,不是北斗。 
 
437.【式】 
 
(一)法式,楷模。偽古文尚書微子之命:"萬邦作~。"蕭統文選序:"孝敬之准~。" 
 
用如動詞,效法,"以......為楷模"。後漢書崔實傳:"使人主師五帝而~三王。" 
 
(二)通"軾",用如動詞,古人乘(立乘)車時,伏身憑扶車前的橫木(軾)以表示 
 
恭敬。偽古文尚書武成:"封比干墓,~商容閭。"(商容:商代的賢人。)禮記檀弓下: 
 
"夫子~而聽之。" 
 
438.【檢】 
 
(一)法則,法度,方式。曹丕典論論文:"曲度雖均,節奏同~。"文心雕龍物色: 
 
"然物有恆姿,思無定~。" 
 
(二)收斂,檢點。孟子梁惠王上:"狗彘食人食而不知~。"引申為查看,查驗。現 
 
代有雙音詞"~查""~驗"。 
 
439.【英】 
 
(一)花。詩經鄭風有女同車:"顏如舜~。"(舜:植物名,即木槿。)楚辭離騷: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陶潛桃花源記:"落~繽紛。"引申為文采,辭 
 
藻。文心雕龍情采:"心術既形,~華乃贍。" 
 
(二)人物之美的,傑出的。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丘未之逮也。" 
 
孟子盡心上:"得天下~才而教育之。"陶潛詠荊軻:"飲錢易水上,四座列群~。" 
 
440.【靈】 
 
(一)事神的女巫。楚辭九歌東皇太一:"~偃蹇兮姣服。"(偃蹇:形容舞蹈的姿態。) 
 
又雲中君:"~連蜷兮既留。"(連蜷:形容女巫迎神導引的樣子。)引申為神,神靈。楚 
379 
 
 
辭九歌雲中君:"~皇皇兮既降。"又湘夫人:"~之來兮如雲。"又為鬼神的精神意志。 
 
楚辭九歌國殤:"天時墜兮威~怒。"又為鬼神的反應(後起義)如"~驗","心誠則~"。 
 
(二)對死者之稱。韓愈祭十二郎文:"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建 
 
中:人名。時羞:應時的珍饈。)又如"~柩","~床"等。 
 
(三)人的精神(對肉體而言)。楚辭九章哀郢:"羌~魂之欲歸兮,何須臾而忘返?" 
 
文心雕龍情采:"若乃綜述性~,敷寫器象。"引申為機敏,不呆滯。今成語有"心~手巧"。 
 
441.【豪】 
 
(一)長而尖銳的毛。莊子齊物論:"天下莫大於秋~之末。"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寫 
 
作"毫"。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二)卓越的人物,豪傑。賈誼過秦論上:"山東~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史記遊俠 
 
列傳:"此豈非人之所謂賢~閑者邪?"引申為魁首,居首的。史記秦始皇本紀:"徙天下 
 
~富於咸陽。"洛陽伽藍記:"而河間獻王琛最為~首。"又為行為突出常格,豪邁。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之遊,徒~舉耳,不求士也。"又為橫暴,強橫。史記遊俠列傳:"~ 
 
暴侵淩孤弱。"陶潛詠荊軻:"~主正怔營。"又如說:"~吏""~強"。 
 
[辨]英,豪,俊,傑。就人的才能、品德方面的品題說,四者是同義詞。古人於四者 
 
曾有許多強生分別的解釋,眾說紛紜,都不可靠。如說才能過十人為"豪",過百人為 
 
"傑",過千人為"俊",過萬人為"英"等等。"英""俊""傑"一直用於褒義,"豪" 
 
在後來有時用於貶義。如說"土豪劣紳"。但在古代,所謂"土豪"也只不過是"地方上的 
 
首腦"的意思。 
 
442.【然】 
 
(一)燒,引火點著。孟子公孫醜上:"若火之始~,泉之始達。"賈誼治安策序:"火 
 
未及~,因謂之安。"這個意義後代都寫作"燃"。 
 
(二)代詞,這樣,那樣。論語憲問:"古之人皆~。"孟子梁惠王上:"河東凶亦~。" 
 
又:"物皆~。"又公孫醜上:"惟此時為~。"今熟語有"所以~","想當~"。〔~ 
 
則〕這樣......那麼,那麼。孟子滕文公上:"~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後〕這樣...... 
 
才。論語子罕:"歲寒~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孟子滕文公上:"~後中國可得而食也。" 
 
〔~而〕但是。韓愈燕喜亭記:"吾州之山水名天下,~而無與燕喜者比。"這個意義又可 
 
單說"然"。史記高祖本紀:"周勃厚重少文,~安劉氏必勃也。" 
 
(三)是的,對,用來表示同意別人的話。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 
 
後食乎?'曰:'~。'"又:"曰:'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曰:'~。'"加否定詞"不", 
 
表示不同意。史記項羽本紀:"宋義曰:'不~。'""然之"連用,表示"以之為然",即 
 
"認為......是對的"。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之"。[~諾]諾言。按:"然"和"諾"都 
 
是答應別人的話,連起來成為名詞,表示"諾言"。史記遊俠列傳:"而布衣之徒,設取予 
 
~諾。"又魏其武安侯列傳:"好任俠,已~諾。" 
380 
 
 
(四)詞尾,表示"......的樣子"。論語微子:"夫子憮~曰。"孟子梁惠王上:"填 
 
~鼓之。" 
 
443.【且】 
 
(一)連詞。而且。左傳隱西元年:"公語之故,~告之悔。"又用來表示推進一層。 
 
論語季氏:"~爾言過矣。"孟子公孫醜上:"~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 
 
夫〕表示再說一層道理。賈誼過秦論:"~夫天下非小弱也。" 
 
(二)連詞。又。詩經小雅魚麗:"君子有酒,旨~多。"又:"多~旨。"(旨:美。) 
 
〔且......且......〕表示"又......又......",或"一方面這樣,一方面那樣"。史記淮陰侯列傳: 
 
"上~怒~喜。"又:"~喜~憐之。" 
 
(三)副詞。將要,快要。史記項羽本紀:"不者,若屬皆~為所虜。"又魏公子列傳: 
 
"趙寇至,~入界。"又:"吾攻趙,旦暮~下。" 
 
(四)副詞。尚且,還。孟子公孫醜下:"管仲~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 
 
(五)副詞。暫且。詩經鄭風溱洧:"~往觀乎?"又為姑且。詩經唐風山有樞:"~ 
 
以喜樂。" 
 
[辨]且,將。在"將要"的意義上,"且"和"將"是同義詞。但"將"表示一般的 
 
"將來","且"表示"快要",稍有不同。 
 
444.【或】 
 
(一)無定代詞,表示"有人",但不知道姓名,或不指稱姓名。孟子公孫醜上:"~ 
 
問乎曾西曰。"又"人或"連用。史記淮陰侯列傳:"人~說信曰。""或"字放在名詞後 
 
面,表示只有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此,略等於現代的"有的"。漢書張禹傳:"篇第~異。" 
 
有時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或"字前後呼應著用,等於說"有的這樣,有的那樣"。孟子梁惠 
 
王上:"~百步而後止,~五十步而後止。"又滕文公上:"~相倍蓰,~相什百,~相千 
 
萬。"注意:後來連詞"或"雖然由此發展而來,但上古的"或"還不是連詞。 
 
(二)副詞,也許,或許。範縝神滅論:"刃之與利,~如來說。" 
 
445.【曾】 
 
(一)讀 zēng。祖之父為"曾祖",孫之子為"曾孫"。又孫以下都可叫"曾孫"。 
 
詩經小雅信南山:"~孫田之。" 
 
(二)讀 cé  ng,副詞(用來加強語氣),略等於"竟""竟然""乃"。詩經衛風河 
 
廣:"誰謂河廣?~不容刀!誰謂宋遠?~不崇朝!"戰國策趙策四:"老臣病足,~不能 
 
疾走。"孟子公孫醜上:"爾何~比予於管仲!" 
 
(三)讀 cé  ng,副詞,曾經。史記孟嘗君列傳:"孟嘗君~待客夜食。" 
 
446.【更】 
 
(一)讀 gēng,平聲,改變。論語子張:"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 
 
見之;~也,人皆仰之。"現代變為雙音詞"~改"。引申為換。莊子養生主:"良庖歲~ 
381 
 
 
刀,割也;族庖月~刀,折也。"現代有雙音詞"變~""~動""~換""~迭"。 
 
(二)讀 gèng,去聲。副詞。重新,另外。左傳僖公五年:"晉不~舉矣。"漢書藝 
 
文志:"方今去聖久遠,道術缺廢,無所~索。"後漢書班超傳:"何故不遣而~選乎?" 
 
又:"~立元孟為焉耆王。" 
 
447.【漸】 
 
(一)流入。尚書禹貢:"東~於海。"引申為浸泡。荀子勸學:"蘭槐之根是為芷, 
 
其~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引申為慢慢滲透,習染。漢書龔遂傳:"今大王親近群 
 
小,~漬邪惡。" 
 
(二)進。尚書顧命:"〔周成王〕疾大~。"(大漸:特別加重。)引申為徐進。易 
 
經漸卦:"鴻~於幹。......鴻~于陸。"(鴻從一處漸進到另一處。幹:水邊。)又引申為 
 
事情逐漸發展。易經坤卦文言:"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矣。"引申為副詞。慢慢 
 
地,逐漸地。白居易與元九書:"年齒~長。" 
 
448.【俱】 
 
(一)動詞,在一起,同去或同來。史記魏公子列傳:"臣客屠者朱亥可與~。"又魏 
 
其武安侯列傳:"魏其侯過灌夫,欲與~。"陶潛讀山海經詩:"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 
 
(二)副詞,皆,都。戰國策趙策三:"曷為與人~稱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史記 
 
項羽本紀:"赤泉侯人馬~驚,辟易數裡。" 
 
[辨]俱,具。二字古代不同音:"俱"舉朱切,音拘;"具"其遇切,音懼。在先秦 
 
時代,具偶然當"俱"講,如詩經小雅節南山:"民具爾瞻。"但後來二字大有區別。"俱" 
 
表示兩個以上的人同做一件事,如孟子告子上"雖與之俱學",史記項羽本紀:"毋從俱死 
 
也";"具"表示行為的範圍,如史記項羽本紀:"具告以事"、"具告沛公"。 
 
449.【並】 
 
(一)動詞,平行,平列。莊子馬蹄:"族與萬物~。"(族:叢聚。)賈誼過秦論中: 
 
"~殷周之跡。" 
 
(二)副詞,一起,一齊。孟子滕文公上:"賢者與民~耕而食。"莊子胠篋:"為之 
 
鬥斛以量之,則~與鬥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與權衡而竊之。" 
 
450.【而】 
 
(一)連詞。連接兩種性質或兩種行為。論語為政:"溫故~知新。"又泰伯:"任重 
 
~道遠。"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自以為能不及孫臏。" 
 
(二)連詞。表示結果或目的。荀子勸學:"是故質的張~弓矢至焉;林木茂~斧斤至 
 
焉。"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彼必釋趙~自救。"表示結果的,義近"則";表示目的的, 
 
義近"以"。 
 
(三)連詞。表示假設。詩經鄘風相鼠:"人~無儀,不死何為?"論語為政:"人~ 
 
無信,不知其可也。" 
382 
 
 
(四)連詞。連接狀語和動詞。莊子養生主:"提刀~立。"荀子勸學:"吾嘗終日~ 
 
思矣。" 
 
(五)代詞,你,你的。論語微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誰以易之?"又:"且 
 
~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史記項羽本紀:"必欲烹~翁,則幸分我一杯 
 
羹。" 
 
451.【若】 
 
(一)動詞,像。論語憲問:"豈~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莊子逍遙遊:"其翼~垂天 
 
之雲。"又養生主:"而刀刃~新發於硎。"引申為相同,一樣。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長 
 
短同,則賈相~。"又引申為及,比得上,常用於否定句和反問句。論語學而:"未~貧而 
 
樂,富而好禮者也。"又微子:"豈~從辟世之士哉?" 
 
(二)代詞,你,你的。莊子齊物論:"~勝我,我不~勝。"史記項羽本紀:"吾翁 
 
即~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屬〕爾等,你們這些人。史記項羽本紀:"不 
 
者,~屬皆且為所虜。" 
 
(三)連詞,表示假設,等於"如果"。左傳僖公三十年:"~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 
 
煩執事。"孟子梁惠王上:"王~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四)連詞,表示另提一件事,略等於現代的"至於""至如"。孟子梁惠王上:"~ 
 
民,則無恆產因無恒心。"又說成"若夫"。孟子梁惠王下:"~夫成功則天也。"又說成 
 
"若其"(較晚的說法)。蕭統文選序:"~其贊論之綜緝辭采,序述之錯比文華。" 
 
(五)連詞,表示選擇,等於現代的"或"。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願取吳王~將軍 
 
頭,以報父之仇。"漢書食貨志:"時有軍役~水旱,民不困乏。"注意:古代的"或"字 
 
不是真正的連詞(參看"或"字條),只有"若"字才是真正的連詞。 
 
(六)形容詞詞尾。表示"......的樣子"。與"然"略同。詩經衛風氓:"桑之未落, 
 
其葉沃~。" 
 
452.【爾】 
 
(一)代詞。你,你們;你的,你們的。論語八佾:"~愛其羊,我愛其禮。"又先進: 
 
"以吾一日長乎~,毋吾以也。"詩經衛風氓:"以~車來,以我賄遷。"論語公冶長:"盍 
 
各言~志。" 
 
(二)指示代詞。這,這樣。陶潛飲酒詩:"問君何能~?心遠地自偏。" 
 
(三)形容詞性或副詞性詞尾。論語先進:"鏗~,舍瑟而作。"又:"子路率~而對 
 
曰。"又陽貨:"夫子莞~而笑曰。" 
 
(四)語氣詞。通"耳"。孟子萬章上:"郁陶思君~。"顏氏家訓名實:"勢如葵葉 
 
~。"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蝈蝈,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 句首句中語氣詞;詞頭,詞尾

下一篇: 常用詞(八)

时代传媒集团   时代传媒杂志社  奔流编辑部   主办

全息数字科技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