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字
諂諛誣辯訴 憐閔吊 除拜 營務 積聚尋 反覆運算替 成遂 系累羈系牽縣結絕 擅披拉
奸回 雅俗 公私 偏全 獨特 醜陋穢 玄素白 方夙惟
霄漢 景曜 都邑鄙 邊塞 殷周 胡虜戎 倡優伎皂宦豎臧獲 祿位 產業 貨賂資財賄 性
情 聲響 拳腳 端緒節度
546.【諂】
巴結,奉承。論語學而:"貧而無~。"又八佾:"事君盡禮,人以為~也。"鄒陽獄
中上樑王書:"今人主沈~諛之辭。"
547.【諛】
恭維,奉承。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灌夫為人剛直,使酒,不好面~。"鄒陽獄中上
樑王書:"夫以孔墨之辯,不能自免於讒~。"
[辨]諂,諛。諛是用言語奉承,諂則不限於言語。如"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諂"
字就不能換成"諛"字。"諂諛"二字連用時,不再有這種細微的區別。
548.【誣】
言語不真實,欺騙。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乎!"
莊子秋水:"然且語而不舍,非愚則~也。"司馬遷報任安書:"因為~上,卒從吏議。"
引申為虛構罪惡以陷害別人(後起義)。如"~陷","~蔑"。
549.【辯】
(一)辯論。孟子滕文公下:"予豈好~哉?予不得已也。"
(二)形容詞。動聽。荀子非相:"言雖~,君子不聽。"韓非子五蠹:"子言非不~
也。"引申為口才好,有辯才。史記淮陰侯列傳:"是齊之~士也。"鄒陽獄中上樑王書:
"夫以孔墨之~,不能自免於讒諛。"
(三)通"辨"。辨別。莊子逍遙遊:"此小大之~也。"又:"~乎榮辱之境。"
[辨]辯,辨。辯是辯論,辨是辨別。但在上古時代,二字常常混用。"辯"當辨別講
已見上面所舉莊子逍遙遊的例子;"辨"當"辯論"講則如戰國策趙策三:"鄂侯爭之急,
辨之疾。"
550.【訴】(訴)
訴說[痛苦,冤屈]。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於王。"司馬遷
報任安書:"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者。"蕭統文選序:"壹鬱之懷靡~。"李密陳情表:
"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注意:古代所謂"告訴"(告訴),不等於現代所謂"告訴"。
前者是訴說痛苦或冤屈,後者只是告知。
551.【憐】
(一)憐憫。鄒陽獄中上樑王書:"願大王孰察,少加~焉。"杜甫月夜詩:"遙~小
134
兒女,未解憶長安。"
(二)愛。戰國策趙策:"丈夫亦愛~其少子乎?"韓愈進學解:"爭妍而取~。"李
商隱晚晴詩:"天意~幽草。"
唐以後,"可憐"二字連用,有三種意義。(1)可憐,值得憐憫。杜甫哀王孫詩:"可
~王孫泣路隅。"(2)可愛。杜甫江畔獨步尋花詩:"東望少城花滿煙,百花高樓更可~。"
( 3)可羨。杜甫題終明府水樓詩:"可~賓客盡傾蓋。"白居易長恨歌:"姊妹弟兄皆列
土,可~光彩生門戶。"
552.【閔】
(一)憂患,傷心的事。詩經邶風柏舟:"覯~既多,受侮不少。"李密陳情表:"臣
以險釁,夙遭~凶。"
(二)憐憫。詩經豳風東山序:"序其情而~其勞。"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憫。
[辨]湣,閔。在憐憫的意義上,"湣"和"閔"是同義詞。至於憂患的意義,則用"閔"
不用"湣"。
553.【吊】
(一)善。詩經小雅節南山:"昊天不~。"
(二)慰問,對傷心的事表同情。左傳莊公十一年:"宋大水,公使~焉。"淮南子人
間:"馬無故亡入胡,人皆~之。"李密陳情表:"形影相~。"成語有"~民伐罪"。引
申為哀悼死者。賈誼吊屈原賦:"敬~先生。"李華吊古戰場文:"~祭不至。"又引申為
憑弔,指懷念古人。陸游謝池春詞:"傷懷~古。"注意:古代"吊"字沒有懸掛的意義。
554.【除】
(一)宮殿的臺階。漢書李廣蘇建傳:"從至雍棫陽宮,扶輦下~,觸柱折轅。"引申
為一般的臺階。杜甫南鄰詩:"得食階~鳥雀馴。"
(二)去。詩經唐風蟋蟀:"日月其~。"引申為去掉。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太后
~竇嬰門籍。"[~夕][歲~]一年的最後一天。風土記:"至~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三)任命。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君~吏已盡未?吾亦欲~吏。"李密陳情表:"尋
蒙國恩,~臣洗馬。"
555.【拜】
(一)一種表示敬意的禮節。古人的拜是先跪下,頭低到手,與心平。左傳僖公三十二
年:"卜偃使大夫~。"杜甫新婚別詩:"妾身未分明,何以~姑嫜?"引申為謁見,拜見。
論語陽貨:"孔子時其亡也而往~之。"
(二)授予[官職]。史記淮陰侯列傳:"至~大將,乃信也。"李密陳情表:"詔書
特下,~臣郎中。"韓愈柳子厚墓誌銘:"乃複~侍御史。"
556.【營】
(一)量地。東西量地為"經",周圍量地為"營"。詩經大雅靈台:"經始靈台,經
135
之~之。"引申為規劃,料理。詩經小雅黍苗:"肅肅謝功,召伯~之。"(肅肅:嚴正的
樣子。謝:邑名。功:工役之事。)司馬遷報任安書:"務一心~職,以求親媚於主上。"
[經~]營謀,規劃,安排。史記項羽本紀:"欲以力征經~天下。"杜甫丹青引:"詔謂
將軍拂絹素,意匠慘澹經~中。"
(二)軍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於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
557.【務】
(一)動詞。致力於某事,從事於。論語學而:"君子~本。"司馬遷報任安書:"~
一心營職。"漢書霍光傳:"女曹不~奉大將軍餘業。"韓愈答李翊書:"惟陳言之~去。"
又柳子厚墓誌銘:"益自刻苦,~記覽。"引申為爭取做到。文心雕龍麗辭:"是以言對為
美,貴在精巧;事對為先,~在允當。"又為追求。劉伶酒德頌:"唯酒是~,焉知其餘?"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采色,誇聲音。"韓愈進學解:"貪多~得,細大不捐。"
(二)名詞。事務,事情。世說新語政事:"望卿擺撥常~,應對玄言。"杜甫詠懷古
跡詩:"志決身殲軍~勞。"
558.【積】
(一)積聚穀物。詩經周頌良耜:"~之栗栗。"(栗栗:眾多的樣子。)司馬遷報任
安書:"士卒死傷如~。"引申為一般的積聚。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毀銷骨。"
(二)儲蓄。賈誼論積貯疏:"故其畜~足恃。"又:"公私之~,猶可哀痛。"
舊時於第一義讀入聲,第二義讀去聲。今無別。
559.【聚】
(一)使民眾聚居。左傳隱西元年:"大叔完~,繕甲兵,具卒乘。"孟子公孫醜上: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矣。"引申為村落。枚乘上書諫吳王:"禹無十戶之~,以王諸侯。"
史記五帝本紀:"一年而所居成~。"
(二)聚集,集合。蕭統文選序:"各以匯~。"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世果群
怪~罵。"[~斂]搜括人民的財物。論語先進:"而求也為之~斂而附益之。"杜甫赴奉
先縣詠懷詩:"~斂貢城闕。"
560.【尋】
(一)八尺。孟子滕文公下:"枉尺而直~。"[~常]兩尋為常。"尋常"指不長,
或不寬。韓非子五蠹:"布帛~常,庸人不釋。"賈誼吊屈原賦:"彼~常之汙瀆兮,豈能
容吞舟之魚!"引申為普通,一般(後起義)。杜甫曲江詩:"酒債~常行處有。"劉禹錫
烏衣巷詩:"飛入~常百姓家。"周邦彥西河詞:"向~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
裡。"
(二)找(後起義)。陶潛桃花源記:"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向所志。"韓愈進學解:
"~墜緒之茫茫。"
(三)副詞。不久以後。李密陳情表:"詔書特下,拜臣郎中;~蒙國恩,除臣洗馬。"
136
[辨]求,尋,覓。在"找"的意義上,這三個字是同義詞。但是有時代先後的不同。
在上古時代只用"求"字,如"刻舟求劍";中古以後才用"尋"和"覓"。"尋"多用於
找東西,"覓"多用於找人,但是區別並不嚴格。
561.【迭】
動詞。輪流。詩經邶風柏舟:"日居月諸,胡~而微。"(居,諸:語氣詞。微:指無
光。)又副詞。輪流地,交替地。洛陽伽藍記開善寺:"~相謂曰。"沈約謝靈運傳論:"剛
柔~用。"柳宗元永州韋使君新堂記:"奇勢~出。"注意:"迭"和"疊"古音不同,絕
不通用。
562.【代】
(一)更換,代替。左傳莊公八年:"及瓜而~。"莊子秋水:"莊子來,欲~子相。"
史記項羽本紀:"彼可取而~也。"
(二)副詞。輪流地,交替地。禮記中庸:"如日月之~明。"荀子天論:"日月遞照,
四時~禦。"("遞"、"代"同義互換。照:同"照"。)楚辭離騷:"春與秋其~序。"
成語有"新陳~謝"。
(三)朝代。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與三~之英,丘未之逮也。"蕭統文選序:"時
更七~。"
(四)父子相繼為一代,世代(唐以後的意義)。王維李陵詠詩:"漢家李將軍,三~
將門子。"杜甫寄薛三郎中詩:"乃知蓋~手,才力老益神。""蓋代"就是"蓋世"。
563.【替】
(一)廢。詩經小雅楚茨:"子子孫孫,勿~引之。"楚辭離騷:"謇朝誶而夕~。"
引申為衰微。跟"隆"相對。晉書慕容暐載記:"風頹化~。"又王羲之傳:"足觀政之隆
~。"潘嶽西征賦:"隨政隆~。"[陵~]陵遲,陵夷,衰微。柳宗元封建論:"晉之承
魏也,因循不革,而二姓陵~,不聞延祚。"
(二)代替(後起羲)。木蘭詩:"願為市鞍馬,從此~爺征。"蘇軾跋漁父詞:"以
山光水色~其玉肌花貌。"
[辨](1)迭,代,替。在用作副詞的時候,"迭"和"代"是同義詞。所以"代序"
也可說成"迭序"。但是在這一個用途上,一般用"迭"不用"代"。"替"在上古只有
"廢"和"衰微"的意義,中古以後也很少用於"代替"的意義。因此,"替"和"代"在
古代不是同義詞。(2)世,代。唐以前,世指父子相繼(世系相傳),代指朝代,不混用。
參看第二冊 435 頁"世"字條。
564.【成】
(一)成為事實,實現。論語子路:"見小利則大事不~。"引申為成全。論語顏淵:
"君子~人之美,不~人之惡。"又為完成。論語先進:"春服既~。"司馬遷報任安書:
"惜其不~。"又為成功,跟敗相對。史記淮陰侯列傳:"~敗在於決斷。"又為成為。司
137
馬遷報任安書:"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一家之言。"
(二)平,特指和平。左傳成公十一年:"秦晉為~。"(為成:講和。)"請~"、
"求~"、"行~"都是求和的意思。左傳隱公六年:"鄭伯請~於陳。"又桓公六年:"使
薳章求~焉。"又哀西元年:"使大夫種因吳大宰嚭以行~。"
565.【遂】
(一)成,順利地做到。禮記月令:"百事乃~。"司馬遷報任安書:"四者無一~。"
引申為成長,順利地生長。國語齊語:"犧牲不略則牛羊~。"(犧牲:祭祀用的牛羊豬。
略:掠奪。)莊子馬蹄:"禽獸成群,草木~長。"韓愈答李翊書:"根之茂者其實~。""遂
過"二字連用,表示知過不改,索性錯到底。賈誼過秦論下:"秦王足己不問,~過而不變。"
柳宗元桐葉封弟辨:"是周公教王~過也。"
(二)副詞。於是,就,從此就。左傳隱西元年:"莊公寤生,驚薑氏,故名曰寤生,
~惡之。"又僖公四年:"蔡潰,~伐楚。"
566.【系】
(一)縛,捆綁,拴。孟子梁惠王下:"~累其子弟。"(累:綁。)賈誼過秦論:"百
越之君俯首~頸。"又吊屈原賦:"騏驥可得~而羈兮。"
(二)系,連結。漢書李廣蘇建傳:"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帛書。"枚乘上書諫
吳王:"夫以一縷之任,~千鈞之重。"又名詞,指用來連結之物。枚乘上書諫吳王:"~
方絕,又重鎮之。"用於抽象意義,表示拘束。也寫作"系"。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此二
國豈拘於俗,牽於世,系奇偏之辭哉?"又為維繫。文天祥正氣歌:"三綱實~命。"又為
關係。黃宗羲原臣:"苟無~於社稷之存亡。"
(三)是(晚起義)。
567.【累】
(一)讀 léi,陽平聲。大繩子,特指用來綁人的。字又寫作"累"。漢書李廣蘇建傳:
"以劍斫絕~。"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公冶長雖在~絏之中,非其罪也。"累絏,又寫作
縲絏。司馬遷報任安書:"何至自沈溺縲絏之辱哉?"引申為捆綁。左傳成公三年:"兩釋
累囚以成其好。"史記項羽本紀:"系~其老弱婦女。"
(二)讀 lěi,上聲。堆疊。枚乘上書諫吳王:"危於~卵。"柳宗元愚溪詩序:"遂
負土~石,塞其隘,為愚池。"引申為積累。鄒陽諫吳王書:"臣聞鷙鳥~百,不如一鶚。"
司馬遷報任安書:"雖~百世,垢彌甚耳。"杜甫贈衛八處士詩:"一舉~十觴。""累"
又用於抽象的意義。枚乘上書諫吳王:"積德~行。"司馬遷報任安書:"下之不能積日~
勞。""累日"表示多日,"累夜"表示多夜,"累月"表示多月,"累年"表示多年。柳
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日。"杜甫奉贈盧十丈詩:"說
詩能~夜,醉酒或連朝。"又送人從軍詩:"今君渡沙磧,~月斷人煙。"後漢書陳蕃傳:
"輔弼先帝,出內~年。"(出內:同"出納",指出納天子的命令。)這個意義又寫作"絫"。
138
(三)讀 lèi,去聲。帶累,因牽連而受到損害。偽古文尚書旅獒:"不矜細行,終~
大德。"歐陽修瀧岡阡表:"毋以是為我~。"
568.【羈】(羇)
(一)馬籠頭。莊子馬蹄:"連之以~馽。"(馽 zhí:通"縶",絆馬腳的繩子。)
曹植遊俠篇:"白馬飾金~。"引申為用籠頭套在馬頭上。賈誼吊屈原賦:"騏驥可得系~
兮。"再引申為拘束。"不羈"指不受拘束,不凡。鄒陽獄中上樑王書:"使不~之士與牛
驥同皂。"司馬遷報任安書:"僕少負不~之才。"
(二)寄居。周禮地官遺人:"以待~旅。"杜甫白絲行:"恐懼棄捐忍~旅。"又第
五弟豐獨在江左詩:"亂後嗟吾在,~棲見汝難。"
569.【系】
(一)掛。論語陽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而不食?"荀子勸學:"以羽為巢,而
編之以發,~之葦苕。"枚乘上書諫吳王:"夫以一縷之任,~千鈞之重。"
(二)拴。莊子天道:"似~馬而止也。"又列禦寇:"泛若不~之舟。"又為縛,捆
綁。漢書霍光傳:"我故群臣從官安得罪,而大將軍盡~之乎?"司馬遷報任安書:"~獄
抵罪。"引申為發生關係。莊子知北遊:"夫體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焉。"
[辨]系,系,系。三字是同義詞。名詞多用"系",動詞則"系"、"系"都用。"系"
見於古詩陌上桑:"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系"就是"系"。但是後來"系"只用
於"世系"、"譜系"、"系統",就跟"系"、"系"都不相通了。
570.【牽】
牽。孟子梁惠王上:"有~牛而過堂下者。"引申為拘束。牽制。鄒陽獄中上樑王書:
"此二國豈拘於俗,~於世,系奇偏之辭哉?"又:"而不~乎卑辭之語。"又:"~帷牆
之制。"
571.【縣】
(一)讀 xuán,陽平聲。懸掛,詩經魏風伐檀:"胡瞻爾庭有~貆兮!"枚乘上書諫
吳王:"上~無極之高,下垂不測之淵。"這個意義又寫作"懸"。孟子公孫醜上:"民之
悅之,猶解倒懸也。"注意:在上古時代,除孟子外,這個意義都寫作"縣",不寫作"懸"。
(二)縣,政治區域之一種。揚雄解嘲:"當今~令不請士。"
572.【結】
(一)打結。老子二十七章:"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無繩約而不可解。"(約:
也是繩。)枚乘上書諫吳王:"系絕於天,不可複~。"又名詞。結。揚雄解嘲:"往昔周
罔解~。"(罔:網。)引申為心裡煩悶。司馬遷報任安書:"意有所鬱~。"
(二)結合,結交,交往。司馬遷報任安書:"自~明主。"現代漢語有"~拜","~
伴","~親","~識"等。
573.【絕】
139
(一)[繩索]斷。枚乘上書諫吳王:"系方~,又重鎮之。"引申為一般的斷。枚乘
上書諫吳王:"夫十圍之木,始生如蘖,足可搔而~。"又為停止,隔絕。枚乘上書諫吳王:
"不如~薪止火而已。"又:"納其基,~其胎,禍何自來?"司馬遷報任安書:"~賓客
之知。"
(二)形容詞。到了極點的。用來表示極遠、極高、極好等。"絕域"表示極遠的地方。
後漢書班超傳:"效命~域。""絕國"表示極遠的國家。江淹別賦:"至如一赴~國,詎
相見期?""絕壁"表示極高的石壁。李白蜀道難詩:"枯松倒掛倚~壁。""絕唱"表示
極好的詩文。沈約謝靈運傳論:"~唱高蹤,久無嗣響。"
(三)橫渡。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史記李將軍列傳:"南
~幕。"(幕:通"漠",指沙漠。)陸游夜泊水村詩:"老子猶堪~大漠。"
574.【擅】
(一)專有,持有,領有,佔有。晁錯論貴粟疏:"爵者上之所~。"洛陽伽藍記開善
寺:"~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饒。"沈約謝靈運傳論:"並票能~美,獨映當時。"現代有
雙音詞"~長"。
(二)副詞。擅自。左傳成公十三年:"~及鄭盟。"漢書霍光傳:"又~調益莫府校
尉。"
575.【披】
(一)剖開。鄒陽獄中上樑王書:"~心腹,見情素。"枚乘上書諫吳王:"臣乘願~
腹心而效愚忠。"引申為展開,打開。王勃滕王閣序:"~繡闥,俯雕甍。"韓愈進學解:
"手不停~於百家之編。"
(二)穿著,披上。曹植洛神賦:"~羅衣之璀粲兮。"這個意義本寫作"被"。楚辭
九歌國殤:"操吳戈兮被犀甲。"
576.【拉】
讀 là,去聲。摧折,扳斷。鄒陽獄中上樑王書:"范睢~脅折齒於魏。"史記齊世家:
"使力士彭生抱上魯君車,因~殺魯桓公。"注意:"拉"字舊讀入聲,音如"臘"。它跟
現代漢語的"拉"沒有關係。
577.【奸】
(一)邪惡。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棄德崇~。"賈誼過秦論中"然後~偽並起。"姦
淫的意義由此發展而來,但古代罕見。
(二)惡人,作亂的人。尚書舜典:"寇賊~宄。"(內部的為奸,外部的為宄 gu 。)
[辨]奸,奸。古代二字不同音:奸,古顏切,今當讀 jiān;奸,古寒切,今當讀 gān。
意義也不一樣:奸是"邪惡"的意思;奸是"干犯"的意思。左傳襄公十四年:"君制其國,
臣敢奸之。"史記龜策列傳:"寒氣不和,賊氣相奸。"漢書溝洫志:"使神人各得其所,
而不相奸。"這些"奸"字都不能換成"奸"。到了後代,"奸邪"的"奸"也可以寫成
140
"奸"(在這種情況下讀與"奸"同)。
578.【回】
(一)轉,掉轉。楚辭離騷:"~朕車以複路兮。"鄒陽獄中上樑王書:"邑號朝歌,
墨子~車。"陶潛飲酒詩:"吾駕不可~。"盧照鄰長安古意詩:"轉日~天不相讓。"歐
陽修醉翁亭記:"峰~路轉。""回首"也是掉轉頭來的意思。高適燕歌行:"征人薊北空
~首。"王維觀獵詩:"~看射雕處,千里暮雲平。"按:這個意義也可以寫作"回"。參
看第十三單元"回"字條。
(二)回來,回去(後起義)。王翰涼州詞:"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
(三)量詞。表示行為的次數(後起義)。杜甫絕句漫興詩:"漸老逢春能幾~?"
(四)奸邪。詩經小雅小旻:"謀猶~遹。"(猶:通"猷"。遹 yù:僻。)偽古文
尚書泰誓:"崇信奸~。"
579.【雅】
(一)鳥名。烏的一種。這個意義一般寫作"鴉",又寫作"鴉"。
(二)正。論語述而:"子所~言,詩書執禮,皆~言也。"又陽貨:"惡鄭聲之亂~
樂也。"荀子王制:"使夷俗邪音不敢亂~。"引申為不庸俗,跟"俗"相對。論衡自紀:
"鴻重優~。"曹丕典論論文:"蓋奏議宜~,書論宜理。"又為尊稱他人之詞。王勃滕王
閣序:"都督閻公之~望,棨戟遙臨。"又如說"~教","~誨","~正"等。
(三)詩經中的一種體裁。詩經分為風、雅、頌三種。這大約是音樂上的分類。風大多
是各諸侯國的民歌;雅本是樂曲名,大多是周王朝王畿士大夫所作的樂歌;頌是廟堂祭祀的
舞曲。論語子罕:"~頌各得其所。"蕭統文選序:"故風~之道,粲然可觀。"文心雕龍
情采:"蓋風~之興,志思蓄積。"
(四)"~素",舊交情。漢書張禹傳:"忽忘~素。"又省稱"雅"。蘇軾答謝民師
書:"況與左右無一日之~。"
(五)副詞。很,十分,實在。楊惲報孫會宗書:"婦趙女也,~善鼓瑟。"又:"雖
~知惲者,猶隨風而靡。"文心雕龍熔裁:"士龍思劣,而~好清省。"
580.【俗】
(一)社會習慣,社會風氣。孟子公孫醜上:"其故家遺~,流風善政,猶有存者。"
楊惲報孫會宗書:"豈習~之移人哉?"
(二)庸俗。跟雅相對。孔稚圭北山移文:"請回~士駕,為君謝逋客。"
581.【公】
(一)公家的(統治者的)。跟"私"相對。詩經豳風七月:"躋彼~堂。"論語雍也:
"非~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又名詞。公家。詩經豳風七月:"獻 於~。"楊惲報孫會
宗書:"灌園治產,以給~上。"庾信哀江南賦序:"~私塗炭。"引申為公正,無私。韓
愈進學解:"無患有司之不~。"
141
(二)副詞。公開地。賈誼論積貯疏:"殘賊~行。"[~然]無所顧忌地。杜甫茅屋
為秋風所破歌:"~然抱茅入竹去。"
(三)五等爵的第一等,在侯之上。尚書金縢:"~將不利於孺子。"侯爵、伯爵等在
一般敘述中也可以稱"公"。左傳莊公十年:"~將戰。"又隱西元年:"~聞其期。"
(四)官職的最高級,在卿之上。漢書霍光傳:"率三~九卿大夫定萬世冊,以安社稷。"
引申為對人的敬稱。史記淮陰侯列傳:"吾今日死,~亦隨手亡矣。"王勃滕王閣序"登高
作賦,是所望於群~。"
582.【私】
(一)私人的。賈誼論積貯疏:"公~之積,猶可哀痛。"李密陳情表:"欲苟順~情,
則告訴不許。"又名詞。私事,私情。史記項羽本紀:"今不恤士卒而徇其~。"鄒陽獄中
上樑王書:"捐朋黨之~。"曹植白馬篇:"不得中顧~。"
(二)副詞。偷偷地。漢書霍光傳:"~使乳醫淳於衍行毒,藥殺許後。"
583.【偏】
(一)不正。尚書洪范:"無~無頗。"引申為偏於。文心雕龍熔裁:"立本有體,意
或~長。"
(二)不全。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故~聽生奸,獨任成亂。"
584.【全】
(一)完備,完全,齊備。枚乘上書諫吳王:"臣聞得~者昌,失~者亡。"又副詞。
杜甫南鄰詩:"園收芋栗未~貧。"
(二)保全。司馬遷報任安書:"而~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蘖其短。"楊惲報孫會宗書:
"小人~軀,說以忘罪。"揚雄解嘲:"位極者宗危,自守者身~。"歐陽修瀧岡阡表:"而
幸~大節。"
[辨]完,全。二字是同義詞,"完人"也就是"全人"。但是,它們之間還有細微的
分別:"完"作"完整"講時,不能說成"全",如杜甫石壕吏詩"出入無完裙"不能說成
"出入無全裙";"全"作"齊備"、"完全"講時,不能說成"完",杜甫寄題江外草堂
詩"幽貞愧雙全"不能說成"幽貞愧雙完",南鄰詩"園收芋栗未全貧"也不能說成"園收
芋栗未完貧"。特別是在用作動詞時,"完"和"全"的意義完全不同:"完"有"修葺"
的意義,左傳隱西元年"大叔完聚",孟子萬章上"父母使舜完廩",這些地方都不能用
"全";"全"有"保全"的意義,揚雄解嘲"自守者身全",杜甫述懷詩"幾人全性命",
這些地方都不能用"完"。
585.【獨】
(一)單獨,孤獨。禮記大學:"故君子必慎其~也。"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挾孤~
之交。"又特指無依無靠。尚書洪范:"無虐煢~而畏高明。"又特指老而無子的人。禮記
禮運:"矜寡孤~廢疾者皆有所養。""獨"字用作狀語時,表示獨自。孟子梁惠王上:"雖
142
有台池鳥獸,豈能~樂哉?"鄒陽獄中上樑王書:"以其能越攣拘之語,馳域外之議,~觀
於昭曠之道也。"柳宗元愚溪詩序:"今是溪~見辱於愚。""不獨"或"非獨"二字連用,
表示不但、不僅。禮記禮運:"故人不~親其親,不~子其子。"李密陳情表:"臣之辛苦,
非~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
(二)語氣副詞,表示反問。戰國策楚策四:"~不見夫蜻蛉乎?"又表示"偏偏"的
意思。司馬遷報任安書:"身非木石,~與法吏為伍。"
586.【特】
(一)公牛。三國志魏志明帝紀:"遣使者以~牛祠中獄。"
(二)三歲的獸。詩經魏風伐檀:"胡瞻爾庭有縣~兮?"
(三)特別。李密陳情表:"詔書~下,拜臣郎中。"又:"況臣孤苦,~為尤甚。"
(四)副詞。只,僅,不過。司馬遷報任安書:"而世俗又不能與死節者次比,~以為
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就死耳。""非特"二字連用,表示不但,不僅。荀子非相:"然
則人之所以為人者,非~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豈特"二字連用,表示豈但,
豈只。蘇軾賈誼論:"此其君臣相得,豈~父子骨肉手足哉!"
587.【醜】
(一)難看。後漢書梁鴻傳:"同縣孟氏有女,狀肥~而黑。"引申為可恥,可羞。詩
經小雅十月之交:"日有食之,亦孔之~。"(孔:很。之:語氣詞。)司馬遷報任安書:
"行莫~於辱先。"又動詞。以為可惡。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惡直~正,實繁有徒。"韓
愈送孟東野序:"將天~其德莫之顧邪?"
(二)眾,特指戰爭的眾士卒。詩經小雅出車:"執訊獲~。"(訊:指其魁首當受訊
問者。)又大雅常武:"仍執~虜。"
(三)類,種類。爾雅釋鳥:"鳧,雁~。"引申為比。禮記學記:"比物~類。"又
為類似。孟子公孫醜下:"今天下地~德齊,莫能相尚。"
588.【陋】
狹隘,特指裡巷或房屋的狹隘。論語雍也:"在~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引申為僻陋,不知禮儀、不成事業或知識淺薄。論語子罕:"君子居之,何~之有?"司馬
遷報任安書:"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又:"書不能悉意,
略陳固~。"
589.【穢】
(一)荒蕪。楚辭離騷:"哀眾芳之蕪~。"楊惲報孫會宗書:"田彼南山,蕪~不治。"
柳宗元永州韋使君新堂記:"號為~墟。"
(二)污穢。漢書李尋傳:"蕩滌濁~。""穢"又用於抽象的意義,表示醜惡。楚辭
離騷:"不撫壯而棄~兮,何不改乎此度?"司馬遷報任安書:"顧自以為身殘處~,動而
見尤。"楊惲報孫會宗書:"惲材朽行~。"
143
590.【玄】
(一)黑中帶赤。詩經豳風七月:"八月載績,載~載黃。"揚雄解嘲:"意者~得無
尚白乎?"沈約謝靈運傳論:"夫五色相宣,八音協暢,由乎~黃律呂,各通物宜。"
(二)不顯露的。尚書舜典:"~德升聞。"引申為幽遠,深奧。老子第一章:"~之
又~,眾妙之門。"蕭統文選序:"式觀元始,眇覿~風。"韓愈進學解:"提要者必鉤其
~。"又引申為玄妙。特指道家的道理或清談。孔稚圭北山移文:"既文既博,亦~亦史。"
沈約謝靈運傳論:"在晉中興,~風獨扇。"
591.【素】
(一)沒有染色的。詩經召南羔羊:"~絲五紽。"又指沒染色的生絹帛。孟子滕文公
上:"曰:'冠~。'"古詩上山采蘼蕪:"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水經注廬江水:"飛
湍林表,望若懸~。"引申為白的。古詩十九首:"纖纖擢~手。"又為樸素。賈誼治安策:
"百姓朴~。"範縝神滅論:"君子保其恬~。"[~餐]無功受祿,白吃飯。詩經魏風伐
檀:"不~餐兮。"楊惲報孫會宗書:"已負竊位~餐之責久矣。"
(二)副詞。素來,一向。鄒陽獄中上樑王書:"雖蒙堯舜之術,挾伊呂之辯,懷龍逢
比干之意,而~無根柢之容。"司馬遷報任安書:"夫僕與李陵俱居門下,~非能相善也。"
又:"以為李陵~與士大夫絕甘分少。"又名詞。[有~]有很長的日子。歐陽修瀧岡阡表:
"汝家故貧賤也,吾處之有~矣。"
(三)真情。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披心腹,見情~。"這個意義又寫作"愫"。
592.【白】
(一)白色的。詩經秦風蒹葭:"~露為霜。"比喻純潔。楚辭離騷:"伏清~以死直
兮。"
(二)上奏,稟告。漢書霍光傳:"光即與群臣俱見~太后。"韓愈柳子厚墓誌銘:"無
辭以~其大人。"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為~尚書,出聽我言。"在書信中,對平輩或卑
輩,自謙也說"白"。韓愈答李翊書:"六月二十六日,愈~。"[建~]建議。漢書霍光
傳:"何不建~太后,更選賢而立之?"胡銓上高宗封事:"而乃建~。"
593.【方】
(一)兩船平行。詩經周南漢廣:"江之永矣,不可~思。"又邶風穀風:"就其深矣,
~之舟之。"引申為兩車平行。"方軌"二字連用,等於說"雙軌"。史記淮陰侯列傳:"今
井陘之道,車不得~軌,騎不得成列。"
(二)方,跟圓相對。孟子離婁上:"不以規矩,不能成~員。"(員:通圓。)引申
為正直。賈誼吊屈原賦:"賢聖逆曳兮,~正倒植。"[~??裡]古代計算面積的術語。
"方"等於說"見方"。孟子梁惠王上:"地~百里而可以王。"這是說擁有東西南北百里
見方的的土地,就可以王天下。戰國策楚策一:"今王之地~五千里。"這是說楚國的版圖
東西五千里,南北五千里。不是指五千平方裡。如果地形不規則,就截長補短來計算。孟子
144
滕文公上有"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裡也"的說法。這是說絕長補短計算之後,滕有東西五
十裡,南北五十裡的疆域。注意:上古"地方"連用,不可解作今日所謂"地方"。
(三)一邊或一面。論語子路:"使於四~,不辱君命。"又學而:"有朋自遠~來。"
詩經秦風蒹葭:"在水一~。"用於抽象意義時,表示道理或前進的方向。論語先進:"且
知~也。"
(四)方法,方式。論語雍也:"可謂仁之~也已。"文心雕龍熔裁:"趨時無~。"
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子厚與設~計。"引申為藥方。莊子逍遙遊:"請買其~百金。"[
~士]據說有法術的人。白居易長恨歌:"遂教~士殷勤覓。"
(五)動詞。當在[??時候]。莊子養生主:"~此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韓非子難一:"~此時也,堯安在?"又副詞。表示事情正在進行。戰國策燕策二:"蚌~
出曝。"楊惲報孫會宗書:"~糴賤販貴。"又表示快要成為事實。枚乘上書諫吳王:"系
~絕,又重鎮之。"
594.【夙】
(一)早晨,清晨。常以"夙夜"連用。詩經召南小星:"~夜在公。"又衛風氓:"~
興夜寐。"引申為早年。李密陳情表:"臣以險釁,~遭閔凶。"謝靈運山居賦:"愧班生
之~悟。"(夙悟:少年聰明。)
(二)舊時,一向。杜甫驄馬行詩:"~昔傳聞思一見。"又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詩:
"~擁文侯彗。"又昔遊詩:"良覿違~願。"注意:"夙昔""夙願"等又寫作"宿"。
595.【惟】
(一)思想。詩經大雅生民:"載謀載~。"司馬遷報任安書:"所以自~。"楊惲報
孫會宗書:"伏~聖主之恩不可勝量。"
(二)只有,只。論語述而:"~我與爾有是夫!"孟子梁惠王上:"無恆產而有恒心
者,~士為能。"白居易長恨歌:"~將舊物表深情。"
(三)句首、句中語氣詞。表示聯繫主謂語。尚書禹貢:"厥土~塗泥。"孟子滕文公
上:"周雖舊邦,其命~新。"又表示祈求。楊惲報孫會宗書:"故敢略陳其愚,~君子察
焉。"
[辨]惟,唯,維。"惟"的本義是"思","唯"的本義是"答應"(讀 wěi),"維"
的本義是"維繫"。在本義上,三字不相通。但是在"只"的意義上,"唯"、"惟"通用;
在語氣詞的意義上,三者通用。
596.【霄】
日旁氣,雲氣。張衡思玄賦:"涉清~而升遐兮。"[~漢]雲和銀河。水經注廬江水:
"高壁緬然,與~漢相接。"引申為天空,高空。謝靈運登池上樓詩:"薄~愧浮雲。"王
勃滕王閣序:"層巒聳翠,上出重~。"
597.【漢】
145
(一)水名。孟子滕文公上:"決汝~,排淮泗,而注之江。"
(二)銀河。曹丕燕歌行:"星~西流夜未央。"水經注廬江水:"與霄~相接。"江
淹別賦:"駕鶴上~,驂鸞騰天。"
598.【景】
(一)日光。左思詠史詩:"皓天舒白日,靈~耀神州。"張載七哀詩:"朱光馳北陸,
浮~忽西沉。"江淹別賦:"日出天而耀~。"[風~]原意是風和日麗的好天氣,後來發
展為雙音詞,指景物。王勃滕王閣序:"訪風~於崇阿。"後來單說"景"也代表"風景"。
柳永雨霖鈴詞:"應是良辰好~虛設。"
(二)日影,影子。詩經邶風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泛泛其~。"周禮地官大司徒:
"正日~以求地中。"枚乘上書諫吳王:"人性有畏其~而惡其跡者。"按:舊時這個意義
仍讀 j ng,今讀 y ng。這個意義後來寫作"影"。
599.【曜】
(一)日光。水經注廬江水:"晨光初散,則延~入石。"引申為光芒。范仲淹岳陽樓
記:"日星隱~。""七曜",指日月五星。谷梁傳序:"七~為之盈縮。"
(二)照。左思詠史詩:"連璽~前庭。"這個意義又寫作"耀","耀"。
[辨]曜,耀,耀。三字同音同義。但在習慣上,在用於"日光"的意義時,只用"曜"
字。
600.【都】
(一)大邑。左傳隱西元年:"~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引申為國都,都城。賈誼吊
屈原賦:"何必懷此~也?"杜甫北征詩:"~人望翠華。"用作動詞,表示建都。揚雄解
嘲:"天下已定,金革已平,~於洛陽。"(金:指武器。革:指甲。連用指戰爭,戰事。)
(二)雅,大方。詩經鄭風有女同車:"彼美孟薑,洵美且~。"(洵 xún:誠然。)
(三)總。曹丕與吳質書:"頃撰其遺文,~為一集。"蕭統文選序:"遠自周室,迄
於聖代,~為三十卷。"
(四)副詞。放在否定詞之前,加強否定語氣。"~無"略等於現代的"並無","~
不"略等於現代的"並不"。世說新語政事:"於是用木屑覆之,~無所妨。"又雅量:"〔王〕
夷甫~無言。"又賞譽:"此子神情~不關山水而能作文。"注意:這種用法是中古的口語,
不可解作現代的意義。又表示"全都"。範縝神滅論:"生形之謝,便應豁然~盡。"杜甫
喜雨詩:"農事~已休。"
601.【邑】
(一)國。在左傳裡,稱別人的國為"大國",自稱為"敝~。"左傳僖公四年:"君
惠徼福於敝~之社稷。"
(二)國都。詩經商頌殷武:"商~翼翼,四方之極。"左傳僖公十一年:"吾先君新
~於此。"(新邑的邑,用如動詞。)
146
(三)政治區域之一種。古代以有宗廟者為都,無宗廟者為邑。左傳隱西元年:"大叔
又收貳以為己~。"蘇洵六國論:"小則獲~,大則得城。"
602.【鄙】
(一)邊邑。左傳隱西元年:"既而大叔命西~北~貳於己。"又僖公三十年:"越國
以~遠,君知其難也。"
(二)鄙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引申為自謙之詞。王勃滕王閣序:"敢竭
~誠。"〔~夫〕〔~人〕(1)郊野之人。論語子罕:"有~夫問於我。"荀子非相:"楚
之孫叔敖,期思之~人也。"(期思:楚邑。)(2)鄙陋的人,胸襟狹隘的人。孟子萬章下:
"~夫寬。"王褒四子講德論:"~人黭淺,不能究識。"(黭 yǎn:不明。)後代以"~
人"為對自己的謙稱。
603.【邊】
(一)邊疆。賈誼論積貯疏:"卒然~境有急。"曹植白馬篇詩:"~城多警急。"
(二)旁邊,邊緣。杜甫登高詩:"無~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604.【塞】
(一)讀 sài。邊界上的險要地方。李陵答蘇武書:"涼秋九月,~外草衰。"漢書李
廣蘇建傳:"使陵將五校兵隨後行至~。"高適燕歌行:"大漠窮秋~草衰。"
(二)讀 sè。舊讀入聲。堵塞,塞住。韓愈送李願歸盤穀序:"從者~途。"柳宗元
段太尉軼事狀:"副元帥勳~天地。"曾鞏戰國策目錄序:"仁義之路~。"〔~責〕(1)
脫卸自己的責任。史記項羽本紀:"〔趙高〕欲以法誅將軍以~責。"(將軍:指章邯。)
又為抵償過失。楊惲報孫會宗書:"自以夷滅不足以~責。"(2)盡自己的責任。韓詩外
傳卷十:"今母沒矣,請~責。"注意:古代的"塞責"和現代所謂"塞責"不同。現代所
謂"塞責"是敷衍了事的意思。
605.【殷】
(一)眾,盛。詩經鄭風溱洧:"士與女,~其盈矣。"引申為富。史記文帝本紀:"是
以海內~富,興於禮義。"洛陽伽藍記開善寺:"百姓~阜,年登俗樂。"
(二)[~~],憂愁的樣子。詩經邶風北門:"出自北門,憂心~~。""殷憂"二字
連用,表示嚴重的憂患。劉琨勸進表:"或多難以固邦國,或~憂以啟聖明。"
(三)[~勤]情意很重的樣子。鄒陽獄中上樑王書:"仁慈之~勤,誠加於心。"司
馬遷報任安書:"未嘗銜杯酒,接~勤之餘歡。"楊惲報孫會宗書:"蒙賜書教督以所不及,
~勤甚厚。"白居易長恨歌:"遂教方士~勤覓。"這個意義有時候又寫作"殷勤"。有時
候,單用一個"殷"字,也表示情意重。舊唐書樂志:"慕深視篋,情~撫鏡。"
(四)讀 yān。紅中帶黑。左傳成公二年:"左輪朱~。"李華吊古戰場文:"荼毒生
靈,萬里朱~。"杜甫觀曹將軍霸畫馬圖詩:"內府~紅馬腦盤。"
606.【周】
147
(一)環繞。左傳成公二年:"逐之,三~華不注。"杜牧阿房宮賦:"瓦縫參差,多
於~身之帛縷。"引申為迴圈,回到原來地方。漢書禮樂志:"~而複始。"又為遍及,周
遍。易經繫辭下:"知~乎萬物。"(知 zhì:智,知識。)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序:"遠
而~知天下之故。"今有雙音詞"~到"。
(二)嚴密,嚴實。左傳昭公四年:"夫冰??其藏之也~。"引申為周密。文心雕龍
熔裁:"若情~而不繁,辭運而不濫。"
(三)結合,親密。論語為政:"君子~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指以"義"
結合。比:指以"利"結合。)"比~"連用,指結黨營私。鄒陽獄中上樑王書:"義不苟
取比~於朝。"
(四)救濟,周濟。論語雍也:"君子~急不繼富。"這個意義後來寫作"賙"。
607.【胡】
(一)獸頸下垂的肉。詩經豳風狼跋:"狼跋其~。"(跋:踩。舊說老狼有胡。)
(二)壽。只用於"~考"、"~耈"。[~考]。長壽。詩經周頌絲衣:"~考之休。"
(休:福。)[~耈]老壽的人。左傳僖公二十二年:"雖及~耈,獲則取之。"
(三)匈奴。賈誼過秦論上:"~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高適燕歌行:"~騎憑陵雜風
雨。"引申為匈奴人。司馬遷報任安書:"橫挑強~。"後漢書班超傳:"侍~惶恐。"再
引申為泛指外族。洛陽伽藍記白馬寺:"~人號曰佛。"
(四)疑問代詞。詩經鄭風風雨:"雲~不喜?"又魏風伐檀:"~取禾三百廛兮?"
608.【虜】
(一)俘獲。史記淮陰侯列傳:"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趙軍。"引申為被俘獲的人,
奴隸。古代俘虜常被用為奴隸,所以"奴"與"虜"是同義詞。史記項羽本紀:"多奴~使
之。"
(二)對敵人的賤稱。司馬遷報任安書:"~救死扶傷不給。"漢書李廣蘇建傳:"陵
居穀中,~在山上。"後漢書班超傳:"此必有北~使來。"李白子夜吳歌:"何日平胡~,
良人罷遠征?"
609.【戎】
(一)兵器。禮記月令:"乃教於田獵,以習五~。"(五戎:指弓、殳、矛、戈、戟。)
引申為執兵器的人,士兵。易經同人卦:"伏~於莽。"(莽:草木叢雜之地。)又為軍事。
論語子路:"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矣。"杜甫遺憤詩:"自從收帝裡,誰複總~機?"
[~行]軍隊。左傳成公二年:"下臣不幸,屬當~行。"杜甫新婚別詩:"努力事~行。"
引申為戰爭。偽古文尚書說命中:"惟甲胄起~。"[~馬]兵馬。司馬遷報任安書:"深
踐~馬之地。"又指戰爭,戰亂。杜甫登岳陽樓詩:"~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二)西方種族名。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是以秦用~人由餘而霸中國。"
610.【倡】
148
(一)讀 chāng,陰平聲。以歌舞演戲為業的人。司馬遷報任安書:"~優畜之。"又
霍光傳:"擊鼓歌吹作俳~"注意:在上古時代,"倡"並不是娼妓,也不限於女人。後世
變為娼妓的意義,並且改寫為"娼"。
(二)讀 chàng,去聲。領唱。詩經鄭風蘀兮:"~予和女。"禮記樂記:"一~而三
歎。"現代有雙音詞"提倡"。按:領唱的倡又寫作"唱"。後來"唱"字由領唱的意義發
展為一般的唱。
611.【優】
(一)扮演雜戲的人。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士皆釋甲束馬而飲酒,且觀~。"司馬遷
報任安書:"倡~畜之。"陸游黃州詩:"遷流還歎學齊~。"
(二)優渥,雨水充沛。詩經小雅信南山:"既~既渥。"引申為充足。國語周語上:
"佈施~裕。"又為深厚(指君恩,友誼)。李密陳情表:"寵命~渥。"
(三)[優遊]連綿字。閒暇自得的樣子。詩經大雅卷阿:"~遊爾休矣。"蘇軾賈誼
論:"~遊浸漬而深交之。"又喜雨亭記:"雖欲~游以樂於此亭,其可得耶?"
(四)優勝,優良。跟劣相對。文心雕龍麗辭:"反對為~,正對為劣。"韓愈進學解:
"絕類離倫,~入聖域。"
612.【伎】
(一)技藝,才能。尚書泰誓:"無他~。"司馬遷報任安書:"使得奏薄~。"這個
意義又寫作"技"。
(二)女樂,歌女。唐書元載傳:"歌者名姝異~。"洛陽伽藍記開善寺:"~女樓上
坐而摘食。"這個意義又寫作"妓"。洛陽伽藍記開善寺:"~女三百人,盡皆國色。"
613.【皁】(皂)
(一)古代一種賤役。左傳昭公七年:"士臣~,~臣輿,輿臣隸。"後代有雙音詞"皁
隸。"
(二)馬槽,槽。鄒陽獄中上樑王書:"使不羈之士與牛驥同~。"
(三)黑色。晉書天文志:"此複是天公憒憒,無~白之征也。"
614.【宦】
(一)當貴族的僕隸。左傳宣公二年:"~三年矣。"引申為做官,官。李密陳情表:
"本圖~達,不矜名節。"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詩:"獨有~遊人,偏驚物候新。"
李商隱蟬詩:"薄~梗猶泛。"
(二)宦官,太監。司馬遷報任安書:"夫中材之人,事有關於~豎,莫不傷氣。"
615.【豎】
(一)豎立。後漢書靈帝紀:"槐樹自拔倒~。"
(二)童役,家僮。莊子山木:"命~子殺雁而烹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譬如
賈~女子爭言,何其無大體也!"引申為內豎,宮中小臣。司馬遷報任安書:"事有關於宦
149
~。"後來"內豎"即指宦官。
616.【臧】
(一)好,良好。詩經鄘風定之方中:"卜雲其吉,終焉允~。"(允:實在。)又鄭
風野有蔓草:"邂逅相遇,與子偕~。"又小雅頍弁:"既見君子,庶幾有~。"〔~否(p )〕
指善惡得失。詩經大雅抑:"未知~否。"後來用為動詞,指褒貶。晉書阮籍傳:"口不~
否人物。"
(二)婢之夫。莊子駢拇:"~與穀二人相與牧羊。"(穀:孩子。)[臧獲]舊說,
婢之夫為臧,奴之妻為獲。"臧獲"二字連用是罵奴婢的賤稱。司馬遷報任安書:"且夫~
獲婢妾,猶能引決。"
617.【獲】
(一)獵得[禽獸]。孟子滕文公下:"終日而不~一禽。"司馬相如子虛賦:"烏有
先生問曰:'今日畋,樂乎?'子虛曰:'樂。''~多乎?'曰:'少'。"引申為戰爭中虜獲敵
人。左傳文公九年:"陳人敗之,~公子筏。"又僖公三十三年:"~百里孟明視、西乞術、
白乙丙以歸。"又引申為得。墨子天志下:"不與其勞,~其實。"楊惲報孫會宗書:"遭
遇時變,以~爵位。"
(二)奴之妻。墨子大取:"慮臧之利,非慮~之利也。"[臧獲]例見"臧"字條。
618.【祿】
(一)天的賞賜,食福。詩經大雅既醉:"天被爾~。"左傳莊公四年:"王~盡矣。"
(祿盡:指將死。)
(二)俸祿。指官吏所受的粟。論語為政:"子張學幹~。"司馬遷報任安書:"取尊
宮厚~。"楊惲報孫會宗書:"惲幸有餘~。"揚雄解嘲:"分人之~。""不祿"連用,
指士人的死。禮記曲禮下:"士曰不~。"
[辨]福,祿。福是一般的福,祿是食福。依上古的說法,二者都是天所賜的,但是稍
有不同。"福祿"二字連用時,並不意味著它們完全同義,而是表示既有福,又有祿。到了
後代,福往往指富,祿往往指貴,所謂"福祿壽",就是"富貴壽考"。
619.【位】
官吏在朝廷上所站的位置。禮記坊記:"朝廷有~。"引申為泛指坐位或站位。論語憲
問:"吾見其居於~也。"又為官職。論語泰伯:"不在其~,不謀其政。"鄒陽獄中上樑
王書:"脅於~勢之貴。"楊惲報孫會宗書:"遭遇時變,以獲爵~。"又:"~在列卿,
爵為通侯。"左思詠史詩:"世胄躡高~,英俊沈下僚。"
620.【產】
(一)生,出生。孟子滕文公上:"陳良,楚~也。"周禮大宗伯:"以禮樂合天地之
化,百物之~。"現代有雙音詞"生~"。
(二)財產,產業。孟子梁惠王上:"無恒~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賈誼論積貯疏:
150
"天下財~,何得不蹙?"楊惲報孫會宗書:"灌園治~,以給公上。"
621.【業】
事。司馬遷報任安書:"故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引申為事業,功業。周易乾卦
文言:"君子進德修~。"司馬遷報任安書:"僕賴先人緒~。"左思詠史詩:"金張藉舊
~。"又為職業。杜甫赴奉先縣詠懷詩:"默思失~徒,因念遠戍卒。"又為學業。韓愈進
學解:"先生之~可謂勤矣。"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僕道不篤,~甚淺近。"
622.【貨】
(一)財物,物資。孟子梁惠王下:"寡人好~。"禮記禮運:"~惡其棄於地也,不
必藏於己。"司馬遷報任安書:"家貧,~賂不足以自贖。"洛陽伽藍記開善寺:"常謂高
陽一人寶~多於融"注意:在現代漢語中,"貨"是商品的意思,這是晚起的意義。在古代
漢語中,"貨"字不當商品講。
(二)貨幣,錢。漢書食貨志:"故~寶於金,利於刀,流於泉。"
(三)賄賂,用財物買通別人。孟子公孫醜下:"無處而饋之,是~之也。"柳宗元段
太尉軼事狀:"以~竄名軍伍中。"
623.【賂】
(一)財物。常以"貨賂"二字連用。荀子富國:"貨~將甚厚。"司馬遷報任安書:
"家貧,貨~不足以自贖。"
(二)贈送[禮物]。左傳桓公二年:"以郜大鼎~公。"引申為奉送。荀子富國:"割
國之錙銖而~之,則割定而欲無猒。"(錙銖:比喻少量的土地。猒:厭,滿足。)蘇洵六
國論:"弊在~秦。"按:上古的"賂"還不就是今天所謂"賄賂"。今天所謂"賄賂",
在上古叫"賕"。漢書刑法志:"吏坐受~枉法。""賂"由贈送的意義引申為賄賂(後起
義)。後漢書馮緄傳:"緄性烈直,不行賄~。"
624.【資】
(一)錢財。周易旅卦:"懷其~。"現代有雙音詞"~本"、"~產"、"~財"、
"~金"等。引申為動詞。以錢財供應人。戰國策秦策四:"王~臣萬金。"又為供給。李
斯諫逐客書:"今逐客以~敵國,損民以益讎。"
(二)憑藉。老子二十七章:"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孝經第五章:
"~于事父以事君。"文心雕龍情采:"犀兕有皮,而色~丹漆。"
(三)天性,資質。作用。史記商君列傳:"商君其天~刻薄人也。"漢書霍光傳:"其
~性端正如此。"鄒陽獄中上樑王書:"何況因萬乘之權,假聖王之~乎?"又:"是使布
衣之士不得為枯木朽株之~也。"後代有成語"天~","~質"等。
(四)資格(後起義)。晉書郤愔傳:"愔自以~望少。"(望:名望。)
625.【財】
(一)財物,錢財。韓非子說難:"暮而果大亡其~。"孟子梁惠王上:"吾非愛其~
151
而易之以羊也。"司馬遷報任安書:"臨~廉。"
(二)副詞。僅僅。漢書霍光傳:"長~七尺三寸。"這個意義又寫作"才","材",
"才"。
626.【賄】
(一)財物。詩經衛風氓:"以爾車來,以我~遷。"左傳隱公十一年:"凡而器用財
~無置於許。"
(二)贈送[禮物]。左傳昭公五年:"出有贈~。"儀禮聘禮:"~用束紡。"引申
為賄賂(後起義)。韓愈永貞行:"公然白日受~賂。"
[辨]貨,賂,資,財,賄。這五個字是同義詞。如果仔細加以區別,則金玉為"貨",
布帛為"賄";"資"字多指錢財,"財"則多指日常生活必需品,包括米粟在內。"賂"
和"賄"之間差別更微,只是"賂"字較多用作動詞,"賄"字較多用作名詞罷了。
627.【性】
人一生下來就具有的本質,本能。論語陽貨:"~相近也,習相遠也。"莊子馬蹄:"素
樸而民~得矣。"枚乘上書諫吳王:"父子之道,天~也。"引申為事物的本性,特點。莊
子馬蹄:"此馬之真~也。"又:"夫埴木之~豈欲中規矩鉤繩哉?"杜甫赴奉先縣詠懷詩:
"葵藿傾太陽,物~固莫奪。"
628.【情】
感情,情感,情緒。禮記禮運:"何謂人~?喜怒哀樂愛惡欲七者,不學而能。"楊惲
報孫會宗書:"夫人~所不能止者,聖人弗禁。"李密陳情表:"臣不勝犬馬怖懼之~。"
引申為事物的本性。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齊,物之~也。"又為情態,姿態。盧照鄰
長安古意詩:"含嬌含態~非一。"又為愛情。白居易長恨歌:"惟將舊物表深~。"[辨
]性,情。性是自然的精神狀態,情是衝動,所以它們不是同義詞。但當它們引申為事物本
性的意義時,卻又變為同義詞;所以"物之情"等於說"物之性。"
629.【聲】
(一)聲音。孟子梁惠王上:"聞其~不忍食其肉。"荀子勸學:"幹越夷貉之子,生
而同~,長而異俗。"引申為樂歌,歌曲。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又"惡
鄭~之亂雅樂也。"楊惲報孫會宗書:"家本秦也,能為秦~。"
(二)名譽。詩經大雅文王有聲:"文王有~。"司馬遷報任安書:"此人皆身至王侯
將相,~聞鄰國。"文心雕龍情采:"鬻~釣世。"沈約謝靈運傳論:"顏謝騰~。"韓愈
柳子厚墓誌銘:"名~大振。"
[辨]聲,音。二者是同義詞。禮記樂記說:"聲成文,謂之音。"這是就音樂而言。
其實在音樂上"聲"和"音"常常相通。如左傳有"五聲",孟子則稱"五音"。又孟子梁
惠王下"鐘鼓之聲"和"管籥之音"對舉。可見二者區別不太嚴格。在其他引申義上,"聲"
和"音"區別較顯著。"聲"指名譽,如"聲譽","聲威";"音"指語言,如"德音",
152
"徽音"(徽:美)。這是不能互換的。另外,在樂歌這種意義上,一般只用"聲",不用
"音"。
630.【響】
(一)回聲。賈誼過秦論上:"天下雲集~應。"史記淮陰侯列傳:"西鄉為百姓請命,
則天下風起~應矣。"引申為和聲,比喻文學上或道德上的繼承 沈約謝靈運傳論:"絕唱
高蹤,久無嗣~。"又:"綴平臺之逸~。"[影~]原義是影子和回聲。偽古文尚書大禹
謨:"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順道就吉,從逆就凶,好像是影之隨形,響之應聲。
惠:順。迪:道。)引申為現代的"影響"。
(二)聲音。沈約謝靈運傳論:"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駱賓王獄中詠蟬詩:"風
多~易沈。"又動詞。發出聲音。吳均與顧章書:"蟬吟鶴唳,水~猿啼。"
631.【拳】
(一)動詞。握拳。漢書鉤弋倢伃傳:"女兩手皆~。"引申為曲。莊子人間世:"夫
仰而視其細枝,則~曲不可以為棟樑。"又為拳。晉書劉伶傳:"雞肋不足以安尊~。"
(二)[~~]忠誠的樣子。司馬遷報任安書:"~~之忠,終不能自列。"
632.【腳】
小腿。莊子徐無鬼:"乳閑股~。"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昔司馬喜臏~於宋,卒相中
山。"司馬遷報任安書:"孫子臏~,兵法修列。"引申為腳(後起義)。杜甫乾元中寓居
同穀縣作詩:"手~凍皴皮肉死。"(皴 jūn:皮凍裂。)
633.【端】
(一)端正,正直。孟子離婁下:"夫尹公之他,~人也。"漢書霍光傳:"其資性~
正如此。"
(二)事物的兩頭都叫端。論語子罕:"我叩其兩~而竭焉。"(叩:問。竭:指竭盡
所知而回答來問的人。)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何為首鼠兩~?"引申為盡頭。莊子秋水:
"不見水~。"水經注廬江水:"水出嶺~。"曹植白馬篇:"棄身鋒刃~。"又為開頭,
開始。孟子公孫醜上:"惻隱之心,仁之~也。"司馬遷報任安書:"愛施者,仁之~也。"
又為頭緒,方面。淮南子精神:"反覆終始,不知其~緒。"漢書東方朔傳:"朔恢達多~,
不名一行。"
(三)量詞。布帛單位,各說不同:或雲兩丈,或雲一丈六尺,或雲六丈。"一端"大
致等於說"一匹"。晉書王導傳:"庫中惟有綀數千~。"(綀 shū:麻布之一種。)
634.【緒】
(一)絲的頭緒。易林兌之坎:"絲多~亂,端不可得。"引申為頭緒。文心雕龍熔裁:
"凡思~初發,辭采苦雜。"
(二)事業。詩經魯頌閟宮:"纘禹之~。"(纘:繼承。)司馬遷報任安書:"僕賴
先人~業。"韓愈進學解:"尋墜~之茫茫。"
153
(三)餘,殘餘。楚辭涉江:"欸秋冬之~風。"(欸 ǎi:歎。)〔~論〕發而未盡的
言論。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總敘:"集百代之成言,考諸家之~論。"後代把概括說明全書
大意,說明寫作目的文字叫"緒論"或"緒言"。
635.【節】
(一)竹節,木節。左思吳都賦:"竹則苞筍抽~。"(苞筍:冬筍。)後漢書虞詡傳:
"不遇槃根錯~,何以別利器乎?"(槃:同盤。)
(二)節制。論語學而:"不以禮~之,亦不可行也。"引申為節省。左傳成公十八年:
"~器用。"論語學而:"~用而愛人。"又為制約。沈約謝靈運傳論:"欲使宮羽相變,
低昂互~。"
(三)在倫理上或道義上應守的原則。論語微子:"長幼之~不可廢也。"賈誼論積貯
疏:"倉廩實而知禮~。"司馬遷報任安書:"而世俗又不能與死~者比。"李密陳情表:
"不矜名~。"
(四)古代用來作憑證的東西。一般用竹、木、玉、銅、角等,刻上文字,分成兩半,
雙方各執一半。歷代形制不一。孟子離婁下:"若合符~。"又特指使節,即出使外國所持
的憑證。漢書張騫傳:"騫持漢~不失。"又蘇武傳:"杖漢~牧羊。"現代雙音詞:"使
~"(派到外國的使者)由此發展而來。
(五)太陽初達某一個星次的時間。漢書天文志:"凡十二次,日至其初為~。"引申
為時節,節日。謝靈運登池上樓詩:"衾枕昧~候。"盧照鄰長安古意詩:"~物風光不相
待。"
(六)樂器之一種,起表示拍子的作用。左思蜀都賦:"巴姬彈弦,漢女擊~。"引申
為節拍,節奏。韓愈送孟東野序:"其~數以急。"
636.【度】
(一)讀 duò,去聲。量長短。孟子梁惠王上:"~,然後知長短。"枚乘上書諫吳王:
"寸寸而~之,至丈必過。"
(二)讀 duó。揣度,計算,推測。左傳隱公十一年:"山有木,工則~之。"史記項
羽本紀:"~我至軍中,公乃入。"又陳涉世家:"~已失期。"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今天下不吠者幾人:"
(三)讀 dù。量長短的標準。論語堯曰:"謹權量,審法~。"禮記月令:"同~量,
鈞衡石。"引申為限度,尺度。賈誼論積貯疏:"生之有時,而用之亡~。"楊惲報孫會宗
書:"誠荒淫無~,不知其不可也。"文心雕龍熔裁:"修短有~。"又為法制,法度。左
傳隱西元年:"今京不~,非制也。"韓愈柳子厚墓誌銘:"為文詞者悉有法~可觀。"
(四)讀 dù。風度,度量。漢書高帝紀:"常有大~。"
(五)讀 dù。過,渡過。漢書賈誼傳:"猶~江河,亡舟楫。"後漢書光武紀:"~
水逃去。"木蘭辭:"關山~若飛。"李白蜀道難詩:"猿猱欲~愁攀援。"後代於渡水這
154
個意義寫作"渡"。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蝈蝈,来源:未知,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