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何必走回头路

2012-11-07 |浏览:35240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韩非子关于“想象”的解说,生动有趣,有如寓言,因而屡被引用,连上一世纪50年代日本大修馆出版的《大汉和辞典》,也曾用作书证,可见影响之广。
 
  然而,这一说法是靠不住的。段玉裁在注《说文解字》时,在“象”“像”二字条下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似古有象无像。然像字未制以前,想像之义已起。故《周易》用象为想像之义,如用易为简易、变易之义,皆于声得义,非于字形得义也。韩非说同俚语。”他认为“象”字只不过因为同音借用一下,和“大象”没有任何关系。韩非之说同“俚语”一样不可信。
 
  那么,“像”字制出以后呢?段玉裁也有说法。他注“象”字时说:“许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当作像形。全书凡言象某形者,其字皆当作像,而今本皆从省作象,则学者不能通矣。”注“像”字时又说:“凡形像、图像、想像,字皆当从人,而学者多作象。象行而像废矣。”
 
  可见,按照段玉裁的观点,不但“想象”应是“想像”,而且“象形”也应是“像形”。那么,为什么事实并未如此呢?因为出版物上“皆从省作象”,“而学者多作象”。这就出现了“象”行“像”废的局面。这就是说,早在段玉裁时代,“想象”已经压倒“想像”。这是文字“从省”的产物,也是“学者”选择的结果。
 
  既然如此,何必走回头路呢?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未知,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 “度”、“渡”用法区别

下一篇: "父母官"的说法从哪来

时代传媒集团   时代传媒杂志社  奔流编辑部   主办

全息数字科技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