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醉翁亭记》修辞手法

2012-12-03 |浏览:42537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名篇。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文章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如对偶、设问等,一眼就能看出;此外还有“错综”和“互文”等修辞方式,容易为人们忽略,因此有一提的必要。例如:

一、错综

  1、风霜高洁:应是风高霜洁。意思是: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2、酿泉为酒,泉香酒冽:应是泉冽而酒香。

  这种故意错综其语,属于“错综”修辞格。(也有人称为“蹉对”)

  使用错综修辞格,有表达上使语势矫健,不流于平淡。


二、互文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里写“负者”,有“歌于途”的,也有“休于树”的。写“行者”,有“休于树”的也有“歌于途”的。

  这种修辞方式,叫“互文”。(杨树达编著的《中国修辞学》中,列为“参互、互备”。)


三、镶嵌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丝竹”一词,原在一起连用,泛指音乐。如《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

  《琵琶行》:“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在《醉翁亭记》中,作者在“丝竹”一词中镶嵌了两个“非”字,既否定了“宴酣之乐”不是音乐;也使句子起到舒缓的作用,意思显得郑重。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未知,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 双关的修辞手法

下一篇: 学习拼音口诀

时代传媒集团   时代传媒杂志社  奔流编辑部   主办

全息数字科技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