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中古汉语

2012-12-10 |浏览:32782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中古汉语是南北朝、隋朝、唐朝时期的汉语。中古汉语的研究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由于中古时代没有录音设备,我们只能透过客观的记录而重构中古时代的汉语。现时中古汉语利用下述三种基本资料之上重新构建:



    1.隋朝和唐朝的韵书(《切韵》、《经典释文》、《广韵》等); 



    2.不同的汉语方言残留的中古汉语痕迹; 



    3.日语、韩语和越南语的汉字读音。 



    《切韵》是隋朝陆法言编辑的韵书,是中古汉语语音研究的最重要的依据。



    《广韵》是宋初的著作,把唐朝的几个韵书结合在一起,其主要依据是《切韵》,但《广韵》收的字条远远比《切韵》多,剩下是从其他韵书抄过来的。学界一直以为《切韵》已经失传了,直到1947年发表了敦煌出土的《刊谬补缺切韵》(唐朝王仁煦著)。



    《切韵》用反切的方法来记录中古音。反切上字注声母(反切上字的声母和被切字相同),反切下字注韵母(反切下字的韵母和被切字相同)。字条按照韵类排列,一共分193个韵类,反而没有直接说明《切韵》分多少声类。



    宋朝的等韵图(《韵镜》和《七音略》)用表格的方式分析《切韵》的语音系统。但是,直接用韵图的分析来理解《切韵》的体系相当困难。第一,韵图上没有说明分析《切韵》所用的方法,只介绍其结果。第二,韵图忽略了《切韵》的语音系统的一些重要的音类。

 

    清末,陈澧写了《切韵考》,介绍分析《切韵》的体系的一种新方法。当时《刊谬补缺切韵》尚未见世,因此他只好用《广韵》进行研究。他运用系联法来分析反切上字,发现韵图上的三十六字母实际上忽略了《切韵》的一些声类的对立——正齿音“照、穿、床、审”各分为两类。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中古汉语,作者:未知,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 曹 刿 论 战

下一篇: 子鱼论战

时代传媒集团   时代传媒杂志社  奔流编辑部   主办

全息数字科技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