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古代帝王的自称与别称

2013-08-13 |浏览:38404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古代的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称为“孤”、“寡人”、“不谷”。“孤”的意思是说自己不能得众;“寡人”即少德之人;“不谷”即不善之意,因为“谷”可以养人,为善物。当然,这些都是君主们的谦称,隐藏着笼络人心,以求巩固一己统治的目的。
  “朕”,起初是古代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称的代词,相当于现在的“我”。如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首句中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朕”遂成了帝王自称的专用词,别人是不准再用的。
  称帝王为“天子”,是说他拥有的权利是上天所赋予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万岁”一词原本是人们于喜庆之时的欢呼语,如《战国策·齐策》记冯谖替孟尝君烧掉债券,“民称万岁”。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以呼“万岁”为常,遂成了帝王专用的代词。
  “陛下”,本指侍卫在宫殿台阶下的国君近臣或侍卫人员。后来,“陛下”遂成了群臣对国君的尊称。至今人们仍尊称外国国家首脑为“陛下”,但只限于外交场合了。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未知,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 宋代才媛李清照

下一篇: 贾平凹:中国文学的血液里没有了中国美学

时代传媒集团   时代传媒杂志社  奔流编辑部   主办

全息数字科技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