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

210932

2021-02-23

本专题编辑:

认识白族舞蹈

认识白族舞蹈

白族舞蹈,是我国白族的民族舞蹈。白族民间舞最早见诸文献的是唐人樊绰的《蛮书》。其中“蛮夷风俗第八”载:“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葫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 这种习俗,在宋代欧阳修《新唐书·南诏传》,元代李京《云南志略》,明代杨慎《滇载记》,清代周之烈《鸿雪诗钞》中,都有记载。 白族民间舞蹈今收集到七十四种。最具代表性和流传最广的是“霸王鞭舞”,它不仅在 “绕三灵”、“闹春王正月”、“田家乐”三种民俗活动中存在,而且在建房娶嫁或喜庆佳节中

白族民族概况

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查看详情]
 白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悠4000年可考的历史。今天的白族按人口论,列中国第15大民族。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和湖北五省是白族世世代代的居住地。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大陆有白族人口1,861,895人,其中贵州有187,362人,占10.06%;湖南有125,597人,占6.75%;湖北有7,173人,占0.39%。除世居地外,因工作、婚姻迁徙,32个省市区及现役军人中均有白族人口分布。另外还有少量白族侨民分布在亚太(缅甸、泰国、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美国、澳洲)各国,数据尚待进一步统计。[查看详情]
 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以苍山顶峰马龙遗址为代表。白族先民就在以苍山洱海和滇池为中心的地区生息繁衍,在河旁湖滨的台地上创造了早期的稻作文明,过着农耕渔猎游牧的生活。迄今3000多年前,剑川海门口出现云南最早的青铜文化。考古发掘表面当时的土著已经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查看详情]
  一个民族不一定知道自己的真正起源。就好比人类在很长时间内不知道自己来自非洲。于是,在各种民间故事里产生了文化意义上的民族起源。反映了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自己身份问题的价值取向。白族最古老的祖源认定是九隆神话。[查看详情]

白族风俗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谢谢你)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查看详情]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查看详情]
白族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社会,人们曾信奉原始宗教、佛教、道教和本民族的本主信仰。释儒道“三教同源”“万法同宗”,三教相融合,是白族宗教信仰的一大特点。[查看详情]
 白族文化特有的宗教信仰是本主崇拜。本主是“本境土主”、“本境福主”的简称。在白语中,本主有很多称谓,如“武增”、“倒博”等,大意是“本地域里最尊贵的人(神)”。白族人认为,本主就是自家或村社的保护神,能保佑他们“为士者程高万里,为农者粟积千钟,为工者巧着百般,为商者交通四海”。自从唐代南诏王劝丰佑下令其国老赵文奇在大理兴建了白族第一座本主庙以后,本主文化便开始在苍山洱海间世代相传。[查看详情]

白族文化与经济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查看详情]
新中国成立后,白族人民在中国领导下,先后完成了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在白族主要聚居的大理中心地区,采取与汉族地区相同的方式,于1953年完成了改革,并在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残存着封建领主制的泸水、六库等土司统治的白族地区,采取和平协商方式完成改革。在碧江、福贡等人数不多和阶级分化不明显的白族地区,没有把改革作为一个运动来进行,而是发展经济和文化,结合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完成某些环节的改革任务。1956年11月,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查看详情]
 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文明作出贡献。苍洱新石器遗址中已发现沟渠的痕迹。而在剑川海门口铜石并用遗址中发现居民已从事饲养家畜和农耕的遗迹。[查看详情]
为白族参照汉字创造的一种记录白语的文字。又称“僰文”(读作:Bówén):有部分借用汉字,而其实有不少的发音及意思都和古汉语相同,完全可以用汉字来代替;亦有部分形式近似越南的喃字。始于唐代,流传于民间,多为知识界使用。[查看详情]

白族舞蹈

白族民间舞最早见诸文献的是唐人樊绰的《蛮书》。其中“蛮夷风俗第八”载:“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葫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这种习俗,在宋代欧阳修《新唐书·南诏传》,元代李京《云南志略》,明代杨慎《滇载记》,清代周之烈《鸿雪诗钞》中,都有记载。[查看详情]
霸王鞭用约一米长的空心竹或扁形木条,凿约十公分左右长的四至五个孔,每孔内装二组铜钱,每组用二至三枚。[查看详情]
 踩马舞是流行在大理州洱源县凤羽地区的一种白族舞蹈,一般不单独进行,掌在节庆时和耍龙、舞狮、打霸王鞭等一同演出。 [查看详情]
“打呀撒塞”又称“剑川东山打歌”。“打呀撒塞”意为跳“呀撒塞”舞,“呀撒塞”在白语里没有什么确定的意思。这是一种自娱性的载歌载舞的集体舞蹈。主要流行在剑川县的东岭乡庆华一带的白族山村和与之相邻的鹤庆县西山乡各村。[查看详情]
白族民间节日很多,除与汉族相同的传统节日外,还有本民族独有的本主节、三月街、火把节、拜二月、石宝山歌会等二十多个。几乎月月有会“白鹤舞”、“鹿鹤同春”、“凤赶麒麟”、“耍牛”、“耍马”、“耍刀”等民间舞蹈和民俗活动都在这些民族节日进行。[查看详情]
 较早记述白族霸王鞭舞的是清咸丰年间大理诗人段位写的《绕三灵竹枝词》,其中对白族霸王鞭和“八角鼓”叙述得颇为详尽。说明在清代霸王鞭即已流行大理地区。[查看详情]
“绕三灵组舞”是在绕三灵节日中具有群众性的组合舞蹈,至今仍广泛流传在大理洱海周围的白族农村中。绕三灵组舞以道具区分舞种,其中“霸王鞭”白语称“大王鞭”或“得嘀抖靴”;“八角鼓”称“紧急鼓”;“双飞燕”称“双飞一”。舞蹈名称“霸王鞭舞”,在喜州镇称“打大王鞭”,或“得嘀抖靴”,挖色乡一带称“得双飞一”,而更多的则称为“绕三灵舞”。 [查看详情]
“散花舞”是佛教法事活动中的舞蹈。流传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和洱源县两地。洱源县又称“八宝花舞”,由四个和尚表演;剑川县由两个男性居士或藏传佛教的阿阇黎对舞;两地舞者跳这种舞时均手执一支缀满红、黄、蓝、绿等各色纸花的花杆表演。[查看详情]

白族舞蹈欣赏

结语

白族民间舞蹈一脉承传,根基弥壮,无愧为白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相关专题

拉丁舞的魅力
拉丁舞又称拉丁风情舞或自由社交舞…[查看详情]
王炸!中国街舞破圈而出
近两年街舞慢慢走进了大众的视线,…[查看详情]
脚尖上的舞蹈——芭蕾舞
芭蕾舞,是一种欧洲古典舞蹈,孕育…[查看详情]
流行且富有动感的爵士舞
爵士舞,就是美国现代舞,是一种急…[查看详情]
认识朝鲜族舞蹈
朝鲜族舞蹈流传于中国吉林省延边朝…[查看详情]
认识彝族舞蹈
彝族舞蹈是流传在彝族地区的舞蹈。…[查看详情]

-----主办-----

妈妈读书会(河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协办-----

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