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舶来式品牌文化 陶瓷产业文化蛀虫拐杖

2010-06-03 09:31:11 | 浏览:9592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沿着广东佛山季华四路这条“十里陶瓷长廊”顺道而下,道路两旁琳琅满目的广告多是碧眼红毛的外国模特,画面整体充斥的尽是欧美文化物象元素,眼之所见,十之八九皆是外国文化舶来品。     

    销售展厅里随手翻开产品资料介绍,映入眼帘的无外乎是“传承意大利经典……”或是“源自西班牙文化……”等言必称欧美精髓的文字包装。若不是深谙行业之道,还真以为自己身处哪个欧美陶瓷产区的进口专区,身处哪个欧美陶瓷企业驻中国分支。

    以“拿来主义”为基础的拼装式品牌文化现象的盛行在佛山陶瓷业内已有相当一段时间。扒开舶来文化包装的华美外衣,某些企业显现出来的依然是瘦骨嶙峋的文化内核,内容干瘪毫无内涵可言。

    当欧美文化这套“西装”穿旧穿破不再受市场追捧后,试问那些缺乏自有文化内涵的企业还将如何示人?如今欣欣向荣的陶瓷发展势头为企业文化打造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企业应抓紧时机丰富企业自有品牌文化内涵,未雨绸缪。若等行业大潮退却后才回头打造品牌内涵,这对企业,对行业整体恐怕也是为时晚矣。

    文化独立,方能产业独立

    纵观当今中国陶瓷产业,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畸形现象:世界最大的陶瓷产区竟然未能催生与之匹配的世界级陶瓷品牌;现今国际上主流陶瓷文化竟非源自世界上最大的陶瓷成品出口国。若从传统的制造经济理论解释上述经济现象,其所能推导出的合理答案只有一个: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陶瓷代工国,生产附庸于他人品牌之上!

    然而,中国、佛山陶瓷行业却一直挣扎以独立的品牌形象示人,行业内部未有形成大规模的代工产潮亦鲜有类似鸿海、格兰仕等以大规模产品贴牌生产为主业的代工品牌。像东鹏、嘉俊、欧神诺等一众国内陶瓷领军品牌一贯都是以独立品牌在市场上出现。

 事实既如此,又何以产生如此相悖的局面?拨开迷雾,究其原因还需要从文化与生产两者的协调关系上寻找。形象表达起来产业崛起就像一个人的站立,需要文化与生产两条腿共同支撑,但如今佛山陶瓷产业生产异军突起而品牌文化的塑造却是异常脆弱,用一病理学名词“小儿麻痹症”来形容当下的陶瓷产业现状就最贴切不过了。无奈,为了站立行走权宜之计只有借用欧美现代陶瓷产业文化这根“拐杖”了。

    国内陶瓷历经30多年的发展,陶瓷产业经济总量已今非昔比,如何打造与生产能力相匹配的产业文化来共同支撑不断壮大的产业躯干已经成为摆在国内陶人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过往简单的“舶来文化”,靠东拼西凑而来的文化“拐杖”总不比练就一双健全的双腿强!而只有打造与生产相匹配独立产业文化,中国陶瓷产业方能真正独立站立!

    文化先行,产业新一轮蜕变突破口

    其实,中国、佛山不乏底蕴深厚的陶瓷历史文化,沉积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精髓,糅合水、火、土三元素曾在历史上创造出令世界惊叹的艺术奇葩。

    既然这样,缘何现代陶瓷工业不能承接既有的文化底蕴,衍生出令世界为之接受的主流产业文化。其深层次原因就埋藏于文化层面的断裂之上,陶瓷产业文化断层是制约中国由建陶大国向建陶强国演变的关键原因之一。

    诚然,现代建筑陶瓷工业文明发源于欧洲的意大利、西班牙等建陶强国。其在陶瓷产业文化、陶机技术、工业设计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所取得的成果奠定了现代陶瓷产业基础。中国如今主流陶瓷工业文化也是直接从国外陶瓷工业基础上汲取营养发展起来的,缺乏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文化素养。故此,在产业文化上只能被欧美建陶强国所左右,对欧美现代陶瓷文化发展始终显示亦步亦趋之态。

    从事陶瓷出口的企业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奇怪现象:用外国文化意象包装的陶瓷产品的出口价格很多时候竟然会低于内销价格,陶瓷产品出口的主要利润组成部分竟是国家出口退税!这等奇怪现象实在是令很多陶瓷业外人士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其实,个中原因只要简单作换位思考也就可以明白个中奥妙。试想,一意大利陶瓷商人来到佛山兜售自称产自陶瓷名城萨索罗的“石湾公仔”,纵然其工艺绝伦,你又将以什么眼光来看待,以什么价格来收购这些缺失了文化灵魂的产品?产品生产技术可以复制,产品工艺可以复制,但唯独文化价值不能复制,其价值之所在就在“原创”二字,其核心竞争力非舶来文化所拥有。

    佛山陶瓷产业物质硬件积累业已基本完成,新一轮的产业蜕变突破口将在文化塑造中出现。无怪业内领军企业先期而动,努力构建企业文化,有如嘉俊“王宫”内涵的深挖、东鹏文化体验馆构建等都是文化打造的经典案例。笔者也希望,中国,佛山陶瓷可尽早完善自有的产业文化体系,占领产业链价值高端。 

上一篇: 还没开幕第三届文博会就“赚了”74亿

下一篇: 南海首次出水元代青花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