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China,瓷器。追溯历史,丝绸之路、驼铃声声,让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丰富。生活在西方的人们很早就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神秘的国度,疆域宽广,物产丰富,而让他们最为欣赏的是一种美仑美奂精妙绝伦细腻高贵,既实用又可观赏的器物,叫Chian(瓷器)。自此,China(瓷器)就成了中国最早的西洋乳名,且一直沿用至今。
在中国灿烂的瓷文化中,中原大地上的汝州被称为“著名的陶瓷历史文化名城、中华名窑瓷魁之乡、中国汝瓷之乡”。“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似玉非玉胜似玉的汝瓷则获得了“青瓷之首,汝窑为魁”的最高赞誉。
汝州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北依巍巍嵩山,南抚莽莽伏牛,悠悠汝水横穿东西,造就了一方丰饶的沃土。勤劳的中原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为了方便生活储存盛食,在耕作之余发明了“捏土成器,火烧得陶”的技艺。汝州丰富的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和黏土、黄长石、白长石、黑长石、方解石、石英、玛瑙、黄金土、煤炭等矿产资源、汝河穿城而过充沛的水源、烧制瓷器需用的特有泥土、山坡上栗木灌木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很快让汝瓷的烧制迅速发展起来。
北宋年间,汝州名窑林立。汝州当时已成为北方的瓷都,形成“汝水两岸百里,处处炉火连天”的繁华景观。宋代汝州工匠用勤劳智慧的双手追求一种自然朴素的美学理念,在汝瓷的造型上拚弃繁琐花哨,追求《诗经》中“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谦谦君子的品格,体现一种平易、简洁、刚劲有力的艺术风格,烧制出“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的淡青色天青釉汝瓷,在当时“汝、钧、哥、官、定”五大名窑中位居首位,最终获得了“青瓷之首、汝窑为魁”的最高赞誉。宋徽宗对汝瓷推崇备至,赞誉汝瓷“虽一抹淡青,然静如止水。虽神光内敛,却温润如玉。”
后来由于宋金战乱,汝窑神秘失踪,连窑址也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汝瓷的烧制艺术也彻底失传。流传下来的瓷器全世界不足百件,被人们视若至宝,民间广泛流传“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片。”及至清代,乾隆皇帝对汝瓷的痴迷达到空前绝后的地步,对每件汝瓷夜不能寐赋诗赞誉,留下“淡青冰裂细纹披,秘器犹存修内遗”、“陶得纯青生二成,果然色质胜难兄”、“赵宋青窑建汝州,传闻玛瑙末为油。而今景德无斯法,亦自出蓝宝色浮”等15首赞誉汝瓷的诗篇。
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里也多次出现汝瓷的身影,在王夫人房中“右边几上摆着汝窑美人瓢,里面插着时鲜花草。”凤姐探春房中也都有汝瓷。
正像宋代欧阳修诗作描述的那样:“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瓷较近,官局造无私。粉翠胎金洁,华腴光暗滋。指弹声戛玉,须插好花枝。”
那些粉青纸槌瓶,那些天青椭圆洗,那些瓶洗杯盏,那些盘碗尊壶、那些文房四宝,像一个个青色的精灵,从旷野和荒草间挺身而出,像一个个美丽的天使,诞生在倩影绰绰的汝河岸边,让世界分享人类爱和智慧的结晶,分享艺术的美妙和神奇。
建国后,为挖掘保护传承汝瓷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发掘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
郭遂、孟玉松、朱文立等许许多多汝瓷工匠成了其中的探索者挑战者,三十多年来,他们为了汝瓷事业奉献着自己毕生的心血和精力。
1975年朱文立从部队复员到汝瓷二厂工作,凭着对祖国陶瓷事业的那份执着和热爱,开始了他的汝瓷追梦之旅。
汝瓷烧制过程分为很多个阶段,因为烧制的每个阶段瓷器釉色都有变化,为了掌握每个阶段釉色变化的规律,朱文立特地制作了很多小小的火照。火照也叫“火标”,是窑内温度和坯件火候的验证物。每升一段温度他就拿出来看看,停一段再拿出来看看,阶段性地观察它的窑变,探索窑变的规律。在烧制的整整8个小时里,朱文立从不敢离开半步,分分秒秒都守在窑边,观察火照,因为整个过程的掌控依据就是经验的体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不能有半点疏忽。
一次次的实验,一次次的失败,总也烧不出宋代汝窑那一抹迷人的天青色。因汝瓷不同于其他瓷器只有一次窑变,汝瓷经历的是二次窑变,而二次窑变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任何人都不知道。宋代的那些工匠如何能够让“终极窑变”停留在最完美的天青色状态呢?
朱文立发誓一定要掌握这样的神技。要掌握这种技艺,最好的办法是找到原来留存的瓷器残片,可北宋的汝窑遗迹早已经沉埋地下,仅凭个人能力是没法到处去搞地下发掘的。于是,经常翻腾建筑工地上挖出的土堆成了朱文立的又一个“爱好”。只要听说新开工的建筑工地挖出碎瓷片,朱文立就火速骑着自行车带着大袋子闻风而至,很多人都笑话他是个“瓷痴”,他笑笑不予理会。他将捡来的汝瓷碎片放在放大镜下研究,反复实验比对。
就这样,在祖国陶瓷艺术探索的道路上,他一走就是42年。如今他已成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程师,中国科技考古学会理事,中国汝瓷技艺破解者,科学技术最高奖项“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制技艺传承人,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河南省分会理事,河南省劳动模范、优秀专家等数不清的荣誉称号。
在2016年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的录制中,他不仅成为30位大国工匠唯一入选的陶瓷类大师,也是入选参加拍摄的少数手工艺人之一。
在我们看来,他已经攀登到了汝瓷艺术的金字塔顶,然而精益求精的他依旧对自己不满意。他说,在他烧制的几十万件汝瓷中,真正呈现完美天青色的精美汝瓷仅有几十件。在他自己看来,几十年里那几十件天青色瓷器的出现也只是“偶然”,烧制汝瓷的真正秘诀他还没有真正掌握。怎样才能找到保证每一窑都能够成功烧制出天青色的古法呢?
他苦苦地思索,经过长期摸索和大量的对比研究,朱文立想:最大的问题可能是出在配釉上,而汝瓷釉料所用的矿石一定就在汝州的山里。为了找到传说中的天青釉料,朱文立每隔三天都会进一趟山,寻寻觅觅,敲敲打打。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他走遍了汝州的每一座山。
他说:“我这一生一直都在坚持,我会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寻找,希望哪一天一睁眼、一开窑,这个奇迹会出现在眼前。”
如今,古稀之年的朱文立更有了一种紧迫感。他说,为了汝瓷事业,为了那一抹天青、一抹汝瓷蓝,他一定要用自己的毕生精力不懈追求。如果他最终没有找到,希望女儿在未来的日子里能继续去找寻,将陶瓷艺术代代相传,以此致敬土火凝华的陶瓷匠艺经典。
孟玉松老师,正如她的名字,如玉般冰清玉洁,似松般巍然挺立。
1973年,孟玉松到临汝县汝瓷厂工作后,便与汝瓷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完成周总理“发掘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的嘱托,她和郭遂致力于研究汝瓷新配方。她冒着严寒酷暑,背负儿女奔波在家里和厂房之间。为了不耽误研究,她把大儿子带到厂子附近的村子里上小学,把二儿子寄养在二姐家。那天,她带着大儿子回家看望二儿子,天却不凑趣下起了瓢泼大雨,汝河的水一个劲往上涨,班车也无法开通。她就拉着孩子的手摸索着趟水过河,水几乎齐腰了,波浪翻滚,差点把她母子冲走。就这样她依旧痴心不改,发誓一定要让汝瓷重见天日。
当时,没有任何的资料可以参考,办厂条件简陋,要恢复汝窑天青釉谈何容易?
为了天蓝釉的研究,她披星戴月多次到蟒川、大峪考察古窑址,但摸索的配方很不稳定,同样的配方,这次烧出天蓝釉,下次有可能就成了豆绿色。领导决定派她到北京学习。当时,她的怀里还抱着不满8个月的小女儿?孩子怎么办?她思来想去,整整两夜没有合眼,最终,挚爱的汝瓷事业战胜了母爱亲情,她含泪将小女儿托付给村上的一位老太太,踏上了北京的学习之行……
后来,为了弄明白天蓝釉的呈色机理,写好实验报告,她多次抱着孩子到省城请教专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郭遂、孟玉松、张全、王中玉、王天中、宋海、张大庆、范立的共同努力下,调整配方40多号,历经数百次试验,在请教了郑州轻院、华南工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专家学者后,弄懂了天蓝釉的呈色机理,终于攻克了工艺难关,在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试制成功。1983年,天蓝釉烧制成功,为古陶瓷的恢复和发展开辟了一条先河,在8月召开的鉴定会上,汝瓷之精美博得了全国24位著名陶瓷专家的一致称赞。
为了攻克天青釉色难题,孟老师不断奔赴北京故宫博物院求得帮助,请教专家,因为当时只有故宫保存有汝官瓷。经过多方努力,1984年,她终于在故宫博物院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国宝汝官瓷。她屏住呼吸,聚精会神观看釉色,揣摩着、体味着、触摸着、感悟着,她恨不得将这种颜色含在嘴里,藏在肚子里。离开故宫,她怕自己忘记,飞快地到大栅栏绸布市场扯了一块青中有绿汝瓷天青色的布料,怀揣着梦想回到了故乡。她凭借笔记、观察记忆,反复理解认知,做出来无数次的配方研究。失败,再改进,再试烧。
就这样,她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汝瓷事业…….
孟玉松老师先后被评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河南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行业领军人物、河南省有突出贡献的陶瓷艺术大师、中原陶瓷文化终身成就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两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等几十项荣誉称号。
1988年4月,这是一个汝州人永远值得纪念和骄傲的日子。历经四年360个配方和上千次的试烧,举世瞩目的一代瑰宝“汝瓷天青釉”在孟玉松、朱文立、张大庆、李聚万和轻工部高级工程师李国桢、原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故宫研究员李辉炳、耿宝昌等顾问的帮助下烧制成功,填补了我国“汝窑”的这项空白,使断代八百年的汝官瓷再现于世,重见天日,跨越千年的追梦之旅终于实现。
那一刻,汝水含笑。
那一刻,嵩山含情。
那一刻,汝瓷绽放的光芒是那么的璀璨夺目。
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苦终于有了回报,那一刻,汝瓷大师们都喜极而泣!
汝瓷的天青色不染华彩,素净典雅,品格高贵,韵质丰富。其青似青非青,似蓝非蓝,莹润如玉,纯洁似冰,醒目浴心。更妙的是,不同光照和角度会唤起色泽的变幻表达,白天和黑夜会变换成不同的色泽,神奇之至。在明媚的阳光下,那温柔朗润的天青中就会淡然泛出莹莹的嫩黄。用放大镜观察,汝瓷的釉层中可见稀疏的气泡,犹如碧空中的晨星寥落,朗而不寒,丽而不媚,静而典雅,素而含蓄。
汝州工匠汝河儿女,呕心沥血经过无数次的研究实验,一次次在汝窑里燃起薪火,用厚重细腻的中原泥,用悠悠清澈的汝河水,积累、沉淀、升级,经过抟土、捏制、刻花、烧制等几十道工序,掺水成泥、炼造成器、淬火成宝,让泥土与清水溶在一起,与火焰燃烧在一起,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在烈火中永生,一起升华成一件件美妙绝伦的艺术珍品,像宝石一样高贵,像玉石一样璀璨,似玉非玉胜似玉,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观望着展台上一件件艺术珍品,透过汝瓷少女肌肤般柔亮细腻的釉面,抚摸着光滑如缎的瓷器,我仿佛看见一群群能工巧匠,在荒野中将坚硬如石的土块运回窑厂,将其打碎过滤,掺入汝河之水拌成泥块,再用一双智慧的手捏成不同的造型,通过1000多度高温的窑炉烧制,将其变成如玉似珠美不胜收的艺术珍品。
当代著名书法家、诗人赵方平曾赋诗曰:“汝州地杰出珍瓷,碗盏瓶壶竞丽姿。雨霁云飞天色釉,风清露洁月光衣。玉松劲拔凌霜节,梅蕊寒凝傲雪诗。喜看蓝天春日暖,良琼美玉出明时。”汝州籍当代画家鲁慕讯也为汝瓷挥毫泼墨:“青天经雨净无尘,脂泽晶光釉色匀。更喜尽销烟火气,今人应不愧前人。”
我想:汝州工匠们的目光是会思索的,他们的双手是能巧夺天工的,他们已将中华民族的文化镶嵌在汝瓷之中,已将中华民族的精神融入了汝瓷之中。
看:“三羊开泰”憨态可掬吉祥如意,“二龙戏珠”飞龙捧寿吉祥安泰,“龙凤呈祥”龙威凤俏祥瑞平安,“岁寒三友”不惧严寒高风亮节……一件件汝瓷珍品不都预示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推崇和期盼吗?
步入汝瓷手工制作车间,工匠们正在捏制各种器具。虽然他们的关节粗大,手掌粗糙,溅满泥浆,但他们却全神贯注,他们在泥巴中注入了自己的思维,注入了民族的文化,注入了自己内心美好的情感。在他们眼中,每一件作品都是有生命的。青瓷,成了工匠们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成了他们心灵的栖息地。
欣赏着一件件青瓷,我仿佛与工匠们进行着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解读他们的内心世界;轻轻抚摸着青瓷,我便像握住了工匠们温暖粗糙的手掌,仿佛触摸到他们细腻纯洁美好善良的心灵。
跟随汝瓷大师的脚步,我们就要感受最美汝瓷“开片”的魅力,也就是“听瓷”了。只见一窑刚刚烧好的瓷器正像待字闺中的少女,等待着打开窑门。我们屏住呼吸,工匠轻轻打开窑门。果然,耳边隐隐传来细微的“叮叮当当”的开片声响,犹如一股叮叮咚咚的泉水从幽静的山涧中轻盈地奔流而出,跳跃着,欢快着,行云流水般悦耳动听,犹如天籁般百听不厌。
瓷器的表面随着叮叮当当的声响,釉面上出现大大小小的裂纹,有的像鱼子纹,有的像蝉翼纹,有的像柳叶纹,有的像蟹爪纹,有的像牛毛纹。轻轻抚摸表面却依旧光滑无比,那些裂纹都镶嵌在瓷器内部,真是神奇极了。
原来,汝瓷在烧制过程中,泥料和釉料都要收缩,由于收缩率不一致,产生的抗应力不同,造成釉面出现裂纹。打开窑门时,窑内外温差急剧收缩,所以就出现了叮叮当当的开片声响。工艺师告诉我们,这种开片有时会持续一年多呢。
汝瓷茶具开片则更为绝妙。将纤巧的茶叶放入汝瓷茶具中,缓缓注入茶水,不一会儿,茶叶像一个个美丽的仕女,在水汽中袅袅张开了臂膀,舒展着腰肢,婀娜多姿翩翩跳起了舞蹈。茶水也变得莹绿透明,绿中带黄,晶莹剔透,盈盈欲滴,溢满了淡淡清香和甘甜,真是“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啊!而汝瓷茶具上则形成了自然清新的“茶渍纹”,并慢慢转换成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赋予了一种新的色彩和纹路,深浅交汇相互叠织在一起,像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给人一种好像杯子裂了的错觉,煞是好看。随着杯子一次又一次“开片”的变化,更增添了“雨过天晴云破处”的意境之美。
经过几十年的摸索研制,现在的汝瓷已经开发出天青、豆绿、天蓝、月白、玉青等多种颜色。天青,清澈蕴润,光泽柔和,富有水色,有“雨过天青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的美誉,被称为“天使”的颜色;豆绿,清雅素静,质美蕴蓄,奇特别致;天蓝,如旭日东升,又如夕阳晚霞,色调绮丽;月白,滋润纯正,晶莹明丽,沉静素雅。不论哪种釉色,均光泽莹润,滋润含蓄,“汁水莹泽,含水欲滴,釉如膏脂之溶而不流,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
汝瓷不仅釉色奇特,造型更是古朴大方,追求“天工与清新”,天然朴素,宛若处子,端庄凝练,形神兼备,素静秀美,优美流畅,正所谓“落尽豪华见真淳”,给中华美学也增添了独特的内容。
勤劳智慧的汝州人民将灭绝800年的宋代汝瓷重现人间,不仅继承了宋代汝瓷传统的文化内涵,而且赋予了当代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他们将“焦裕禄精神”、“中国梦”、“核心价值观”等时代精神融入到汝瓷的制作中,赋予了新时代汝瓷文化的中华魂。汝瓷“焦裕禄精神”以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期间的不同形象,分别设计雕刻了焦裕禄瞻望远方、盐碱地调研、田间劳作、泡桐旁屹立四个感人场景,展示了“亲民爱民、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的焦裕禄精神。让我们欣赏汝瓷艺术的同时,也接受着一代公仆焦裕禄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灵洗礼。汝瓷“中国梦”、“核心价值观”让我们从自我做起自觉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以汝州市委书记高建军为领头雁的新一届班子,团结一致,开拓创新,围绕全域旅游和“精品化、艺术化、品牌化、高端化”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汝瓷”这张璀璨的历史文化名片,着力打造汝瓷等知名文化品牌,提出了建设中国汝瓷小镇的宏伟目标,拟将汝瓷小镇建设成全省重要的旅游集散地、游客目的地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历史文化旅游区。
汝瓷小镇规划将建设河南省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游客接待中心、创客源、汝帖园、中国汝瓷博物馆、规模企业发展区、中小陶瓷企业生产区等等。该项目致力于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成集汝瓷文化研究、技术创新、生产、贸易、展销为一体的外向型汝瓷产业基地。建成后,可以容纳全国各大陶瓷窑口,多家陶瓷企业入驻兴业。
中国汝瓷小镇正在按照产业集聚、文化传承、融合创新的指导原则,融“文化+科技+产业+旅游+休闲+养生”为一体的5A级特色景区目标昂首迈进。
相信不远的将来,这里将成为我国唯一的汝瓷地理标志产品生产基地、最大的汝瓷产品交易中心。一座承载汝州历史文化传承的艺术小镇、一座具有汝州地方特色的文化小镇、一座汇集“汝州三宝”的特色中原小镇将以崭新的面貌亮相在中原大地汝州。
2017年6月17日,为更好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纪念周恩来总理批示恢复汝窑生产六十周年,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中央美术学院、河南省汝州市人民政府协办的“汝瓷新生命,汝州新生活”主题论坛活动暨汝瓷公益展隆重在北京开幕。汝州市委书记高建军出席活动并致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孟玉松、大国工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朱文立分别在论坛上做了主题演讲。通过活动,展现了汝瓷迷人的当代创新技术,传承了“中华之手匠心之美”的精神。
“淡蓝隐隐着素妆,鱼鳞细细溢毫芒。冰肌浸口生凉意,玉骨润润逸馨香。鳞爪纹里藏玄机,芝麻支钉靠足墙。口泛粉红玛瑙色,足裹轻釉绛云祥。亭亭玉立出水莲,袅袅婀娜着露秧。身轻犹怕风吹去,肌嫩唯恐指划伤。徽宗钦定古韵浓,精工巧夺天意漾。皇室民间共珍爱,千秋万代永敬仰。”
正如古人对汝瓷的赞誉那样,让我们浅浅地吟唱,让我们朗朗地吟诵,祝愿汝瓷文化永远像雨后的天空一样清新湛蓝!
下一篇: 春夏诗情,钧瓷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