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陶瓷业发展进入巨变新时代 编写当代河南陶瓷史正当时

2021-07-02 09:54:52 | 浏览:16390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点击浏览下一页

 

【按】2021629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 河南陶瓷双百年发展目标座谈会暨《河南陶瓷百年历程》编撰启动会议”在郑州举办。会议期间,陶瓷史学者、河南大学中国陶瓷研究院院长王洪伟就当代河南陶瓷史的编写学术背景,河南陶瓷业当下发展现状、问题、反思和建议提出新思维,以下为演讲摘要。

 点击浏览下一页

 

尊敬的王爱纯会长、各位陶瓷同仁:

非常感谢受邀参加这次活动,非常感谢在座诸位在本人陶瓷史研究之路上给与的这样那样的帮助和支持,其实在诸位面前我只是一个小学生。在这里,我仅就自己立足中原历史名窑为中心的中国陶瓷研究过程沉淀下来的思想提出一点点思维,仅供业界参考。

一、编写当代河南陶瓷史已经迫在眉睫

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很长的历史时期,河南地区陶瓷窑址密布,一直都是中国陶瓷业发展的一个文化高地;另外,河南地区诸多古文化遗址,也主要以陶瓷遗存为主。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针对河南的诸多古文化遗址、古陶瓷遗址进行诸多的考古发掘,积累了海量的陶瓷史料。可以说,河南地区该考古发掘的古文化遗址、古陶瓷遗址也基本考古发掘,大多也已经发布的考古报告;不该考古发掘或不能考古发掘,也已成定局。所以重构河南陶瓷史框架体系的学术条件已经基本或更趋成熟。

特别地,传统的陶瓷史研究对民国时期的陶瓷历史发展境况相对缺乏,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陶瓷业立足历史名窑的恢复研制生产,复兴繁荣,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但是陶瓷史对此研究极其不足。

不过,近年来,国内陶瓷史学界逐渐开始高度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陶瓷业发展景况,有的已经取得一定研究成就,有的正在紧锣密鼓的展开。

首先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帆先生主持的《中国陶瓷百年史》(1911-2010) 2014年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分为综合篇、产品篇和产区篇三部分共28章,总结了我国百年来的陶瓷业概况、技术进步、各类机构、对外贸易与国际合作、古陶瓷研究与古代名窑的恢复发展和重要人物;陈设艺术陶瓷、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工业陶瓷、砖瓦五类产品;陶瓷原料与辅料、陶瓷工业装备两大配套产品;包括港澳及台湾在内的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陶瓷业百年发展历程。对河南产区的陶瓷百年史由河南陶玻协会王爱纯、河南省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刘合心等编写。但是,关于河南部分的历史构建相对简约,内容结构还构不成河南陶瓷百年历史框架体系。

其次,关于当代河南陶瓷史研究和编写相对比较大的学术工程是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校长宁钢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的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研究(1949-2019)”(19ZD24)。这项学术工程正在开展,我是这一重大项目的主要成员,主要关注1949年迄今的当代河南陶瓷史。但是按照这项研究成果书系罗列,显然当代河南陶瓷史占比并不大。

第三是我任首席专家的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河南陶瓷通史”(2021-JCZD-16)。按照研究计划,2023年《河南陶瓷通史》一书将出版发行。此书将对民国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当代河南陶瓷史建构一个规范的学术体系。在此基础上,我正在推进中原陶瓷文化圈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中原陶瓷通史”研究,深化“中原陶瓷学”学科建设,将河南陶瓷史研究推进到新阶段、新高度。

最后,这次由河南省陶玻协会主持编写的《河南陶瓷百年历程》(1911-2021年)是依靠专业协会的便利组织编写的。专业协会编写陶瓷史有很大的史料价值,为学院派的专业性研究和写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近些年,文学艺术界兴起对民国以来陶瓷史研究和写作的关注。比如前些年摄制、播出的《大宋儿女》,主要讲述的就是民国之后的钧瓷史。这几天我正在审阅著名新生代作家李清源先生撰写的长篇小说《窑变》,也是立足神垕钧瓷叙述了晚清民国以降钧瓷业的沧桑巨变。我初步阅读后很为震撼,很有可能被改编为电视剧或电影。文化艺术界对于当代陶瓷史的关注、提炼和虚构化写作,也为当代河南陶瓷史研究和写作增添了新色彩、新风景。

学术界从关注古代陶瓷史,到关注当代陶瓷史,是陶瓷史学术研究的重大转变。我们在座陶瓷界的同仁要因应这种学术转型和变化,无论陶瓷工作者个人、陶瓷企业、陶瓷产区政府要注意收集、积累和整理“个人”或“局部”的陶瓷史史料,要注重自身文化建设,寄以因此载入史册!

 

点击浏览下一页

 

二、两大巨变新趋势将深刻影响未来中国陶瓷业格局

一是近年来陶瓷创意园区的兴起;二是陶瓷电商的风起。

首先谈陶瓷创意园区的兴起。古代陶瓷生产是因应市场需要而起,从河南地区的古代窑址发掘所见,即使官窑或贡窑,都不是生产单一陶瓷门类,而是因应市场需要的多元化、丰富性生产。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如全国其他产区一样,河南历史名窑单一性高度聚集性生产,汝州、宝丰聚集汝瓷,禹州聚集钧瓷,洛阳聚集三彩,焦作聚集绞胎瓷。这种单一的积聚性生产模式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也是世界陶瓷史上的一种奇迹。这种区域性集聚性生产模式下,异质性陶瓷生产被视为异类、被排斥。更严重的是,这种单一聚集的生产、市场模式很难产生全国新的陶瓷品牌,也很难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比如国际市场的汝窑品牌前五名是晓芳汝窑、东道汝窑、问鼎汝窑、李善明汝窑、柏采汝窑等,年产值都是数千万、数亿元,没有一个原产地的。这是当下河南历史名窑的弊端。同样在全国的日用瓷领域、建筑卫生陶瓷领域格局中,河南陶瓷业一直处于低位运转。这种传统陶瓷产区单一陶瓷门类高度聚集的模式及其后遗症一直延续迄今。

2010年前后,我刚刚介入到陶瓷研究领域,联合河南大学和地方政府、企业家联合举办神垕国际陶艺公社,实际就是从1990年代晚期开始弥漫东亚地区并延及中国大陆地区的陶艺村模式。之后,郭爱和主导的洛阳三彩国际陶艺村(即“爱和小镇”)异军突起。河南地区也有依托旧村庄、旧工厂兴起的陶瓷创意园区,都是这种陶艺村模式的衍化。陶艺村模式打造以高端陶瓷艺术品为主题的陶瓷产品体系,并推进陶瓷文旅模式的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

2016年,国家多部门突然推行“特色小镇”政策,在这一利好政策的刺激下,河南地区突然兴起约20家形形色色的陶瓷小镇,或依托旧产区或旧陶瓷工厂改造,如神垕钧瓷小镇、朝阳镇唐三彩小镇;或飞地另起炉灶,如汝瓷小镇、爱和小镇;或文化地产模式,如鲁山花瓷小镇;或依托古窑址新建,如窑沟窑陶瓷小镇、当阳峪绞胎瓷小镇,等等,不一而足。实际上,特色小镇基本依托历史名窑原产地、古窑址而建。实际上,我们的陶瓷小镇模式进一步强化了前述的单一陶瓷门类高度聚集的产销模式。

如此大规模的单一陶瓷门类的聚集,是反历史的,很大程度上也是反经济规律的,未来五到十年,要么形成诸多的新的中国陶瓷文化景观,要么凭空制造出规模浩大的陶瓷废墟或陶瓷垃圾。陶瓷界且须警戒!这种反历史的、反经济的单一性陶瓷门类的高度集聚将深刻影响未来河南甚至中国的陶瓷业格局。

其次,是陶瓷电商风起,同样也会深刻影响未来河南乃至中国陶瓷业布局。2015年之后,河南地区陶瓷电商悄然出现,但是并不顺利。很多陶瓷品牌的网上营销都是惨淡经营,甚至半途而废。2019年,像中国其他陶瓷产区一样,河南陶瓷以禹州钧瓷业为代表,陶瓷电商直播悄然兴起,其中神垕钧瓷2019年电商销售约5000万元,在惨淡的陶瓷业市场低潮下也并不显眼。2020年初不期而至的新冠疫情将陶瓷电商突然推到陶瓷市场的第一阵线。

早期电商市场轻而易举占据了陶瓷低端市场,当时很多陶瓷名家、陶瓷品牌、陶瓷企业对陶瓷电商嗤之以鼻。但是随着门店经营持续恶化,电商开始抢占中高端陶瓷市场。因为电商打破区域、门类壁垒,面向一种新型的全球性市场,实际上急剧扩大了陶瓷的市场空间。南方的宜兴、景德镇等陶瓷产区已经出现某一价位、某一品段的陶瓷品种严重缺货的状态。生产已经远远赶不上市场的吞吐量。

在突飞猛进的电商背景下,陶瓷市场的突然扩张和细分,将从另一个视角深刻影响着未来5-10年中国陶瓷业格局。作为陶瓷人要清醒地面对这种历史巨变,谋划自己的历史地位和时代角色。

 

点击浏览下一页

 

三、秉持更包容、更开放、更创新、更科学的新思维,因应陶瓷业巨变

基于上述两点,陶瓷人要秉持“更包容、更开放、更创新、更科学”的新思维,面对和因应这种陶瓷巨变新趋势。

中国陶瓷史发展到了特殊的历史关头。陶瓷人、陶瓷产区政府首先要有一种更包容的姿态面对当下陶瓷业发展趋势,不要刻意抵制和排斥“异类”,“异类”也是某个陶瓷品牌、陶瓷企业生存的新法宝,抱着单一的产品结构不开怀,可能死得更快、死得更惨。要做强、做大、做精某一陶瓷主打门类,否则就要多元化、丰富性发展陶瓷产品结构,这是基本的经济发展规律,不可违背经济常识。

其二,陶瓷人要持有更有开放的心态,要真正学会“为我所用”,吸收各个优秀陶瓷门类的工艺技术经验,吸收新的陶瓷市场模式,吸收新的先进的陶瓷生产形式,借鉴所有有益于自我陶瓷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抱残守缺,只会越来越萎缩、越来越艰难。

其三,要更科学。现在一些历史名窑的个别名家还沉浸在传奇性、神秘化的自我梦想中沉醉不醒。这种神秘化倾向在钧窑、汝窑原产地都不同程度这样那样的存在甚至蔓延,满嘴谎言、满嘴跑火车,外人打着钧窑、汝窑的旗帜年创造利润上亿元甚至上拾亿元,我们的一些所谓“陶瓷大师”却还在痴人说梦地做着神奇古怪的大梦,装疯卖傻。孰可悲,孰可恨,实际上已经成为历史名窑现代转型发展的毒瘤。陶瓷人要相信科学,相信现代科学,学会运用而不是抵制现代新科学、新技术,抛却神秘化的幻想。

其四,要更加创新。主要是工艺技术的创新。由于对现代陶瓷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潮州、德化陶瓷业突飞猛进发展,成为中国陶瓷业发展的先锋。我们还一窝蜂地抱着落后的煤烧、柴烧的传统生产思维、市场思维和工艺思维,沉迷其间。没有工艺技术创新,陶瓷业就会在经验科学的试错模式下止步不前;没有市场营销模式的创新,我们的陶瓷业就还会处于“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等客上门”模式进一步沉落。

总之,在中国陶瓷业巨变的独特关口,陶瓷人和陶瓷管理者要秉持更加包容、更加开放、更加创新、更加科学面对和适应这种巨变,才有所作为。

最后,再次感谢王爱纯会长邀请参加这样一次陶瓷盛会,啰啰嗦嗦讲了这些年自己研究陶瓷的一些想法、一些感悟,仅供在座诸位参考,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教。

 

2021629日于郑州

 

下一篇: 以创新驱动中原陶瓷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