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鲁山花瓷探源

2016-06-11 13:17:02 | 浏览:46164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鲁山花瓷探源

 叶剑秀

鲁山花瓷,特指河南鲁山所产的一种黑地、乳白蓝斑的花釉瓷器,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高温窑变釉瓷器,距今有1400年的历史,英语中china(中国)的原意就是瓷器。鲁山花瓷,色釉流动并相互浸染,呈现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艺术,其花釉胎如坚石,釉质细润,蓝如宝石,云絮飘动,风格厚重奔放,浑然天成,观之赏心悦目,整个器物表现出鲜明厚重的特色,史称鲁山花瓷,又曰唐钧,是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身的珍品。

点击浏览下一页

段店古瓷窑遗址,1981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925日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5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鲁山花瓷遗址

鲁山花瓷的窑址位于河南省中西部的鲁山县,宋时属汝州所辖,现隶属于平顶山市。鲁山窑又称段店窑,因在段店村发现而得名。窑址北距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25公里,东距平顶山市30公里。该窑遗址面积有20多万平方米,窑炉众多,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唐代鲁山花瓷遗址位于鲁山县城北12公里大浪河两侧河岸,属梁洼镇段店村,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遗址现有一部分为村庄,北段部分为耕地,自然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降水量在650—800毫米。经纬度为东经112°44′,北纬34°,海拔132米。遗址下面10米左右为煤层,周围为丘陵地带,有乡村公路穿越遗址,群众以采煤为业。20世纪70年代在鲁山段店古瓷窑址出土了大量的花瓷残片,被古陶瓷研究学者确定为鲁山花瓷(唐代花瓷)窑址。

点击浏览下一页
 

鲁山段店有唐代黑瓷、黑釉花斑瓷,宋、金、元时期的白瓷、黑瓷、酱釉瓷、三彩陶瓷等品种,质地优良。像这样规模巨大,连续生产千余年的窑址,是不多见的。段店瓷窑先于汝官窑、禹州钧瓷,是汝瓷、钧瓷的发源地,以鲁山花瓷最为著名,其规模之大,年代之长、品种之全、花样之多,工艺之精湛,都是中国古代烧瓷史上所仅见的。

段店窑烧制的瓷器品种繁多,质量上乘,尤以唐代花釉瓷闻名中外。当时烧制的器物,制作规整、工艺考究,大量使用了模制工艺,有些还在施釉前先行素烧,使得器物形体规范、胎体较薄,有的器物胎釉厚度不到两毫米。因模具的广泛使用,异形器物也得以大量生产,从器型和用途来看,大部产品并不像是民间日常用品。故此,鲁山段店窑址及所产花瓷,被研究专家称之为钧之源,汝之母,瓷之祖

站在花瓷遗址之上,遥想当年,方圆几公里内,作坊遗迹密布,古瓷碎片俯首皆是,古瓷碎片五彩缤纷,参差交错。段店周围烟焰蔽空,炉火相望,窑匠云集,昼夜操劳,创造出了鲁山这一种奇幻瑰丽的景色。

二、鲁山花瓷史话

鲁山花瓷的生产从唐中期开始,晚唐、五代时规模最大,北宋时成为汝窑的一部分,生产最为兴盛时,有清凉寺到段店,一日进万贯之说,金元时接近晚期,生产时间约600多年。鲁山花瓷是中华陶瓷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其艺术魅力表现着合天地自然之美,无造作矫饰,厚润中张扬着恢弘和庄严,被誉为宋钧鼻祖,具有较高的收藏和开发价值。

点击浏览下一页

鲁山花瓷的代表作羯鼓,是具有创造性的精品杰作。唐玄宗时期曾为宫廷御用瓷。羯鼓又称腰鼓、拍鼓,一种双面击打乐器,由西域传入中原,到了唐代,为让鼓声清脆响亮,鼓腔渐渐由木质变为陶瓷。唐玄宗李隆基精通音乐,嗜击鼓,尤爱鲁山花瓷羯鼓。据唐代南卓《羯鼓录》记载,唐玄宗与宰相宋璟谈论羯鼓时说: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木然小碧上,掌下须有朋肯之声,据此乃是汉震,第二鼓也。这句话意思是说青州的陶和鲁山花瓷做鼓腔为最好,花瓷的产地在鲁山(鲁山县古称鲁阳,唐贞观元年改称鲁山县,鲁山县名沿用至今),说明了唐玄宗和宰相宋璟常见并且使用过这种花瓷鼓,指出了花瓷腰鼓在鼓类中位居第二。这部关于鼓的记述性专著,是耿直而不群的南卓任洛阳令时,在白居易、刘禹锡的倡导下撰写,可信度毋庸置疑。这些都足以表明鲁山花瓷作为一种乐器进入唐朝皇宫成为当朝皇帝的御用器是有依据的。

点击浏览下一页

现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有清宫旧藏传世的瓷质腰鼓一件,长59厘米、口径22.2厘米,呈长圆筒形、两头粗、中间细,古朴典雅,丰美厚重,鼓身凸起棱形线玄纹七道,通体黑釉为地、饰以乳白、蓝色斑块,规则排列分布于全器。器物粗狂、凝重、豪放、斑块自然缥缈。经过专家考证,这种器物即为鲁山段店窑所产,系鲁山花瓷珍品,稀世国宝。

鲁山花瓷进唐宫,《旧唐书·音乐志》载:腰鼓,大者瓦(唐也称瓷为瓦)、小者木,皆广首而纤腹,本胡乐也。宋陈旸《乐书》载:昔苻坚破龟兹国,茯羯鼓、腰鼓,汉魏用之。大者瓦、小者木、皆广首纤腹。所谓细腰鼓是也。魏有正鼓和鼓之别,后周有三等之制,右击以杖,左拍以手,后世为之,杖鼓、拍鼓并谓之魏鼓。每奏大曲入破时,与羯鼓、大鼓同震作,其声和状而有节也。《乐书》用图的形式记载了腰鼓的型制。唐敦煌壁画、唐墓壁画的行乐图和近年出土的陶瓷乐佣,进一步明确了腰鼓的形状、演奏方式与古文献记载的一致性。

点击浏览下一页

元代著名学者、隐士吴莱所撰《明皇羯歌》中有宋公守正好宰相,鲁山花瓷献躁之句。这种拿鲁山花瓷与一代名相宋璟的品德相提并论,可见对鲁山花瓷的评价之高。

鲁山花瓷从唐一直到元、明都享有极高的声誉。清末黄矞撰《瓷史》载:鲁山县属汝州,即宋人所斥为汝器者,元明以来实为文房所珍贵,豈唐初所烧着仅以花瓷显于世耶。意思是鲁山属汝州管辖,即是宋朝人所贬低的汝瓷,元明以来实为文房珍品。

清代陈浏《陶雅》泥钧、宜钧、唐钧各应正其名曰蓝钧,这种很有见地的看法,道出了唐、宋钧瓷的传承关系。

点击浏览下一页

上世纪50年代初,故宫博物馆的陈万里先生曾来鲁山段店窑调查,除发现青、白、黑、酱钧瓷和三彩陶残片外,未发现花瓷瓷片。故宫博物院李辉柄、李知宴先生于1979 月来到鲁山,随同的还有河南省博物馆的王雨刚先生。实地勘察后,惊喜地发现花瓷腰鼓残片5片,经进一步查阅古籍相关资料并与故宫传世腰鼓对比辨认,结果是:段店窑的残片、故宫博物院藏传世腰鼓与唐南卓《羯鼓录》等古籍记载花瓷腰鼓型制和釉、胎完全相同,从而明确花瓷腰鼓的性质、用途、生产时间和产地等问题,解开了鲁山花瓷之谜。

1986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又先后数次来段店进行了发掘、调查。根据多次调查综合分析,进一步证实,故宫所藏花瓷腰鼓为鲁山段店所产。《羯鼓录》是唐人研究唐代乐器的专业书,也是记载鲁山花釉瓷的最早文献,记载与实物相吻合,说明唐人的记载是准确的。宋钧窑的蓝釉与鲁山花瓷的蓝釉一样,也属于液分相釉,只不过是在鲁山花瓷蓝乳光釉料的基础上加入铜等元素,使钧瓷呈现五彩缤纷的艺术效果。鲁山花瓷创造了二液分相釉的新技巧,使黑釉系瓷器出现了绚丽斑斓的窑变效果,开创了驰名中外的钧瓷窑变的先河,其工艺技法与宋代钧窑俨然是一脉相承,故纳入了钧瓷体系,称其为钧瓷启蒙期

著名收藏家、陶瓷鉴赏家马未都先生在其著述《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上(中华书局20084月版)中,专题谈到鲁山花瓷,说:鲁山花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意义非常重大。

点击浏览下一页

三、鲁山花瓷的制作工艺

河南鲁山地处中原,历史文化十分丰厚,当地瓷土、煤炭资源丰富,为陶瓷生产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鲁山花瓷整个生产过程有几十道工序,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大致可分为如下几道程序:

1、选料。采集鲁山本地产天然石英、长石、硬质粘土、软质粘土、黑药等陶瓷釉料;

2、洗涤。所选矿料,根据烧制要求分别配置不同色彩的釉料和斑釉料,必须经过弃除劣质材料及夹层杂质;

3、粉碎:将底釉料和斑釉料加水,分别放入釉磨罐球磨、备用用破碎机、石轮碾机将矿石加工成粗颗粒;

4、过筛:筛出超大颗料,继续粉碎,球磨石后的料浆再次过筛以达到细度要求;

5、除铁:用干式磁选机吸除铁杂或来自原矿及粉碎过程中机器磨耗而混入的铁屑,以减少成瓷的斑点缺陷等;

6、配料:根据配方要求,将各种粉料称出所需重量,按比例混合装入球磨机料筒中;

7、湿球磨:在装好粉料的球磨机料筒中,加入清洁水(水、料重量比是64)靠球磨筒中的卵石的撞击和磨擦,将泥料颗料继续磨细、球磨时间约48小时;

8、压滤:将除铁质后的泥浆分装入压滤袋中,用压榨机挤压出多余水分;

9、真空练泥:经过压滤的所得的泥饼,组织是不均匀的,而且含有很多空气。如果直接用于生产,就会造成坯体在此干燥、烧成时的收缩不均匀而产生变形和裂纹,而过多的空气则是造成气泡、分层的直接原因。泥料经过真空练泥,可以排除泥饼的残留空气,提高泥料的致密度和可塑性,并使泥料均匀,改善成型性能,提高干燥强度和成瓷机械强度。可塑法成型所需的泥料至此制备完毕,密封存放入库以备成型取用;

10、制模。根据设计图纸,用石膏车制或用可塑泥料塑出第一件原始作品,又叫模子。石膏模型是鲁山花瓷工艺制作中的重要辅助工具。可塑法和注浆法成型,都广泛采用它作为模型,它具有复制品棱角线条清晰的特点;

11、成型。可分手工成型(为主要的成型方法),轮制、手捏、雕塑。另有模印成型、注浆成型等;

12、施釉。施底釉多用浸釉法,

点画斑釉,根据情况用不同大小粗细之笔刷、点画;13、装窑、烧制。采用间歇馒头窑烧制,主要有柴窑、煤窑和液化气窑三种。14、出窑、检验、分级,整个流程才算做完。

点击浏览下一页

四、鲁山花瓷的主要特征

1、原料特征:鲁山县储藏有煤、铜、铁、铅锌、滑石、石英岩、铝土、萤石、石膏、硅灰石、玄武岩、石墨、磷、白云岩、耐火粘土、含钾岩石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大多数矿产都是陶瓷制作的主要原料,为鲁山花瓷的生产提供了物质条件,解决了不需长途运输原料的问题,节约了制作成本。在唐代鲁山花瓷原产地鲁山县境内采集到的胎、釉原材料,拥有鲁山县本地特有的黏土陶瓷原料,其独有的化学元素含量比是制作鲁山花瓷黑地乳白蓝斑的必备条件。

点击浏览下一页

2、工艺特征:唐代鲁山花瓷造型浑厚,大器,具有非常典型的唐代风格。其利用釉的流动性所表现出来的彩斑,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施釉方面,唐代鲁山花瓷斑釉的施釉方法独特,在黑釉上加施带蓝色的釉料。黑色地釉漆黑透亮,蓝色斑釉流动自然、分相明显、釉面平整但呈色立体感强烈。斑釉施釉工艺有洒斑、点斑、立粉堆线、画斑等,通过调整斑釉配方和点斑、洒斑技法,所调制的釉料中完全不含钴金属化合物,其蓝色斑釉呈色原理不靠钴呈色,完全通过自然窑变。其次,其点斑、和洒斑技法是由老艺人利用软毛笔和刷子独有的上釉技巧,所以烧出的乳白蓝斑釉面平整,但呈色立体感强烈。在地釉和胎质方面,采用鲁山县天然矿物料配制唐代鲁山花瓷的底釉和器物胎质。在窑炉的制造方面,用木柴、煤炭和液化气作为燃料,在鲁山县当地气候条件下,采用低温素烧、高温釉烧二次烧成和高温一次烧成。窑炉型制以倒焰窑为主,烧制气氛为氧化气氛。斑釉釉色在1250ºC -1290ºC形成。釉烧气温在500ºC之前缓慢升温,500ºC-1250ºC之间加速升温。由于窑温和窑炉气氛控制适当,烧出的斑釉与地釉融合为一体,斑釉呈雨丝般纹样,生动自然。

唐代鲁山花瓷的烧制工艺特点有:采集原产地鲁山县境内相关胎、釉矿物原料,配制成胎、釉配方,选料中尽量考虑储量大、开采成本低、污染小、无毒害等因素。

古陶瓷文献中关于唐花瓷器形的描述、图片资料、实物、复原器、残片的大小尺寸、厚薄及线条曲直规律、装饰、粘接、镂雕、刻划的特点,手工成型。《天工开物》中记述鲁山花瓷口授的传统底釉的施釉方法、斑釉的点釉技术,唐代鲁山花瓷呈现原釉的色彩形状和质地。

唐朝瓷窑炉结构,用木柴、煤炭作为燃料。

点击浏览下一页

3、技术特征:唐代鲁山花瓷的斑釉,产生的蓝白色乳光是由釉中纳米级小液滴和小微粒对入射光产生的瑞利散射而产生。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纳米技术

唐代鲁山花瓷采用鲁山县所产天然陶瓷原料,其釉色配方从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钙(氧化镁)、三氧化二铝、二氧化硅等

4、作品特征:唐代鲁山花瓷器皿造型古朴,彩斑与底釉的对比十分强烈,显得格外醒目。花釉瓷的胎质较粗,胎色有浅色、黄色等。釉层较厚,深色釉之上彩斑的随意加上窑变,使得花釉瓷具有一定抽象美。花釉流淌的动感,厚重中兼有活泼,肆意挥洒,气韵天成。体现了唐代社会普通崇尚的个性张扬,多彩浪漫的气息。

点击浏览下一页

五、鲁山花瓷的价值与地位

鲁山花瓷代表着当时中国北方瓷艺术的最高水平。中国历史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院均收藏有鲁山花瓷器皿。花瓷产品丰富多样,不仅有碗、罐、盏、瓶、盆、盘、壶、碟、钵、盒、盅、灯、筒、枕、盂、匣等,还创造性地制作出羯鼓。羯鼓又称腰鼓、拍鼓,一种双面击打乐器,由西域传入中原,到了唐代,为让鼓声清脆响亮,鼓腔渐渐由木质变为陶瓷。

点击浏览下一页

鲁山花瓷生产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享有重要的引领地位,是唐代制瓷业的一个伟大成就,具有重要的传承研究和发掘保护价值。

在唐代全国生产陶器和瓷器的窑口很多,但生产瓷器较为著名的窑口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主要以生产青瓷和白瓷为主。南青北白成为唐代瓷业的主流产品。河南省鲁山所产的黑地、乳白蓝斑一器三色的花釉瓷器改变了当时只有青、白单色釉瓷器的局面,出现了一种新的多色釉瓷种。

花釉瓷因其是在黑釉、褐釉的底色上施以呈色不同的釉料,经高温烧制而呈现出蓝、乳白色的大块彩斑或是蓝、白、褐相间的流淌纹理,形态各异,变化万千,故称花釉。鲁山段店窑先于汝官瓷、禹州钧瓷,是汝瓷、钧瓷的发源地,以鲁山花瓷最为著名。其规模之大,年代之长,品种之全,花样之多,工艺之精湛,都是中国古代烧瓷史上所仅见的。鲁山花瓷在唐代作为贡瓷进入皇宫,成为唐玄宗最喜欢的乐器羯鼓的鼓腔。其恢复烧制成功,无疑使鲁山段店窑继浙江龙泉窑之后成为国内第二个贡窑

点击浏览下一页

唐代鲁山花瓷因其釉色的变化与釉面的质感,与宋代著名的钧窑瓷相像,且工艺方法类同,两处窑址距离也很近,故陶瓷界很多学者认为其与宋钧有传承关系,而民间收藏者则干脆称其为唐钧。其实,唐代花釉瓷器的烧制比较复杂,因为不同的釉料在高温下会有不同的膨胀系数,在冷却时会有不同的收缩系数,因此,一种釉料覆盖在另一种釉料上,必须要求两者之间热胀冷缩的系数一样,才能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唐代鲁山花瓷衣釉分大致有四种:黑釉、褐釉、黄釉和茶叶末釉。从彩斑分则有蓝斑、月白斑、乳白斑等。多以深色地釉衬托浅色彩斑,或斑驳陆离,或流动飘逸,给人一种神秘莫测而又自然天成的美感。

点击浏览下一页

鲁山花瓷器物以釉色为胜,其釉面分为底釉(以黑为多)和面釉(乳白、蓝斑块)。蓝色面釉不是瓷器常见的以氧化钴呈色,而是由于在烧制过程中的窑变而来,蓝色面釉的釉层里有二种相,一种为连续相、另一种为分散在连续相中的无数个小液滴(固化的玻璃态液滴状)的弧立相,小液滴的直径峰值为80纳米,无数个纳米级的小液滴对入射到釉面的可见光产生散射,从而使其呈现蓝色乳光。陶瓷界称这种窑变蓝釉为乳光釉。

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鲁山花瓷拥有崇高的地位和荣誉。以色彩绚丽、富于变化而闻名。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极高的艺术成就,颇具收藏和研究价值。

点击浏览下一页

http://www.hntb21.org/

上一篇: “‍‍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贺河南鲁山非遗博物馆开馆

下一篇: 高考生,“佛山陶瓷”三题答错了不怪你,怪出卷老师和陶瓷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