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诗》中赞美越窑瓷器的釉色为:“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瓷的釉色以青为主,青中带灰,形成特有的“艾叶色”,晶莹润泽。越窑创烧于唐朝至五代时期,烧制技术至宋朝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在当时的吴越一带,即现在浙江的余姚、上虞、诸暨等地出现了大量的越窑古窑址,这表明了盛唐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制瓷业兴盛。从五代 公元907 960年 起,制瓷业开始设立“御窑”即“官窑”,产品专供宫廷使用,越窑瓷器作为御用的也称为秘色瓷,宋人曾慥《高斋漫录》说:“吴越秘色窑,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秘色实即还原焰经1300℃高温烧成的,釉色即所谓艾青、湖绿、翠青的“千峰翠”色。
本件藏品是一件五代越窑瓜棱云纹双系梅瓶,瓶高31厘米。梅瓶是古代的储酒器,釉色为典型的艾青色,通体施釉,圈足支烧,底部阴刻“内”字(见图),可见这件作品是当时供“内府”使用的官窑器。整件梅瓶刻有六条瓜棱线,并在瓶体上以本色釉划刻六朵飘带立云纹,瓶肩部塑二圆孔,便于穿绳系带,瓶口外卷,亭亭玉立,美不胜收。五代梅瓶与后世梅瓶稍有不同的是口颈稍长、肩腹较宽,并带有双系,这是梅瓶初创时期的特征,不过那时这种作为酒具的窑器,不称梅瓶,而叫酒经、经瓶,至晚清“梅瓶”称谓才出现,因其小口仅能容纳一枝梅而得名。
2005年,纽约苏富比拍卖公司秋拍,曾以46.04万美元,拍出了一件器高39厘米的五代越窑刻花带盖梅瓶,得主是台湾私人收藏家,刻花图案也是飘带立云纹。由此可见梅瓶因其精湛的工艺以及独特的人文价值,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是收藏拍卖市场的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