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揭开元青花的烧造之谜

2016-01-13 10:48:30 | 浏览:15146次
分享到: 

  元青花在历史文献中没有记载,它是怎样创烧成功的?说法不一。照子的发现是一个新突破。

  发现

  1980年,景德镇市考古所在景德镇市红光瓷厂院内的落马桥遗址抢救性发掘时,在离地面1.7米处发现3枚元青花照子,照子上书写着“黄头青”、“戴彩”、“吴”字样,从而拉开了照子研究的序幕。照子揭开了元青花烧造的内幕—照子上的文字,记录了窑工们一项一项的试验经过,工匠们书写的文字、记录的符号,点点滴滴揭示出元青花的烧造过程。

  在首都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建馆举办的两次元青花大展里,也都出现过元青花照子。在元青花瓷器中,照子算是重要一员,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笔者利用七八年的时间在景德镇收集到了165枚珍贵的照子实物资料,其中,有135枚属于元代,其它为宋代、明代和清代的。

  照子是试验用具的一个统称,试火的火照应该是照子的一种,试釉的可以叫釉照,试泥的可以称为泥照,还有试验窑位的,试验浓淡的,试验品种变化的……凡是需要下次烧造的产品,都需要提前进行试验性烧制,这就是照子的功能。每一只青花照子之上,都使用色彩深浅不一的青花料,书写着不规则的各种文字和符号。每一枚照子上的文字和符号,都代表着窑工们的一个用意。我们通过对文字和符号解读,不难看出窑工们在使用怎么样的手段试烧釉下彩产品。

  当前,元青花的研究已经是国际化的课题,但由于实物少、资料少,很多疑问一直困扰着人们。靠凭空想象猜来猜去,有些判断并不准确,照子上的各种文字,恰是提供了元青花烧造时的重要信息,比如“头青”,应该是指青花料分不同等级,表示头等青料的意思。

  考证

  有一枚照子上书写有波斯文,据文献资料记载,元朝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前后烧制瓷器70多年,波斯文的出现,证实浮梁瓷局里有波斯人从事工作的可能。早在8世纪,波斯人就烧制出釉下蓝彩陶瓷。波斯人的到来,使得景德镇的瓷器烧造有所借鉴,况且当时的景德镇烧制青白瓷和枢府瓷已经非常成熟,进而烧制出釉下彩青花瓷器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据专家分析,元青花瓷器的繁缛纹饰、丰满构图,均符合伊斯兰文化的装饰风格,这也为我们做出上述推测提供了佐证。

  照子中还有八思巴文。八思巴文为大活佛国师八思巴所创造,以便向普通民众传教,最后成了蒙古统治者上层使用的语言文字。照子中出现八思巴文,说明了蒙古人是景德镇窑区的管理者。

  在照子上我们可以看到“试浓淡”、“试好歹”、“试土”、“试泥”、“试釉”、“试料”等类文字,显而易见,这是在试烧过程中所作的各种试验。另外,还有“杭州好药”、“画药”、“画料”、“新料”、“不练药”、“止药”、“药权”等字样,这些文字明显是指绘画青花用的“青料”,即是钴料。“杭州好药”意味着什么?难道在元代就发现了“浙料”不成?一枚“腴釉”字样的照子,釉色肥厚,与其它照子相比,很显然是在试验釉色的厚薄。而书写有“大块料”、“旧料”、“徐宅料”、“愤料”文字的照子,则是指烧制青花时使用的泥料了。有“秀水桥试泥”字样的照子则标明了试泥所在地名。据说景德镇现在还有秀水桥这个地名,也可能在元代秀水桥有元青花烧造的窑址。

  照子中出现“新”、“二新”、“新新”,说明窑工们在不断摸索创新,即便一次试验成功了,还要进行二次或者多次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照子中标有姓氏的占了一定比例,说明烧造元青花的窑址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当然,浮梁瓷局所控制的瓷窑属于官窑,其生产的青花质量优良。优质的元青花是供给达官贵人使用的,同时也出口。我们从元青花的实物资料中看到,这类元青花等级高、器型硕大、纹饰优美,使用的胎料是洁白优质的好料,使用的画药都是“头青”一级。而以家族为单位的民窑,主要烧造民用日常生活用瓷,质量稍次一等。

  此外,照子中出现的“唐礼”、“上声好”、“火应盆中出”、“百人交花”、“三盆纹四盆含”、“君礼”、“宗思”、“木棉”等。内容涉及面广泛,其中所包含的很多秘密需要我们慢慢破译。照子的品种也是非常丰富,有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褐彩、褐釉、蓝釉、红釉、枢府釉、青白釉、白釉等,说明每一个品种都需要试验。照子的形状更是五花八门,其中瓷柱的形状占比例比较大,另外还有碗形、片形、圆形、帽形、饼形等。

  揭秘

  照子身上沾满了的药渣和流淌的焦油,青花的深浅浓淡不同,能看到生烧现象和过烧现象。青花色泽的变化、瓷胎的薄厚试验,揭示了烧制元青花的成品率。我们在元青花收藏品中经常看到,有些瓷器上留有窑渣,有的还有变形,这说明元青花烧造不易,出窑的产品即便发现一些毛病,也会继续使用。

上一篇: 惟妙惟肖的康熙仿明初御瓷

下一篇: 清宣统瓷器艺术特征探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