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英罗窑址群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佐证

2015-11-28 10:30:00 | 浏览:6984次
分享到: 
      从今年4月25日开始,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与合浦县文物管理局对英罗窑群遗址中的一座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上万片古陶瓷片重见天日。经过近两个月研究,专家初步判定,该窑址是一处唐五代时期的民间瓷窑。

      1000多年前的唐五代时期,合浦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港口。这个港口商客云集,合浦珠、中国瓷从这里出发,运往东南亚或者更远的欧洲。在当地民间传说中,山口镇英罗村塘尾水库周围有72座窑,生产陶瓷和砖瓦。后来,考古学家在该水库两岸发现了数座窑址,即为英罗窑群遗址,让传说得到了映证。

 

  英罗窑群遗址位于英罗村委东面约300米的塘尾水库东西坡地上。早在1993年5月20日,该遗址群就被合浦县人民政府确定为“合浦县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历年来的水库建设,一旁的数座古窑遭到破坏。今年4月25日,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馆员蒙长旺带队来到英罗村,对其中一座窑址进行发掘。

  6月22日,记者看到,该瓷窑的发掘工作已到收尾阶段,考古队员正在清理一座龙窑以及龙窑两侧的废品堆积,随后准备回填窑址加以保护。蒙长旺介绍,这座瓷窑正位于水坝边上,起码有一半因修建水坝而遭到破坏,所以已看不见瓷窑全貌。

  数万块古瓷片重见天日 
  据介绍,该遗址中,窑炉依斜坡而建,长条形如长龙状,故称“龙窑”。圈拱形的窑顶已塌陷,但窑床仍在,宽约3米,底部垫一层松土以垫放器物,窑壁底部砌砖,上部用红烧土垒砌,内壁残留有玻璃质窑汗。
  蒙长旺告诉南国早报记者,龙窑两侧为废品堆积,其中出土了大量瓷器残件,有瓮、罐、壶、碗、碟、钵、盘、盆、纺轮、筒形垫具、动物模型等十多种器型,还有数万块古陶瓷片。“这些瓷器多为生活用品,胎质细腻,内外施青釉,釉里有细密的开片,器表素面无纹饰,烧成火候较高,扣之响音清脆。”他介绍。遗址中还出土较多的瓮、罐、釜、盆、钵等陶器,应为当时工匠们的生活用品。另外还出土大量泥范,其中大部分是碗、碟的模范;废品堆中,也包含有大量同一形制大小的碗碟器型。这说明,当时产品有相当部分应是模制的。
  目前,英罗窑里出土的瓷器多为当时生产出来的废品,“窑工检查时,发现一些黏住的、坏掉的、变形的就往两边堆。”虽然该窑没有发现工艺精湛的作品,但蒙长旺认为,瓷窑所体现的烧灶工艺,在当时来说比较先进,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瓷器的胎是高岭土,另外一个是施釉,第三个烧制达到1200℃以上。故该窑址出土的物件,基本上达到瓷器标准。”

  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物证
  经对提取的古陶、古瓷样品进行鉴定,考古人员初步判断,该窑为唐五代时期,距今1000多年。“唐五代时期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重要阶段,上承六朝,下启宋代,是承上启下的一个发展阶段。”
  “英罗村原位于出海口,相传唐代时生产的陶瓷器除少量供应周围村庄外,大部分外销海外,”蒙长旺介绍,大量的民窑密集出现在合浦县出海口,除因为这里出产瓷器的原料高岭土外,还有海边交通便利的原因,“对探索海上丝绸之路可以提供实物证据。”
  蒙长旺说,接下来,他们会将出土文物移交给文物保护单位,同时结合史料,以及与东南亚、我国各地出土的瓷器实物进行比对,对该窑址进行进一步研究。


上一篇: 衢县两弓塘窑群

下一篇: 合浦上窑发现的瓷烟斗或能佐证烟草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