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双炯,1932年出生于中国瓷都德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德化县凤凰陶瓷雕塑研究所创办人兼艺术总监,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最高奖“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被誉为中国瓷塑“弥勒王”。
继承历代大师遗产 弘扬陶瓷文化
德化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陶瓷烧制历史久远,盛于明清,瓷圣何朝宗让德化陶瓷在明朝就名扬全球,为中国陶瓷赢得世界殊荣。
“德化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些名师,这些代表性人物成就了一部辉煌的陶瓷史。何朝宗是德化艺术陶瓷的一代宗师,他的流派风格一直延续到现在,还能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邱双炯说,现在每一位陶瓷工作者都应该继承这些大师的珍贵遗产,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入新的时代文化内涵,并运用新的技术对烧制技艺和材料进行大胆革新。
邱双炯是何朝宗的“何氏技法”为代表的德化传统瓷塑技法和烧制技艺的传承者,2012年底,文化部正式公布邱双炯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6月16日,泉籍澳门著名乡贤陈明金向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捐赠了邱双炯“瓷塑五百罗汉”作品。在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期间,该馆精选其中上百件最具代表性的精美瓷塑罗汉进行特展,让海内外各界对邱双炯陶瓷艺术有一次较全面的认识。
“五百罗汉每一尊都有自己的故事,故事的背景给创作者很大的艺术创作空间,这让每一尊罗汉流露出不同的神韵。”邱双炯说,陶瓷艺术创作作者的悟性十分重要。他经过多年探索,不仅创作了白瓷五百罗汉、彩瓷五百罗汉,还创作了全新的夜光五百罗汉,德化陶瓷博物馆也专门开辟了多个展馆展示其五百罗汉瓷塑作品,以此展示德化陶瓷最新的发展成果。
陶瓷艺术贵在创新
“上了年纪以后脑子不迟钝,手还是挺灵活不会抖。”早已年过八旬的邱双炯认为自己还是幸运的,始终保持着一种激情和创新精神。为了让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更加长久,他几乎每天坚持弹钢琴,让自己的心、手保持最佳状态。
“艺术贵在创新。”邱双炯说,中国陶瓷名扬世界,老祖宗给我们留下太多的东西,我们要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力争搞出一点新的东西,实现新的突破。1993年,第一届中国德化国际陶瓷节举办前夕,邱双炯首创“陶瓷薄胎彩塑”新工艺,成功创作出《贵妃醉酒》等精品,为德化瓷坛带来新品。
“陶瓷雕塑需要艺术家用心去做,领悟每一件作品独特的艺术个性。”邱双炯说,真正做手工艺的人都是做得多讲得少。邱双炯小学毕业后即辍学到瓷庄做6年的学徒,掌握了陶瓷工艺技巧,此后工作了,仍未将陶瓷艺术这个爱好丢掉,退休后更是心无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陶瓷事业中,终成陶瓷名家。
革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
“陶瓷是泥土与火的艺术,千百年来陶瓷烧制温度控制十分重要。”邱双炯说,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德化陶瓷烧制还是以柴火为主,温度控制全凭经验,主要靠烧制师父的眼睛观察。落后的烧制技术不但不环保,而且无法适应现代陶瓷发展需求。
上世纪八十年代,德化陶瓷产业开启了“以电代柴”的能源变革,这场变革不仅推进了德化陶瓷产业的快速发展,更使得德化森林资源得以保护,邱双炯就是这场能源变革的推动者。后来他也成为受益者,其首创“薄胎瓷塑”和大体量中国白瓷塑作品如果不是改用电窑对温度精准的控制,是很难成功的。
历史上,德化陶瓷很难突破50厘米规格的局限。2008年,邱双炯成功创作了高达一米的一组《十八罗汉》作品,大大拓展了德化瓷的发展空间。后来,他又相继烧制出大型瓷塑《八本尊菩萨》和难度很大的2.2米高千手观音像,将德化大体量陶瓷作品烧制提升到全新的水平。
邱双炯创作出了数量众多的弥勒造型,素有中国瓷塑“弥勒王”之称。对,他十分谦虚,他认为陶瓷作品“没有最好,只有比较好”,每个人的作品贵在体现独特的艺术个性。
“陶瓷门类众多,百花齐放才能为瓷都迎来新的春天。期待更多的年轻陶瓷工作者,为德化陶瓷注入新的活力,站在前辈的肩膀上锐意进取。”邱双炯说。
上一篇: 中国心,陶瓷心!
下一篇: 今年二季度瓷砖价格为什么会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