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腹地禹州市神垕镇,千年窑火不熄,紫烟袅袅中孕育着中国瓷器的瑰宝——钧瓷。在这片被钧瓷文化浸润的土地上,王晓锋以一双巧手、一颗匠心,续写着钧瓷艺术的传奇篇章。
一、窑火初燃:与钧瓷结缘的匠心之路
1979年5月,王晓锋出生于神垕镇中王庙新区,家乡的钧瓷文化基因自小浸润其心。虽仅有中专学历,但他对陶瓷工艺的热爱与执着,却如钧窑炉火般炽烈。2006年,在多数同龄人已安于现状时,他毅然踏上钧瓷艺术的朝圣之路:从东升钧窑的学徒生涯起步,从配釉的毫厘之差到烧成的火候把控,他如海绵般吸收着传统技艺的精髓。更拜师江西省博物馆馆长彭适凡,将文物鉴赏的深厚学养融入创作,为日后的艺术突破埋下伏笔。
二、破茧成蝶:橝王钧窑的创新传奇
2017年,在槐树湾村的一隅,橝王钧窑应运而生。这是王晓锋艺术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他向传统致敬、与时代对话的试验场。他大胆挑战无匣钵烧制工艺——这项失传已久的古法,通过无数次试烧,成功还原出宋代无匣钵瓷片“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奇幻釉变。作品《刻花太白尊》以刀代笔,在钧瓷表面刻出文人画的意境;《袈裟纹盘龙瓶》则将耀州窑的刻画工艺与钧瓷窑变结合,古朴中透出灵动,现代中蕴含禅机。
三、窑火传薪:以教育守护文化根脉
“钧瓷是活的文化,不能锁在博物馆里。”作为高级工艺美术师,王晓锋深知传承之重。他开设“钧瓷大讲堂”,将配釉秘方、烧成曲线等核心技艺倾囊相授;发起“少年窑工计划”,让孩童在拉坯机上感受泥土的温度。在神垕镇的中小学,他是孩子们口中的“窑火叔叔”,用故事点燃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种“传帮带”模式,已培养出数十名青年匠人,其中不乏省级工艺能手。
四、窑火永续:时代浪潮中的文化坚守
当工业化浪潮席卷陶瓷界时,王晓锋选择做逆流而上的守灯人。他的橝王钧窑坚持限量生产,每件作品都附有创作手记与窑变记录,让收藏者读懂钧瓷的“生命密码”。2023年,其作品《现代钧窑茶具组》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评委评价:“既见宋钧之神韵,又开当代钧瓷新风。”
在神垕镇的晨曦中,王晓锋常立于窑炉前,望着青烟缭绕的烟囱出神。他说:“窑火是神垕的呼吸,匠人是窑火的脉搏。”这位从黄土地走出的艺术家,正用双手的温度,让千年窑火在新时代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上一篇: 王光强获得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