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早在一千年前,河南曾有过一个陶瓷产业的聚集区。
河南有319处古代瓷窑遗址
但却没有一家叫响全国的品牌
河南有灿烂辉煌的陶瓷文化,这点无需多言。河南古瓷始于唐,盛于宋,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河南占三个。
这些能工巧匠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宝藏,河南有25个市县发现319处古代瓷窑遗址,位居全国古瓷窑遗址数量之首。
曾经有多少的辉煌,如今就有多少的尴尬。随便在淘宝搜一下“瓷器”,你会看到各种景德镇货。各种大小摆件,贵的、便宜的,只要你想要,不愁找不到合适的。
景德镇是南宋的官窑,据史籍记载,即便宋朝覆灭,从元代一直到明清,历代皇帝都曾派专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
如今景德镇历尽风华,虽产值上渐渐被佛山、潮州等工业陶瓷业赶超,但截至2015年,景德镇陶瓷工业总产值已经从1995年的6.6亿元增加到335亿元。
可以说,扎根于传统手工艺的景德镇在“大生产”业态下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快速地萧条下去,而是在坚实的技艺与创新中碰撞出了新的潜力,当代景德镇不灭的活力可见一斑。
这也不难想象,你看景德镇的陶瓷学院每年培养了多少陶瓷行业的人才,而景德镇的老鸭滩、陶艺街、樊家井等地,则是全国陶瓷爱好者的朝圣之地。
而所搜“钧瓷”和“汝瓷”,发货地大多集中在景德镇、泉州和宜兴。泉州的德化窑出产白瓷,宜兴的代表作是紫砂壶,它们都有比较大的陶瓷产业园,烧一些汝瓷和钧瓷都不是问题。
相比之下,汝、钧的老家汝州和禹州,则显得有点寂寥。有学者做过调查,截止到2011年,河南省的汝瓷企业,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仅有5家,其中最多的不过600万元,其余的多为5到10万元,其中最少的仅5万元,28家个体经营户注册资金均不足5万元。
且整体水平比较低,大部分还处于家庭作坊的阶段,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相不中这家的价钱,下一家还有相同的器物。这些家庭作坊也没有什么高水平的技术人员,连手拉坯的师傅,基本也要靠外聘。
禹州的大宋官窑算是河南陶瓷行业里的翘楚了,但这一家,却难以扛起复兴全河南的大旗。所有问题的症结都指向了一处:河南没有像样的古陶瓷产业。
然而,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早在1000年前,我大河南就有过一个规模非常之大的陶瓷产业聚集地——段店窑。
中国最早的陶瓷产业聚集地
满街都是古董瓷器的碎片
段店这个名字对于一般人来说是耳生的,远远不如宝丰清凉寺和神垕有名气。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河南长期默默无闻的窑口,被上过央视一套的古陶瓷鉴定专家丘小君先生赞叹为“伟大的段店”。
段店窑在鲁山县梁洼镇段店村,它的发现,其实颇具偶然性。
1950年冬天,故宫博物院派出调研队在全国范围内考察古窑址,其中一站,设在了河南临汝县(今汝州)。此行的目的,为了寻找一些刻花汝窑碎片,以此证实汝窑的烧造地点。
调研队此行收获颇丰,在临汝县附近发现了好几处窑址。离开临汝时,调研队意外在不远处发现了段店。
从临汝的大营往东北走40公里,调研队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处土沟及两侧的农田里,到处都是瓷器碎片。而附近的村子则更加夸张,寨墙上、街道上、甚至房屋的围墙上,也都沾满了瓷器碎片。
一些比较大的白釉碎片,上面画着赭色或绿色的花纹,明显能看出是河北磁州窑;还有不少黑釉并芝麻酱釉。
这个村子就是段店。
在此之前,国内外所有的学者和专著,无一提及段店。对于这样的知识盲点,调研队也只能在路过的时候采集一些碎片带回北京进一步研究。后来,他们在调研报告上特意提到:
我们因为事前并没有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所以有第二次详查之必要。(陈万里,冯先铭《故宫博物院十年来对古窑址的调查》)
宝丰青龙寺、鲁山段店两处,……在当时实在是一个极大的烧瓷山场。而段店比青龙寺的范围还要大,……可以想见当年烧瓷山场的繁盛。(陈万里《汝窑之我见》)
这次调研只是揭开了段店神秘面纱的一角。20年后,当年调研队的成员冯先铭先生再次造访鲁山段店,他在段店的田野里发现了一些花瓷的碎片。
故宫博物院当即与还在开封的河南省博物馆取得联系,经过复原和对比,这些考古学家发现,碎片与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唐代花瓷腰鼓完全一致。这下,故宫的宝贝找到了娘家。
这也让专家们认识到了,段店真的不简单。此后的岁月里,考古学家在这里找到过五大名窑的所有品种,甚至河北的磁州窑、陕西的耀州窑、福建的建窑、江西的吉州窑,从器型上来说,瓶、盆、碗、盘、壶、碟、棋子、注子、枕、盂,只有你没见过的,没有这里挖不出来的。
1999年,段店窑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陶瓷的“自我救赎”能否成真
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那么,为什么段店会有如此庞大的陶瓷产业呢?
丘小君先生曾在豫记中原文化大讲堂做过演讲,他认为,这是段店的地理位置和烧窑老底儿造成的。段店这个地方离宝丰清凉寺非常近,上文也说了,在这条线上,当年故宫调研队发现了很多窑口遗址。而段店出土的各种文物,则把段店的烧窑年限提前到了唐朝。
此外,段店位于大浪河畔,又临着宛洛古道,宛洛古道是古时从福建武夷山梅溪村到俄罗斯恰克图的万里茶道的一段。在宋代,这里水陆交通都很方便。况且段店地下富藏煤田,地表多矾土,制瓷的原料、用水、烧瓷的燃料均可就地取材。在此处设瓷窑,可谓得天独厚。
丘小君先生推断,在北宋灭亡以后,整个北方的工匠都聚集到了段店,接着烧造瓷器,一来供给淮河南边的大宋皇室,二来卖给过路的客商。
无论这个说法正确与否,但谁都不能否认的是,段店的确是河南、是全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陶瓷的产业聚集地。
再回到眼前,河南的古瓷领域想要实现振兴,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能。毕竟,老底子的优势是别的省份无法比拟的。而事实上,古陶瓷的“自救行动”已不鲜见。
早在2010年,一些钧窑企业便悄悄开始生产“古瓷生活用品”,由观赏器具向生活器具转变。还是在那一年,禹州有了一所陶瓷职业学院,这是河南省唯一一所以陶瓷为特色的高等院校。2015年,平顶山学院也成立了陶瓷学院,力求为河南培养一批陶瓷专业的人才。
而从业25年的陶瓷艺术大师郭爱和,则研制出了500多种发色稳定的釉色,使“三彩”真正成为了“多彩”。他还用精确的成分配比调整流动系数和窑温管控,基本实现了釉色流动自主控制,开拓了“三彩窑变”的全新领域。
此外,一些企业也在积极对接资本市场。据禹州市政府《2015年产业提升活动工作目标及措施》披露,该市计划抓住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机遇,加快“大宋官窑”的上市步伐。平顶山也不甘示弱,汝州规划起了汝瓷小镇,宝丰的汝窑博物馆开馆了。
还有,平顶山学院申报的“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据说,这个重点实验室旨在研究中原地区的古陶瓷,还打算建设各种关于中原古陶瓷的数据库。并且,要为中原甚至是北方培养陶器方面的人才,以此振兴中原陶瓷文化,从而引领河南陶瓷行业的发展。
河南古陶瓷的辉煌,是继续停留在古籍和博物馆里,还是会发生在我们身边?或许,这都还需要时间给予我们一个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