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鹧鸪斑建盏
李达
——原载于:1998年6月『陶瓷学报』
摘要
本文根据建窑的特点,提出判断建盏珍品的首要条件,并从工艺难度、实物存量、斑纹的本质与艺术效果三个方面的论述,否定了黑釉白斑盏是建窑珍品鹧鸪斑的观点。再从宋代对建盏分类问题的探讨和建窑油滴斑点的形成机理二个方面论证了建窑油滴即鹧鸪斑的结论。文中也详细介绍了建盏油滴与华北油滴的区別,并对中日两国古籍中建盏名称问题提出见解。
关键词:建窑,鹧鸪斑,油滴,斑点形成,珍品分类
1 序言
建窑自元代湮灭以来,。不仅工艺失传,特別是宋代古籍中记载的鹧鸪斑建盏也成了千古之谜。随着近几年考古工作的近展和对建窑的不断深入,目前趋于一致的认识是建窑的确在宋代曾烧造茶家珍之的鹧鸪斑盏,纠正了鹧鸪斑盏仅出于吉州窑之说。
建盏的釉面花纹各种各样,千差万別。然而,鹧鸪斑建盏的花纹究竟如何呢?这个问题自宋代初期陶谷记载的鹧鸪斑盏起[1],至今历时一千余年,有关鹧鸪斑盏的说法多种多样,却找不到令人信服的依据。现代许多研究者,脱离了生产实践这一最基本的环节,仅凭一些古籍资料和建盏实物的外观作出的主观推断最终也难以自圆其说。笔者从事十余年建盏工艺研究,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不妥之处敬请教正。
2 关于鹧鸪斑建盏目前存在的几种观点
为后文论述之便,在此先介绍三件有代表性的宋代建盏实物以及鹧鸪鸟的特征。
第一件是藏于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属国宝级文物的油滴茶碗(本文简称「国宝油滴」,见图1);第二件是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属重要文化财的敞口油滴茶碗(本文简称「重文油滴」,见图2);第三件是前些年国內发现的那块黑釉白斑的残片(该类建盏本文简称黑釉白斑盏。见图3)。
关于鹧鸪斑的特征,范冬青先生在「鹧鸪斑考」[2]一文中已做了十分详细的介绍。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宋代古籍记载的鹧鸪斑建盏,其特征应与建窑一带鹧鸪鸟(见图4)的特征类似,而建窑一带鹧鸪鸟的特征。应以鸟胸部羽毛黑底白斑这一最显着的特征为准。
据此,鹧鸪斑建盏的釉面花纹应是斑点状而不是条纹状。但由于斑点状花纹的建盏有油滴和黑釉白斑盏两类,使得学术界斑点派內部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三种观点。
(1)鹧鸪斑建盏仅是黑釉白斑盏这一类,而油滴不是鹧鸪斑。其理由是黑釉白斑盏不仅釉面花纹与鸟的特征相象,尤其是残片底足刻有「供御」二字,而且该类实物发现极少,说明是建盏珍品——「鹧鸪斑」。
(2)鹧鸪斑建盏除了黑釉白斑盏之外,「重文油滴」也是鹧鸪斑,而「国宝油滴」只能仍属油滴却不能归于鹧鸪斑这一类。其理由是「国宝油滴」的斑点不仅其大小、密度与鸟羽斑纹的特征差別较大,尤其是斑点的表面存在镜面反射,而鹧鸪鸟羽毛上的斑点沒有镜面反射,所以「国宝油滴」不是鹧鸪斑。
(3) 鹧鸪斑建盏就是日本所称的油滴建盏,而黑釉白盏斑仅是一种由人工刻意裝饰而成的品种,不是建盏珍品。笔者赞成这个观点。
实际上,持上述三种观点的学者在讨论时都同意以下两点。其一,鹧鸪斑盏釉面花纹是斑点状而非条纹状;其二,鹧鸪斑是建窑珍品。这从宋代古籍记载以及几位著名诗人的诗句中也可以得知。但是,上述观点不同的原因也恰恰就出在对这两种依据的具体认识上。所以,要解开鹧鸪斑建盏之谜,必须正确评价建窑珍品和深入认识建盏的形成问题。
3 关于建盏珍品的认识
有人认为,凡是底足刻有「供御」或「进琖」的建盏就是珍品,因为它是专供皇室使用的,显然其制品等级高于民用。如黑釉白斑盏不仅底足刻有「供御」铭,且发现稀少,不言而喻就是建盏珍品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笔者认为,只要我们深入实际,认真考察建窑的特点,就不难发现,如此判断建盏珍品过于草率。对于现代人来说,黑釉白斑盏因年代久远,又是稀有之物,或许值得宝贵。但对于宋代人称颂的「珍品」,却只有那些艺术品位高,尤其是难以重复制作的建盏才名副其实。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剖析油滴与黑釉白斑盏何者为珍品的问题。
3.1 从烧制难度比较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建盏的坯的铁含量高达8%左右[3],釉的铁含量高达7%左右。高铁含量的坯料与釉料是形成建盏斑纹的必要条件,因为建窑釉是铁钙系分相析晶釉,铁含量不足就不能达到过饱和析晶。建盏的斑纹就是釉料在高溫阶段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后铁氧化物在釉表面层析晶留下的痕迹。而溫度与气氛对于析晶过程的影响非常明显,以至出现烧制条件差之毫厘而釉面斑纹外观却失之千里的结果,我们从同一件建窑上不同部位的花纹都可能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如图5所示)。
再则,建盏釉高溫流动性大,溫度过高,易造成流釉粘底,溫度过低,斑纹又无法形成。建盏的坯体在高溫阶段容易产生起泡和变形等缺陷,严重影响建盏的成品率。
上述建盏的坯釉性质決定了烧制一件斑纹优美的兔毫盏的难度。而油滴建盏的烧制比兔毫更难[4],因为在釉流动性大的情況下要使晶点保持住斑点状而不留成条纹,需要更加苛刻的条件。对此,即使现代手段也难以得心应手。
宋代建盏是在龙窑中用还原焰烧成,釉料又是用植物灰做溶剂配制的,其釉料组成、烧成溫度与烧成气氛三大烧制条件都难以准确控制。从现存的油滴建盏实物和古窑址难以寻觅到的油滴残片可以推断,油滴是在烧制兔毫时偶然出现的产物,宋代窑工无法在某一事先特定的建盏上烧制出这一品种,所以油滴的烧成几率很小。
黑釉白斑盏其釉面白斑是人工点上白釉再入窑烧成的,白釉的化学成分分析数据表明与普通白瓷釉相似[5],实践证明制作这种建盏的工艺简单,现代仿制并不难。由于黑釉白斑盏能够在某一事先指定的建盏上较易烧制成功,无疑黑釉白斑盏的烧成几率比「油滴」烧成几率大得多。
烧成几率的大小反映出烧制的难度,据此可知,「油滴」的烧制难度之大是远远超出黑釉白斑盏的。
3.2 从实物存量比较
从陶谷在宋初关于鹧鸪斑盏的记载和宋代几位诗人留下的诗句中我们可以得知,鹧鸪斑建盏在斗茶盛行的宋代深得人们的喜爱,並且有相当数量在民间流传。
笔者根据现有的资料初步统计,至今被世界各地收藏的完整的油滴建盏有十余件,而油滴残片的数目虽难以统计其数量当会更多,因为这些残片除了窑址上尚未出土的之外,已出土的又分散在各处,虽然如此笔者有幸见到的油滴残片就已有十几片之多。而黑釉白斑盏的完整实物至今不见报道,关于相关残片的信息也很少。据福建博物馆曾凡先生谈:这类残片在1988年首次发现之前,有关部门在近四十年的调查中都不曾发现过,此后,他见到的也极少。从现存实物与历次古窑址实地调查的结果来看,油滴具有相当数量,且明显多于黑釉白斑盏。
于是出现这样一个问题:黑釉白斑是可以在某一特定的建盏上易于烧制的产品,如果它是宋代人喜爱的茶盏珍品的话,为什么遗物会如此之少呢?窑工为什么不多加制作呢?难道价值规律在属于民辦性质的规模宏大的建窑中不起作用?
显然,我们只能得出这样的推论即黑釉白斑盏并不是那种当时「茶家珍之」的鹧鸪斑盏。
3.3 从斑纹的本质和艺术效果比较
由于建盏的坯釉性质(內因)和宋代烧制条件(外因)构成了建窑烧制建盏的成品率低,釉面斑纹变化莫测,优劣差別大这样一个重要特点,从现存的实物和废址堆积如山的残片可以看出,兔毫盏的条纹有粗细、长短、疏密、清晰与否等等之分;条纹色彩有金、银、黃、灰等多种;而变形、起泡、粘底、过烧或无斑纹的残片滿目皆是。並且玉毫条达的银兔毫所占比例很小,斑点状花纹的油滴亦十分稀少。所谓「毫变盏」的碎片在窑址上至今未见,而只能从熟件被日本珍藏的曜变碗上可窥其面目,而这几件油滴和曜变的斑纹也各不相同。
建窑产品的上述烧成斑纹偶然性的特点是解释建窑许多问题的基本依据。
(1) 建窑胎釉烧成特点決定了建窑在世界陶瓷史上的地位
在斗茶盛行的宋代,建盏能够独受青睞,其魅力主要在于建盏黑釉表面的斑纹多种多样、绮丽多彩这一奇特的艺术效果上。如果沒有釉面斑纹,则只是普通的黑釉盏,即使坯质再好,建窑也不会有太大的特色;如果各件建盏釉面斑纹千篇一律或优劣差別不大,那建窑就不会有什么名扬天下的奇珍神品了。在建窑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建盏珍品是在偶然中又是必然会产生的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产物,也是凝集众多窑工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说,建窑在世界陶瓷史上所处的重要地位是由建窑产品的胎釉配制及其烧成特点決定的,因为它蕴含着令人神往的迷一般的建窑最本质也是最丰富的內涵。
(2) 建窑上述特点決定了建窑只能是一个民办性质窑,「供御」、「进琖」铭不能作为判断建盏「珍品」的依据
从建窑烧造自然斑纹的偶然性的特点可以推测,假如某一条龙窑由官辦专烧贡品的话,一则难以保证精品的数量,二则所剩众多斑纹平常或无斑纹的建盏难以处置,所以从烧制成本考虑贡品只能是从众多民间龙窑烧制的无数建盏中挑选出来的精品。由朝廷建设窑炉去烧制这样偶然性很大的精品是不大可能的。
另外,建窑产品的烧造特点也決定了建盏珍品很难在底足刻有「供御」的建盏上烧制出来。从现存实物可以看出,刻有这样字样的兔毫残片很少有釉色绀黑、玉毫条达的效果,而日本收藏著名的曜变和油滴珍品底足却沒有刻「供御」或「进琖」这类铭文。
据上面分析可知,在保证贡品质量与数量前提下,作为贡品的建盏底足不可能都刻有「供御」铭,而刻有「供御」铭的建盏只能有极少量遇上能烧成精品而被选入皇宮。
总之,底足刻有「供御」或「进琖」这些外观现象反映不出建盏「珍品」的本质,所以不能以其作为判断珍品的依据。
(3) 建窑上述重要特点決定了判断建盏珍品的首要条件
现在有些人,把建盏废品当宝物收藏研究;或见到斑纹特殊的就标新立异套上一个珍品名称;或从碗口的金扣、银扣、铜扣来论品位高低;但也有人认为各种不同花纹的建盏仅是花色品种不同而已,沒有多少贵贱之分。这些情況都反映出有必要区別出建盏珍品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判断建盏珍品的首要条件是,建盏的斑纹必须是由灰釉在窑中烧成时天然形成的,並且是优异的。这是由建窑特点決定的,它才能反映出建盏斑纹的本质和艺术特征。
斑纹的本质包括构成斑纹的物质和形成过程,如兔毫、油滴、曜变构成其斑纹的物质是灰釉中铁氧化物析出的晶体;斑纹的形成过程是在窑中烧成时天然形成的。这些建盏是建窑的主产物,它们能充分体现建窑的特点,具备建盏的特有风格。而黑釉白斑盏形成斑点的物质是后加的白瓷釉,不是铁氧化铁晶体,斑点的形成是靠人工裝饰的,所以其斑点的本质与油滴根本不同,它不反映建盏独具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具有优异斑纹的建盏说明是从大量的建盏中优选出来的少数斑纹特殊而美丽的精品,这些精品才称得上珍品。例如,玉毫条达的银兔毫盏,其釉面斑纹流畅通达,银白似玉,所以会被称为上品(「玉毫条达者为上」[6])。但『大观茶论』所指的「上品」仅对兔毫这一类建盏而言,建窑还有象油滴、曜变这些具有奇异斑纹的建盏,这些建盏中的精品却比兔毫盏的上品更为珍贵。这不仅因为其数量十分稀少,而且因为这种瑰丽而典雅的斑纹为自然形成,不可重复,所以不愧为窑中之宝。而黑釉白斑盏制作工艺简单,釉面斑点显得单调、呆板,若大量制作必然千篇一律而艺术效果不佳。试想,如果这样的茶盏就是建盏珍品的话,建窑会久负盛名,著称于世吗?
笔者认为,黑釉白斑盏仅是建窑某一历史阶段的产物,只是窑工为增加品种搞的一点新花色或是为弥补自然形成美丽斑纹之困难而采用的应变措施而已,类似这种用人工裝饰花纹的建盏还有多种,在此不一一细述。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油滴才是建盏珍品。黑釉白斑盏不是建盏珍品,它不应该被认为是宋代「茶家珍之」的那种鹧鸪斑建盏。
4 油滴建盏在中国宋代的分类问题
4.1 对古籍中建盏名称的理解
中国宋代有关建盏记载最重要的著述是『方舆胜览』,其中写道,「兔毫盏:出鸥宁之水吉。黃魯直诗曰:「建安瓷碗鹧鸪斑」。又君漠茶录「建安所造黑盏纹如兔毫」。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艰得之。」
这段文字是目前所知对建窑盏上斑纹最全面而且最可靠的记述。『方舆胜览』成书于南宋后期,该书作者祝穆是南宋歙州(今安徽歙县)人,徙建宁府崇安。幼孤尝从侨居建阳的姑父朱熹学习。崇安建阳均近建窑,着意收集南宋名跡的他对建窑的情況当非常了解。此时建窑的鼎盛时期虽已经过去,生产正逐渐走向衰落,但他作为同时代的见证人,总结建窑的三大杰作即兔毫、鹧鸪斑盏和毫变盏及其一目了然的品位排列值得信賴。
另外,日本方面古代有关建盏记载最重要的资料是『君台观左右帐记』。现將日本考古学家赤沼多佳女士在『建盏与天目』[8]一文中所作的最新研究摘要如下:
(1)『君台观左右帐记』(1511)是足利將军的朋友们对他所收藏的唐物近行评鉴的记载。在这本书中被高度评价的唐物,是当时所能收集到的最好的东西,因为也是以优美和稀少作为选择标准。而且在所谓唐物庄严的世界,只有將军家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
(2)『君台观左右帐记』中记载的建盏有关情況如下:
曜变,是建盏之最,世中至宝,可值「万?之物」。
油滴,是仅次于曜变的第二重宝,数量上比曜变更多见于世,价为「五千?」。
建盏,即兔毫盏,黑釉里有窑变产生的纹状,价为「三千?」。
(3)「曜变」这个名称,在十五世紀前也有用「容变」、「窑变」等文字;「油滴」这一名称最早出现的文献是『阴涼轩日录』(1459),更早之前,在『滿济准后日记』(1423)中还有「涌滴」这一名称;而兔毫盏这一名称是从『茶录』(1054)开始的。
下面笔者对上述记载的名词谈谈自己的理解。
(1)兔毫盏问题
兔毫盏也被称为建盏,是因为它是建窑烧造的独具特色的主产品,所以从狹义上讲,建盏就是兔毫盏。另外,黑釉里有窑变产生的纹状,其中「窑变」两字,是针对釉面斑纹而言的,指的是兔毫的釉面斑纹是在窑中烧成时天然变化形成的。而在「曜变」之前所用的「窑变」这一名称,是针对建窑产品而言的,指的是建窑的变异品种,也就是指建窑生产兔毫盏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产品,而建窑的变异品种除了已有名称的油滴之外,只剩下曜变这一类,所以「窑变」也就是「曜变」。
(2)毫变盏问题
中国宋代所称的「毫变盏」或「异毫盏」[9],指的是在生产兔毫盏这个产品过程中出现的变异品种,这里的「毫」指的是兔毫这个品种.「毫色异者」不单指毫纹的顏色变异或形状变异,而是指两者都变。所以「毫变」或「异毫」与「窑变」同义。
日本「曜变」这个名称是从「窑变」过渡来的,因为「窑变」是針对品种而言,难以让人知道「窑变」的斑纹究竟如何,有了「曜变」这个名称后,至少讓人们知道会产生斑纹顏色变化这种印象。实际上「曜变」这个名称还是无法体现斑纹的形状。因为曜变斑纹的形状与色彩实在难以運用简单的文字描述。而兔毫、鹧鸪斑、油滴这些名称都很形象,很直观地描述了斑纹的特征。
(3)鹧鸪斑盏问题
鹧鸪斑与油滴从字义上无法解释两者的必然关系,然而油滴是否鹧鸪斑,关键在于「国宝油滴」的认识。因为鹧鸪斑是建盏珍品,而呈斑点状花纹的建盏珍品只有油滴这一类。由于以「国宝油滴」为代表的大多数油滴建盏的釉面花纹与鹧鸪鸟的特征相比相差较大,使得鹧鸪斑建盏之谜长期难以解开。
如果认为「重文油滴」是鹧鸪斑,「国宝油滴」不是鹧鸪斑,只能称为油滴,则必然牵涉到日本所称的油滴建盏在中国宋代也分为鹧鸪斑与其他形态斑纹的问题,这种分类的可能性存在吗?下面我们做些探讨。
4.2 日本称的「油滴建盏」在中国宋代即谓「鹧鸪斑建盏」
笔者认为,由于建盏斑纹各种各样、千差万別,宋代人给予建盏的名称是对于具有典型特征的建盏而言的,其他建盏只能按类近行归类。否则会出现名称庞杂。甚至有些斑纹「四不象」而无法命名的问题。特別是同一类中如名称过多,容易混淆,难以与社会沟通。
例如,兔毫盏这个名称实质上是对于釉面条纹具有流畅通达这一典型的建盏而言,因为这种建盏的条纹类似兔毛才被喻为兔毫盏。而建盏产品还有不计其数,釉面条纹与色彩千差万別的建盏都和典型的兔毫盏划归一类,是因为它们都具有条纹状的斑纹这一共同特征。
同理,「重文油滴」是典型的鹧鸪斑建盏,而「国宝油滴」因具有斑点状花纹,它与条纹状花纹的兔毫盏有重大区別,所以也应属于鹧鸪斑这一类。这里要注意,非典型不等于非珍品,因为是否典型是指与鸟的特征相比而言,而建盏斑纹的优异与否要从整体评价。这牵涉到斑点的大小、疏密、閃光、清晰、色彩等等许多工艺难度与审美方面的问题,
还要特別指出,即使典型的兔毫盏釉面条纹与兔毛相比也仅仅是比喻关係,如果去严格比较两者条纹的精细、长短、疏密、色泽等就失去现实意义。同样,呈斑点状花纹的油滴建盏为数极少,更不可能根据斑点的大小、密度和镜面反射问题来区分鹧鸪斑。假如这样区分,则有许多问题不能解释。例如:
(1) 鹧鸪鸟大小不同,羽毛上斑点的大小也不同,那么鹧鸪斑盏斑点的大小尺寸如何确定?
(2)象日本根津美术馆作为重要美术品收藏的油滴建盏[图5],其不同部位斑点的大小与密度都不同,这种建盏应属于鹧鸪斑,还是油滴或其他?
(3)黑釉白斑盏这一类中还有黃点斑、甚至黑斑点。其斑点的大小、形状、色彩与鹧鸪鸟的卵形白斑完全不同。也被认为是鹧鸪斑。为什么对油滴却要求其斑点应与鸟的特征酷似才能称鹧鸪斑?
(4)「重文油滴」斑点表面沒有镜面反射[10],日本也称为油滴,说明日本方面并沒有从镜面反射问题来区分是否油滴,而为什么中国宋代人偏要区分呢?
(5)在油滴之前,日本还使用「涌滴」这一名称,如果说油滴是水面上漂浮的油花,其斑点表面有镜面反射,那么如何解释「涌滴」与镜面反射有关呢?
(6)据现有考古资料所知,中国古籍中从来未见油滴之词,而日本古籍中又从未见过鹧鸪斑之名,如果按照本文所述的第一种或第二种观点,则勢必存在中国宋代有鹧鸪斑与油滴两类珍品的结论,其根据何在?
(7)如何解释『方舆胜览』与『君台观左右帐记』中有关建盏重要种类的数量(各自都是三类)和品位排列的对应关係?而且又如何解释鹧鸪斑与油滴两者的品位高低呢?
总之,上述推理过程中,沒有任何跡象表露油滴建盏在中国宋代分为两类的可能,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鹧鸪斑与油滴是同一类建盏,它们只是古代不同国度对它采用了不同类比的名称罷了。当然,我们现在难以肯定名称变化的确切原因,但如果日本国沒有建阳一带这种鹧鸪鸟[11],那么采用「涌滴」或「油滴」这样另一种形象化的名称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5 建窑油滴(鹧鸪斑)与华北油滴(雨点)的区別
必须着重指出,上文所述的油滴都是指建窑油滴。而日本现称的油滴除了建窑油滴(即鹧鸪斑)这一类之外。还有一类是华北油滴(即雨点釉)。这两类油滴经常被人混为一谈。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两类油滴的釉料化学组成都在某一范围之內,所以这两种油滴也沒有什么区別。实际上,华北油滴与建阳油滴的形成过程和外观特征差別都很大,下面谈谈它们的主要区別。
5.1 烧制条件不同
建窑油滴的烧成溫度在1300℃之上,而且必须在还原气氛下烧成,而华北油滴的烧成溫度在1240℃左右,在氧化或还原气氛下都可以烧成。
5.2 形成机理不同
华北油滴的形成机理可以概括为气泡机理。就是当溫度烧到1200℃以上时,釉料中Fe2O3开始分解放出氧气,由于此时釉已经熔融,粘度很大,釉层中的小气泡被封闭无法逸出釉面,随着Fe2O3的分解,釉层中小气泡越来越多,在表面张力作用下逐渐合并成大气泡,此时釉层明显鼓涨,鼓涨的程度往往是釉层原先厚度的几倍。由于釉层中气泡具有富集铁氧化物的能力,使得釉料中铁氧化物逐渐遷移并聚集在气泡的周围,当釉层中的气泡增大到足以克服釉层阻力时,气泡便破裂,形成一个类似火山口的凹坑。随着烧成继续,这些凹坑逐渐被拉平,而聚集在气泡周围的铁氧化物也显露出釉面,在冷却过程中,便析晶形成一个华北油滴的斑点。
建窑油滴的形成机理可以概括为浮萍机理(浮萍就是池塘水面上浮生的青萍)。建窑油滴釉烧到1300℃左右时。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釉开始形成液相分离结构。釉主体相分离出富铁的另一相。在重力与表面张力等作用下,富铁相易浮在釉表面层,随着过程推移,浮在釉面的富铁相越来越多,这些富铁相形成的液相小滴就像漂浮在水面的青萍,能够在液面上漂游,它们随机而遇,三五成群,拼合成一个个大小不同的包裹团,包裹团越大,其中的液相小滴也越多,但这些液相小滴仅仅挨在一起,沒有熔为一体,就象一叶叶青萍靠在一起。当烧成近行到一定程度后降溫冷却,在冷却过程中,当环境条件适合包裹团中的铁氧化物析晶时,便形成一滴建窑油滴。
这个环境条件包括包裹团所处的釉主体相的性质、溫度与气氛等。例如,建盏釉高溫流动性大,在近碗口部位与靠底足部位釉的厚度不同,其釉的主体相性质就不同,使得靠底足部位釉厚处的油滴较难形成。再如,还原气氛直接影响Fe2+与Fe3+的比值。还原气氛淡,斑点偏黃;还原气氛浓,斑点呈银色或偏兰;还原气氛过浓,便析不出晶体,因为Fe2+过多,熔剂作用过强,包裹团又熔入釉层之中。当还原气氛适中,而且析晶溫度与时间都滿足氧化铁微晶的晶面有规则平行于釉面排列时,形成的油滴便有镜面反射现象。
5.3 外观特征不同
建窑油滴与华北油滴的外观特征是由它们的形成机理決定的,其区別有:
(1)华北油滴是均勻分布的,因为它是由气泡形成的,有釉的地方就有气泡,所以斑点布滿整个釉面。
而建窑油滴的斑点是随机而生,所以分布不均勻。它不仅体现在同一件作品上,尤其在不同件作品上差別就更大,所以建窑油滴釉面花纹各种各样。
(2)华北油滴斑点的大小与釉层厚度密切相关,因为釉层越厚。,气泡越大,「火山口」也越大,一个「火山口」的凹坑拉平后就是一个斑点。而斑点的形状也取決于凹坑被拉平的形状。
建窑油滴的斑点大小与釉层厚度沒有必然的关系,关键在包裹团大小,所以同一件建盏上不同部位的斑点大小与疏密都可能差別很大。而斑点的形状一般呈卵形状,是因为包裹团受釉层流动影响,有被向下拉的力存在。若拉力过大,则斑点成条形状。
(3)建窑油滴在高溫烧成,釉流动大,在盏外靠底足处有一圈明显的聚釉;而华北油滴在较低溫度烧成,聚釉现象不明显。
(4)建窑油滴斑点內有肉眼可见的沟纹(类似田泥干后的裂纹),是因为包裹团是由许多液相小滴拼合而成。而华北油滴斑点內无沟纹,是因为铁氧化物均勻聚集在气泡周围。
斑点內有无沟纹是区別两类油滴的根本标志。因为两类油滴在烧制条件波动的情況下,都存在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斑点,对于不善于鉴別的人,若从斑点的大小、形状、疏密或色彩生搬硬套去区別,则很容易误入歧途。但不管两类油滴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它们的形成机理会从斑纹內沟纹反映出来。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建窑油滴的形成过程。建窑油滴属于铁钙系分相析晶釉,由于釉面上不同包裹团其大小不同或形状不同或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即使同一件建盏上不同部位的斑点都可能出现大小、形状、疏密以及镜面反射不同的现象,所以从斑点形成角度来看,也沒有理由把「重文油滴」与「国宝油滴」分为两类。
6 结束语
宋代茶家珍之的鹧鸪盏只能是日本作为宝物收藏的油滴建盏,因为我们从所有现存的实物来看,釉面呈斑点状花纹的建盏珍品只有这一类。
建窑的主旋律是由灰釉在窑中烧成时天然形成各种绮丽多彩斑纹的建盏精品谱写的,而那些用人工裝饰花纹的建盏仅是伴奏的音符。
上一篇: 吉州窑的艺术特色
下一篇: 鹧鸪斑建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