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美人醉”是怎样烧制来的?

2016-03-18 09:46:43 | 浏览:15102次
分享到: 

 

“美人醉”是怎样烧制来的?



"美人醉"又称"豇豆红"或"海棠红"。



 

"美人醉"是一种“特殊的”清代康熙时铜红釉。


烧制过程

烧制时先在坯上施一层底釉,然后吹上一层颜色釉料,再盖上一层面釉,入窑高温还原焰烧成,呈色变化较多,粉红色中略带灰色的称“豇豆红釉”,灰而色暗的称“乳鼠皮釉”,粉红中的称“苔点绿釉”,带红块的称“孩而脸”釉等。

景德镇还流传着关于美人醉的美丽传说,传说有很多版本。
 


 

传说一:

相传明朝时期某一位皇帝,在某一天,穿着一件红袍。正好从一个白瓷器旁经过。瓷器上映着的红色让他深感这种红色的美妙。于是隔日他立马下旨御器厂,要求烧出这种红色瓷器。接旨后的御器厂马上将任务分配下去,日夜赶制,希望能够克日完成,但这种红色的釉呈色极不稳定,对窑内气氛要求十分苛刻,烧制起来成功率极低。

  
随着圣旨所述日期的临近,皇帝要求的瓷器仍未能烧制成功,御器场内气氛日益紧张,窑工们个个惶惶不可终日,十分害怕皇帝怪罪,从而大祸临头殃及自身与家人。

  御器厂的老窑工每天回家之后总是唉声叹气,要不就是一言不发。他的女儿看着父亲如此,心里十分着急,于是她催逼着父亲说出了事情的缘由。老窑工跟女儿说这种瓷器烧不成功的原因恐怕是窑温烧不上去。女儿听后,宽慰父亲让他去休息,但她自己却开始担忧起来,转辗反侧,彻夜不眠。在假寐中,她梦到一位神仙,他告诉老窑工的女儿说:“此器要以女儿身祭烧,便可成功。”第二日醒来,老窑工的女儿打定主意,要以身殉窑,她希望自己的牺牲能够使众多窑工免受皇帝的责难,也希望能以此来救她的父亲。于是,在窑工们心急如焚之时,她以探父为由来到窑上,趁众人不备跳入了窑内,待众窑工和她父亲明白过来之时,只见窑内熊熊烈焰在蒸腾,众人哭成一片。
  待开窑之时,满窑瓷器就像少女的血染就的一般,釉色殷红,晶莹润泽。皇帝要求的这种瓷器终于烧制成功,但是却使一名美丽的少女献出了生命。窑工们深深敬佩这位以身殉窑的少女,所以将这种色釉取名为美人醉来纪念她。
 


 

传说二:

美人醉的传奇故事仿清中期美人醉石榴尊
仿清中期美人醉石榴尊
景德镇人做的是瓷,用的是瓷,想的也是瓷,不仅留下了数不清的古瓷珍宝,也留下了许多关于瓷的传说,"美人醉"就是这众多动人的传奇故事中的一个。

话说从前有个皇帝,他有一只玉杯。这只酒杯晶莹碧透,白中泛红,看上去犹如美女醉酒后的香腮。因此,这只玉杯被称为"美人醉",皇帝老爷十分喜爱这只玉杯,把它视为宝中之宝。这个皇帝由此产生了一种嗜好,每天都要与皇妃们一起饮酒,就用这只"美人醉"王杯,每一次都要喝得皇妃们一个个脸色如同"美人醉"杯一样艳丽,才肯罢休。
 


 

有一次,皇帝不小心将玉杯跌碎了,他非常懊恼,就叫大臣们想尽一切办法造一只同样的王杯来,并把这事交给了主管瓷业的官员潘某。这个姓潘的官员想到景德镇的瓷器白如玉,那一定也能烧出红如玉的瓷器来。于是就带着圣旨来到景德镇,督促瓷工们烧制皇帝要的红玉杯,并下了一道严厉的命令,如果3个月内烧不出跟"美人醉"一样的杯子来,就要将瓷工们全部处死。

瓷工们只得硬着头皮去试烧,可烧了一窑又一窑,就是烧不出这种白里泛红的瓷杯来。眼看3个月期限就要到了,大家忧心如焚,可又毫无办法。瓷工中有个姓梅的师傅,他有个女儿叫梅英。她也很为父亲及瓷工们焦急。有天晚上她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个白胡须老人告诉她,城南老虎山上有种红釉泥,用它可以烧成红玉杯。第二天,梅英就一个人进老虎山去寻找红釉泥。她走啊走啊,鞋子磨烂了就打赤脚走,脚磨出了血,一脚踩下去,脚印都是红的。梅英也不顾,几天之后竟累死在山上。

梅英的父亲发现女儿失踪以后,非常着急,请瓷工们帮助一起寻找。他们找啊找啊,终于找到了梅英的尸体。他们非常悲痛,就在梅英死的地方挖个坑,好安葬梅英。说来也怪,他们挖坑的时候,竟挖出鲜红如血的釉泥,于是把这些釉泥带回去,掺在白色的釉浆中,再涂在瓷坯上,经高温一烧,终于烧出了白里泛红的瓷杯,比皇帝以前的"美人醉"王杯还要好看。

那位姓潘的官员高兴万分,急忙把这杯子献给皇帝。皇帝也高兴,立即给潘某加官晋爵。瓷工们虽然逃脱了被杀的厄运,却为梅英姑娘的死而伤心。他们另造了一只同样的杯子,用它来祭梅英姑娘。与皇帝把这杯子称为"美人醉"不同,瓷工们称之为"美人祭"。

无论是哪一种版本,“美人醉”的烧制难度都是极大的。因此,美人醉历来是收藏家搜猎的目标,民间更有“收藏豇豆红,一辈子都不穷”的说法。

上一篇: 黄釉瓷器的变迁历史

下一篇: 康熙豇豆红瓷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