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岁左右属个体发展中的少年期。少年往往因为缺乏认识和准备,被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搞得惊慌失措。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机期”或“心理断乳期”,意谓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突出、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特征。 1.年龄特征: 身心状态的急剧变化、 内心世界的发现、 自我意识的突出、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的总体特征。 (1)长高、长大,体态不匀称; (2)独立性增强,但心理成熟慢于生理成熟; (3)认知——思维向更抽象、概括和注重逻辑的方向发展, 学习更具迁移能力;认识兴趣和方式具有性别化、个性化;对周围事件、人物、行为的评价更具独立的判断和思考; (4)自我意识——对自身的兴趣与关注; 在意伙伴对他的态度与评价,以英雄的言行来衡量自己,要求自己努力或改正。 (5)情绪强烈、敏感、脆弱; (6)意志——在常态下,有控制自己行为与情绪的自觉努力; 一旦受刺激,会失去理智与控制。 2.初中的教育任务 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初中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教师必须与对人生似懂非懂、渴求自主、力求摆脱成人束缚的少年打交道。 没有正确的少年观,没有高超的教育艺术与机智,便难以出色地完成了教育任务。 总的来说,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是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教育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情意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1)保健问题; (2)丰富少年的精神生活,加强对少年的心理指导、 咨询,对加快心理成熟和健康有重大意义。 (3)充实学生的情感生活和促进形成高尚的道德理想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另一方面; (4)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5)是培养人的自我教育的起始阶段。 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从16、17——25、30(35、40)的青年期,基本与高中阶段、大学本科以及大学后教育或参加工作后的最初阶段相对应。青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 特点:时限相对较长,发展相对平稳; 特殊任务:定向——个人的世界观、个性、才能、职业、婚姻等明朗化,是人生中作出重大抉择最多的时期也称为“定向期”; 1.年龄特征:各方面基本成熟。 身体方面——成熟,发展速度进入相对平缓阶段; 心理方面: A.在认知上,逻辑思维能力辨证思维能力、 对事物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高级水平; B.独立性增强,自我意识到青年晚期比较成熟; C.情感变的丰富而细腻,意志坚强(外部世界和内心的改造); D.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社会性、自主性、多面性; 活动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多重角色的承担,使青年的自我意识更丰富、自主能力更强。 2.高中教育任务: 高中阶段的中学期间学习任务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负有重要的责任。紧张的学习和升学或择业的心理压力可能带来身体的疾病。为此,学校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 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使学生学会对今后人生道路作出正确自主选择的重要条件。为此,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这是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 从认识方面看,高中生可能出现两类极端问题:一类是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另一类是心理失衡,在认识上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 在价值观上,青年也存在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献;另一种是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 在这样一个重要时期,学校教育要使青年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远大而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人个抱负的现实道路。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上一篇: 2010世博年,孩子成长的“钻石”年 下一篇: 教育是一件很私人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