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如此,人们在制造机器人时,为了避免机器人陷入“恐怖谷”,仅让机器人具有一些类人的特征,在外表上很容易与人区分开,从而将机器人限制在曲线的第一个峰值前。
“手段其实有很多,比如在机器人大小比例、着装上下些功夫,用这些讯息告知使用者或观众,这只是一个机器人,”恐怖谷“效应就自动消失了。
长期以来,仿生人在科幻和机器人研究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机器人研究和科幻作品中,未来的仿人机器人不仅具有拟人的外貌、动作、行走和语音,还具有拟人的情感,甚至能与人类进行智能交互。
只是,目前这种仿生人还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表情机器人”要跨越“恐怖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仿生感知与控制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表示,为了获得人类的最大好感,机器人必须克服“恐怖谷”,利用几乎完全类似人的外表和行为活动达到曲线的第二个峰值,而这对研制表情机器人而言是巨大的挑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梅拉宾(Albert Mehrabian)研究发现,人在进行情感表达时,语言只表达7%的内容,声调也只能表达38%的内容,其余55%的内容全靠人的表情与动作来表达。
“实际上表情机器人,更容易出现恐怖谷效应。”研究人员说,人的表情很难模仿的:“人激动的时候,面部肌肉会颤抖,仅仅颤抖这个动作,就可能牵动上百块面部肌肉,而如果有一块肌肉不动,人们马上就觉得非常奇怪。”
仿生感知与控制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也指出,仿生人表情的变化过程更能引起人的注意,如果太快或太慢,都会引起人的反感。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似乎对恐怖谷效应更敏感。英国心理学家萨拉·伍兹把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形象呈献给儿童看,结果发现近似于人的形象会引起儿童的反感,孩子们会认为那些形象是带有攻击性的;而另一些机械化的机器人则被认为是比较友好的。伍兹建议,要给儿童设计机器人,“最好别那么像人”。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未知,来源:未知,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