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学生自主学习探讨
——教育叙事
整体建构自主高效美术课堂教学其目的是指导学生利用感知提高美术“眼力”进行自学;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美术情感,从而积极配合美术教学活动。
隔壁老吴的孙子经常在公园里拿着木棒在地上跟我学画画,在他的“笔”下可以看到飞翔的小鸟;可爱的熊猫;欢快的青蛙;找妈妈的小蝌蚪……在课堂教学上经常看到初中生拿着铅笔发呆。课堂上我问学生:“回家有画画的想法么?”学生都是这样回答:“回家后——吃饭——做作业——看电视——睡觉。作业一多,哪有心思画画。家里也没什么好画的!”是的,熟视无睹,没有新意,“眼力”没了。
学校组织初一学生到六里坪劳动基地——参加劳动实践,陶艺教学是近几年兴起的美术教学的一种重要门类,而是吸引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参与到陶艺的活动中来。玩陶是一种能释放学生紧张力的审美活动。走进陶艺教室,看见四周墙上不同时期、风格迥异的陶艺作品;看着教师手中的泥演变成惟妙惟肖的人物、动物、植物;听了教师讲解的泥捏、塑造的基本方法,学生胸有成竹,无须教师的“命令”,自会独立创作。学生在一望无际的绿色树林中采摘树叶玩耍,又兴致勃勃地去挖野菜,呼吸着山林中洋溢着的清新空气,有的学生用诗写下了自己贴身的感受,有的学生用画描绘出对大自然的喜爱。各班劳动基地的黑板报上刚“出炉”的采茶诗周围都是学生的眼中之“竹”:云雾缭绕的群山、郁郁葱葱的苍松、挺拔的翠竹、舒展的兰草、还有些叫不上名的野花……从学生稚嫩的画中,我们能感受到其发自内心对自然美的追求。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学生只有情感上产生爱好,才会在行动中发挥最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清明时节去踏青,晚饭后和学生漫步在山间,田野忽然向你呈现出一幅使你感到新奇的面貌,你发现它好象完全是陌生而反常的,看到的不是一个平坦而坚定的田野,不是一个覆盖着青草或是星罗棋布地点缀着树木的田野,而是一个色彩缤纷的田野,一个色彩层次上丰富和微妙得使你惊奇的田野。这田野山谷中的一切,在暮色的掩映下都转化成了色彩和各种色彩之间的关系。
学生感叹:我们在忙忙碌碌的学习生活中忽略或“熟视无睹”了多少鲜活生动的色彩,回去后,我们一定要把这神奇的色彩画下来……
审美活动的起点是对美的感受和鉴赏。一幅成功的作品是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完美结合的体现,它既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又给人美的享受。美术课是中学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 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审美教育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审美教育不是专指艺术技巧的 教育,而是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不言而喻,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重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和局部把握,而是注重在对受教育者的心灵从无社会特征的人塑造成为社会所需 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世纪新人。这意味着它本身的伦理、知识、审美特征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紧密联系,最 终使受教育的人格趋向真诚、善良、美好。
在欣赏《蒙娜丽莎》这幅作品时,学生被达 · 芬奇高超的写实技巧所折服。那深远的空间感,人物的立体感,画面的虚实感,血液的流动感,还有那神秘莫测的微笑。可达·芬奇要描绘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性吗?不,画家是借助蒙娜丽莎的形象来表达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胜利,她含蓄、神秘的微笑正是一个新时代精神美的完美体现。
怎样引导学生由点状的美术鉴赏活动过渡到网状的美术鉴赏活动呢?看作品时,要学生注意看出“同”的因素十分明显的作品,或是题材相同,或是整体气氛相同,或是构图组织模式相同……
在对西汉的《石刻立马》、唐代画家韩干的《牧马图》与现代画家徐悲鸿的《奔马》进行共同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了三者在审美趣味上的明显差别——《石刻立马》显示出沉雄博大的气势,《牧马图》给人以丰腴、安详之感,《奔马》则透发出清癯刚劲的精神。学生在这些“同”的东西构成了比较的基础上,既归纳了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又清楚地看见了不同作者在诸多方面表现出的差异性和丰富性。
诚然,掌握一定的绘画理论,能让学生在绘画创作时更全面的使用各种技法,但老师讲得太多,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多元化教学法就是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起来:学生要有欣赏、讨论的自主性活动;学生要有选择、质疑的自主性活动;学生要有交流、评判的自主性活动。但要把握“动”的适度,老师的不严谨会导致课堂组织的“随意性”,学生的全身心投入也会产生课堂表现的随意性。因此教师要消除自身随意性,要尽可能暗示性地控制学生的随意性,但教师教学的急智处理不属于随意性之列。如听一青年教师在教一堂国画课时,两只麻雀飞进了教室。在学生情不自禁观察麻雀时,教师灵机一动,这堂课就以“麻雀飞进课堂”展开了教学。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长久单一的技能训练会使他们觉得枯燥,我们应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和表现手段吸引学生,激发兴趣,提高他们的绘画技能。如,⑴教学手段多样化:展示实物、图片、放录象、听音乐、课件演示、教师示范等;⑵分组形式的多样化;大组、小组、四人组、特别推荐等;⑶练习过程多样化:让画得好的学生下位给别的学生当小老师,也可让部分学生下位走动观看,得到启发,甚至让学生走出课堂……⑷评价方式多样化:评选最优、被放弃的差作品改造、表演、游戏、欣赏、讲评等。
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看到学生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主动性和潜在力。老师的一句表扬的话,一个信任的目光,都会使学生信心倍增。现代科技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创造材料,教师应鼓励他们根据自身条件去大胆涉猎更多的材料,大胆尝试更多的画种,让优秀作品“脱颖”而出。
人与人之间无论在身体上和心理上,以及在经验和学识上都存在差异。在美术学习和创作上,一些学生表现得大胆洒脱或马虎草率。另一些学生则表现得工整细腻或拘谨局促;一些学生追求客观再现,另一些学生则偏爱主观表现。
教师的作用是刺激潜藏在每一个幼小心灵中天生的冲动,即创造、探索、处理材料的欲望,面对爱问“为什么”的学生,教师应充分理解他们幼稚、单纯、好动、爱幻想的天性,充分的肯定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绝不能用成人的经验或眼光来规范和评判,更不能“扼杀”。
创造和超越是美术的灵魂,可以说,没有创造,就不会有美术。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运用一种方式在具体教学方法上是成功的,但在教育学意义上则是失败的。在上“春天的畅想”这一单元,“感受春天,了解春天”一课时,给同学们讲了配色的方法,大家都拿起了画笔开始调颜色,有一位学生拿出一大堆植物的叶子在正方形的框里摆开了,我问他:“你为什么不自己画呢?”他说:“这些叶子比我画的画儿漂亮多了,我想先刷一层底色,再把叶子贴上去,可以吗?”看到他认真的模样我只好答应了。下课铃响了,他把这幅《鱼儿戏水》图交给了我,果真好看,蓝蓝的海水里各色鱼儿游来游去,那欢快的样子就象学生此时的表情……
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作画,表现自由自在的天性,充分享受艺术的美,他们不仅愿意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而且会“妙笔生竹”。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法展示的正是人的丰富性。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性,这是我们社会充满活力和丰富多采的原因。美术教育必须尊重它,呵护它。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不要一味的以课本范例为标准,用分数去衡量,不如采取简单的评语对缺乏美感的作品加以引导,这样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当学生领悟到美的真谛,满怀激情地面对大自然的美景时,心中满是创作的冲动,难道还找不到画画的理由吗?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美术课----学生自主学习探讨,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