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龙为什么要在“二月二”这一天抬头?

2023-02-21 |浏览:237183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除了与龙相关的民俗文化内涵,“龙抬头”源于古人对天文的观测和想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每年春节过后都会迎来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之说,“二月二”作为传统的春耕节、农事节,一些与龙相关的习俗流传至今。

  何谓“龙抬头”?又为何在“二月二”这一天?从自然天象到民间节俗,“龙抬头”有何特点和意义?从古代先民到如今的全球华侨华人,人们对龙的喜爱何以流传至今?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萧放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解读日常民俗背后的文化意涵。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中国有民谚称,“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作为传统节日是如何产生的?作为春耕节,古人如何庆祝这一天?

  萧放:“二月二”作为节日与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性有关。古代中国是农耕社会,农业是最主要的生产方式,人们依土而生,对土地庄稼、农作物种植特别重视。立春之后农耕时间即将到来,百姓为祈求丰收,对土地会有特别的礼敬,体现出先民对土地的崇拜。

  古代有社日,特别是春社及土地神生日,正好就是农历二月初,人们会去社庙祭祀,喝酒敲鼓。唐朝设有中和节,也是为了企盼丰收,定在二月初一。唐宋时期,每逢这个时节,人们会去春游踏青,出郊拾菜,谓之“挑菜节”。另外,人们还要在这天“迎富贵”,吃“迎富贵果子”。

  根据现有史料,“二月二”成为与龙有关的节日,是后来发展演变的结果。元人熊梦祥《析津志》记载元大都风俗,已有“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之说,里面提到,“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

  明代相关资料更多,如《宛署杂记》称,“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龙作为民俗文化传说中的神物,能腾云驾雾、司水布雨、消灾降福,对龙的礼敬和喜爱蕴含百姓祈求丰收的心愿。

  中新社记者:“龙抬头”的说法是怎么来的?为何是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

  萧放:除了与龙相关的民俗文化内涵,“龙抬头”源于古人对天文的观测和想象。古代先民很早就通过观测天象来确定农时,“龙抬头”就是其中一种时节天象。古人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称作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为四大组,形成“四象”,即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东方的七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它们组成一个龙的形象,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

  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春秋农时周期相一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春耕开始之际,苍龙七宿在东方地平线上开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龙首角宿,古人形象地称之为“龙抬头”。这是先人利用天文关照指导农事活动,“龙抬头”意味着农耕季节到来,为了防春旱,人们通过祭祀“龙神”来求雨。

  天文学中,“龙抬头”的阳历日期相对固定,至于其农历日期为何会在二月初二这一天,我个人认为或许还跟古人对节日时间的选择习惯有关,比如农历正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自古以来都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中新社记者:农历二月初二有哪些与龙相关的习俗?节日的演变体现了何种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萧放:除了春社日土地祭祀等习俗,“二月二”这天还有不少“龙抬头”相关的节俗,如“引龙”。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农历二月初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开始苏醒,为了抵抗虫害,人们会引龙驱毒虫。在饮食习俗上,当天的吃食多以龙的部位命名,面条称为龙须面,烙饼叫作龙鳞,饺子则是龙牙。

  明朝以后,这些习俗已较为普遍,人们主要将其作为求雨驱虫的节日。赵县范庄龙牌会2006年被列入河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每逢这个节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祭龙活动,包括迎龙牌、祭龙牌、送龙牌,寄托人们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龙抬头节延续至今,已被赋予新的现代意义。从传统农业意义上的节日发展为今天的公共节日,龙形象已从早期的民间信仰变成现在的民族文化符号,龙抬头节不只是求雨驱虫,更代表了当下人们昂扬向上的精神,对新的一年开启新篇的热切期待。

  中新社记者:从古代先民到如今的全球华侨华人,人们对龙的喜爱流传至今。您如何看待龙文化的传承?

  萧放:在古代民间,龙是吉祥之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后来在宫廷文化中演化为帝王的象征。进入近现代,基于龙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的特殊地位和美好寓意,龙除了继续以民俗表达的方式存在,又被升华为民族象征和身份认同的标志。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龙的蕴意有变化有传承,人们对龙的喜爱与敬畏之情一直存在,让龙文化拥有了经久不息的生命力,渗透入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到今天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仍在频繁使用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或表达祝福,比如龙腾虎跃、龙马精神等,舞龙表演也在海外广受欢迎。

  如今,龙文化不仅是独特的文化积淀,更成为一个民族精神活力的体现,它对现代社会发展、加强民族认同、弘扬民族文化、团结海内外华侨华人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责任编辑:方婷)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中新社记者,来源:中国新闻网,来源地址:)

上一篇: 60岁后最佳睡眠时长是多久?

下一篇: 为什么只有中国人爱喝热水?“多喝热水”真的有用吗

------主办------

汤阴县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技术支持------

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