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话说春笋(散文)

2025-05-03 |浏览:1679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话说春笋(散文)

文/张根法

在所有的春天景致里,春笋总是以一种独特的姿态,撞进我的记忆深处。

春雷乍响,那是大自然发出的奇妙信号,仿佛一道唤醒的指令,催促着大地万物复苏。春笋,就像一群接到冲锋号角的小战士,纷纷从沉睡的泥土中苏醒。它们努力地顶开头顶的泥土,甚至掀翻压在身上的石块,那股破土而出的力量,带着蓬勃的朝气与无畏的勇气,宣告着春天的到来。

刚冒尖的春笋,像是裹着浅褐色外衣的嫩生生的娃娃,羞涩地打量着这个全新的世界。它们那尖尖的脑袋,鲜嫩的模样,让人看了满心欢喜。在春风温柔的抚摸下,在春雨细腻的滋润里,春笋们卯足了劲儿生长,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仿佛在和春天赛跑,争分夺秒地拔高身姿。

儿时,屋后那片茂密的竹林,是我和小伙伴们的乐园,也是春笋的王国。每当雨后,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奔向竹林,去探寻春笋的踪迹。竹林里,空气格外清新,弥漫着泥土和竹子混合的清香。我们穿梭在林立的竹子间,眼睛紧紧盯着地面,一旦发现春笋,便兴奋地大叫起来,那发现宝藏般的喜悦,至今仍历历在目。

挖笋也是个技术活。我们学着大人的样子,先用锄头轻轻刨开春笋周围的泥土,露出它粗壮的根部,然后找准角度,用力一锄,一棵鲜嫩的春笋便被我们收入囊中。有时候,不小心用力过猛,把春笋挖断了,还会懊恼好一阵子,但很快又会被新的发现所吸引,继续投入这场与春笋的“捉迷藏”游戏。

回到家中,老伴总是变着法子,把春笋变成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最简单的,便是春笋炒肉。母亲将春笋切成薄片,与鲜嫩的肉片一起下锅。随着锅铲的翻动,春笋的清香和肉香相互交融,弥漫在整个屋子里,引得我们垂涎欲滴。那鲜美的味道,咬上一口,仿佛把整个春天都吃进了嘴里。

还有春笋炖排骨,浓郁的汤汁里,春笋吸收了排骨的醇厚,变得更加鲜美多汁,而排骨也沾染了春笋的清新,少了几分油腻。每一口,都是大自然与烟火气的完美结合。

除了做菜,春笋还能制成笋干。将春笋焯水后,放在太阳下晾晒,经过阳光的洗礼,春笋褪去了水分,变得干香有嚼劲。等到秋冬时节,拿出来泡发,无论是烧肉还是炖汤,都别有一番风味,那是春天留在时光里的馈赠。

春笋,不仅是春天的美味,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在黑暗的泥土中蛰伏许久,积蓄力量,一朝破土,便努力生长,向着阳光,向着天空。这不正如人生,在困境中默默沉淀,厚积薄发,终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文人墨客们对这鲜嫩的生命总是情有独钟,他们以笔为媒,将对春笋的喜爱与感悟,化作一篇篇动人的文字,让春笋的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杜甫曾为春笋写下“绵竹亭亭出县高,县家曾歎食无刀”的妙句。短短两句,虽未直接描绘春笋的美味,却通过县府为无法处理春笋而感叹,侧面烘托出春笋鲜嫩得让人无从下手的特质。字里行间,仿佛能看到杜甫站在竹林间,望着那刚采下的春笋,眼中满是对美食的期待与无奈。在那个物质并不充裕的年代,春笋的出现,无疑是大自然给予人们的珍贵馈赠,它不仅为人们的餐桌增添了美味,更成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载体。

苏轼一生爱竹,留下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千古名句。在他眼中,竹是高雅、脱俗的象征,而春笋作为竹的幼年形态,同样承载着这份精神内涵。春笋在春雨的滋润下,破土而出,笔直向上生长,那份坚韧与朝气,恰似文人心中坚守的气节。苏轼被贬谪期间,或许也曾在某个春日,漫步于竹林之中,看着春笋破土,想到自己虽身处困境,却依然要如春笋般保持高洁的品性,不屈不挠地面对生活。

丰子恺在《生机》中,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笋生长的场景。他写道:“有一天,我忽然发见了这盆草的旁边,钻出了一支笋来。……它果然长得很的快,过了几天,已经长到二尺高了。”在他的笔下,春笋不再仅仅是一种植物,而是充满生命力的象征。那从草旁钻出的笋尖,带着对世界的好奇与渴望,努力生长。这种顽强的生命力,让丰子恺感受到了希望与生机,也让读者在字里行间体会到生命的伟大与美好。

在绘画领域,许多画家也喜欢以春笋为题材。如八大山人的《竹石图》,虽以竹石为主,但在画面的角落,几株春笋破土而出,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画家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生动地表现出春笋的鲜嫩与挺拔,体现了画家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捕捉和独特诠释。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对春笋的描绘从未停止。他们或是赞叹春笋的美味,或是歌颂春笋的气节,或是感慨春笋的生命力。春笋在他们的文字中,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蕴含着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美好品质的追求。每当春风拂过,春笋再次破土而出时,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些文人墨客在竹林间漫步,用他们的才情,续写着关于春笋的永恒诗篇。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 郭进拴|我的鳌头【三百二十】

下一篇: 游水泊梁山 (散文)

文学欣赏

时代传媒集团   时代传媒杂志社  奔流编辑部   主办

全息数字科技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