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新城美韵【三百五十】
“月是故乡明,情是故乡深。”在当今大变革的时代,如何让农村重拾那份安宁祥和的氛围是当前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们的共同愿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作者的叹惋与沉思弥足珍贵”。在现代化背景下,冀望于回归小农经济已不现实,在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下,“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方针。虽然将蓝图变为现实依然任重道远,但乡间田野春意正浓,美好前景值得期待,这也许是作者写《此时此地》一书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村庄是人类最初的家园、树木的根须,但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冲击波,使得村庄渐渐褪去斑斓的颜色,一些传统正在消失不见。郭旭峰站在新时期的地平线上回望村庄,追寻已逝乡土的流风余韵,真挚地守护着记忆深处的宽远大地,拱卫着尚未被侵害和异化的精神家园,呼唤渐行渐远的美好和温情。作家文字质朴、细腻,作品流畅、厚重,富有现场感和诗意的灵韵,在精神气质上和思想行动上达成深切的统一,真实而不失灵动。他不抽烟不喝酒,把大把的业余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文学创作上;他发表的散文、诗歌等贴满了几个本子;他用创作挣来的稿费帮助弱势群体。
郭旭峰出生在郏县姚庄回族乡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读初中时就已有作品在报纸上发表。
1995年,从原许昌师专毕业的郭旭峰到郏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工作,在电能计量管理中心做了一名电能计量鉴定员。工作之余,郭旭峰骑着自行车外出采风,基层电力所站、三苏园、临沣寨、知青园、姚庄茶食苑、汝河之滨、尖山、空山洞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到老槐树下喝茶去》《古村茶烟香韵来》《郏县笔记》《三郎庙走笔》《八月村庄》等一篇篇散文成了铅字。如今,郭旭峰发表的文学作品累计1000多篇(首),仅去年一年时间,郭旭峰就在《平顶山晚报》、《平顶山日报》副刊上发表散文作品30多篇。
郭旭峰在潜心文学创作的同时,还有一颗炽热的爱心。他把自己挣到的稿费都积攒下来,利用周末、假期看望慰问敬老院里的老人、农村小学生、特困群众。这些年来,郭旭峰每年用于帮助他人的资金都不下3000元。说起这些,郭旭峰淡然一笑:“社会给了我施展才华的舞台,生活给了我创作的灵感,我也要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生活才过得美好而富有诗意。”
初中时代,郭旭峰的读书视野开阔起来,除去阅读学校图书馆的藏书之外,《星星诗刊》《奔流》《时代青年》等杂志是他课外必读杂志。在学校,郭旭峰倡导成立了文学读书社,经常和一批爱读书的同学去附近的紫云山开展读书、评书、习作训练等活动,并办起了手抄文学报。最让同学们羡慕的是,他时常有诗歌作品在当时的郏县《眉山春》报上发表。
1986年,郭旭峰考取平顶山师范学校(现为平顶山教育学院),一有时间,他都泡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普希金、雪莱、北岛、徐志摩等一大批中外著名诗人走进了他的心灵,深深地影响着这个青春萌动的学子。
在师范学校的三年里,郭旭峰至少每月读2本书,并细致地写读书笔记,他写下的读书笔记有10多本。读书给他带来生活的激情,激发了他的写作灵感。于是,他的诗作开始频频出现在《星星》诗刊、《大河》诗刊和《平顶山日报》等刊物上,三年里有30多首诗作发表。
1989年,郭旭峰从平顶山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郏县王集乡一中教学。他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成立了《繁星文学读书社》,组织师生进行有益阅读,培养大家的读书兴趣,激发学生们对文学的喜爱。凡遇到好的作品,他都及时推荐给学生们阅读。两年的教学实践,使郭旭峰意识到自己读的书仍然太少。经过努力,郭旭峰在1992年考入许昌教育学院中文系。在这里,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中外文学充实了他。郭旭峰告诉记者,两年的大学生活,是他读书最多的岁月,他的创作也达到一个小高峰,先后有散文、诗歌100多篇(首)发表在《诗刊》《河南农村报》《中国青年报》等刊物上。
1994年9月,从许昌教育学院毕业的郭旭峰到郏县供电公司报到。他告诉我,成了一名电力工人后,在工作之余,读书、写作仍是他的生活常态。无论是外出学习还是旅游,只要遇到好的书籍,他都毫不犹豫地买回来。有了丰富多彩的读书写作生活,郭旭峰的日子过得恬静而充实,心灵在书香里得到洗涤和抚慰。“读书、写作点亮了我的工作和生活!”郭旭峰这样说。
通过10多年来的读书、写作,郭旭峰的文学修养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尤其是近两年来,郭旭峰用现代的文化视觉去审视传统乡土,写作主题逐步转向对乡土的多层面呈现,以批判的笔触探求村庄破落的深层次原因,使自己的作品日益厚重起来。闲暇时,他深入乡村,探访古宅、古树,以作家的视野来审视,以优美的文字来记录,他的作品频频见诸《散文选刊》《人民日报》《河南日报》《中国电力报》《河南电力报》《奔流》等刊物。仅去年一年时间,他就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散文、诗歌作品50多篇(首)。
郭旭峰对阅读有着自己的方法和见解,他总结出白天时间散碎,适合读小说,而晚上寂静,更适合读充满哲思性的诗歌、散文和社会学书籍。阅读要有选择,不能大杂烩一锅炖。今年是国家电网公司倡导建设“书香国网”,做一个有理想、有远见的现代国网人,郭旭峰积极响应,先后有10多篇读书心得发表在报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目前,郭旭峰已经是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成了一名来自基层的作家。
郏县是宋代大文豪苏轼长眠的地方,这里的秀美山水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底蕴。一曲梆子腔,一声唢呐鸣,一步秧歌舞,一投狮子腾,就连一句土得掉渣儿的话儿,都彰显出人们的性格和胸怀。千百年来,他们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演奏着一幕幕生活的真实篇章。
郭旭峰生活在这个时代,无不被烙上这个时代的印迹。他生活在这个地方,无不被印上这里的痕迹。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民公社”、八九十年代的“改革开放”、现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将来中国农村的发展方向等等,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也给郭旭峰提供了无限的思考空间。
我热切 期待着旭峰老弟有更多更美更好的作品问世!!(郭进拴)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 郭进拴|新城美韵【三百四十九】
下一篇: 郭进拴|新城美韵【三百四十三】
时代传媒集团 时代传媒杂志社 奔流编辑部 主办
全息数字科技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