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文化中的“家”—《奔流小作家》全国中小学生全息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2024-10-08 |浏览:10933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作者郭亦凡  16岁
奖项一等奖
来源《奔流·小作家》全国中小学生全息作文大赛
原文

  古往今来,在五千年历史长上河中,中国人种下了对家的深深执念。他们将背井离乡看作最迫不得已的事,他们将落叶归根的执念种进每一寸心房中。

  背井离乡者自古便有,所以家吟唱思家念亲的绝句名篇自是数不胜数了。文人墨客们将所见的一切都寄寓了自己的思想,“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他们眼中,月是故乡明,花是故乡红。甚至于鸟儿啼叫仿佛也带上了一缕乡音萦绕在心中,更毋论见到一位归乡的人了,即使无纸笔,也要让他们捎句话,道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一句句千古流传的诗寄托了不同人,不同境遇,不同遭遇.但却似是亘古不变的情感,从牙牙学语时一句简洁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景象白如霜,思乡之情也纯挚。这一刻意象与心情达到完美的和谐。再到小学语文课本上一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怅惘,令人不由的感同身受,想起兄弟姐妹及父母的笑颜。


黄可馨  9岁

选自《少儿画苑》国际少儿书画大赛


  然而,思乡思念的是其实是家人罢了。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数究其根本实是思念亲人。而“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是道出了“思乡”的真谛,即父母家人所处之地便是心安之处,盼归之乡。“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是诗人对儿女的珍爱,但更深地却是杜甫同妻子相隔千里的难以斩断又难以抒解的思念。在杜甫心中纵使长安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大雁塔,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皇宫,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整洁大道,却终也抵不过妻子在身旁,儿女在怀中的一间陋室心安。

  出走半生,终得归乡,却也抵不过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变迁,“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贺知章一生,着绯袍,佩金龟,所出谋略道与君王,酒友遍是名满天下之人,敢解金龟换酒,活一个清狂洒脱,但回到半生未归的故土,讲着熟悉的乡音,却因小儿一句;“先生从何处来”而不禁泪如雨下。“孩子,我并非远方客,而是归家人呐”脚下是思念了半生的乡土但四目所及却再也不是那熟悉的景象,唯有那一抹湖泊,不改往日波。所以后来的他,最爱的便是提一壶酒,面对不变的湖,寻找内心深处残存的家乡记忆。

  当合上诗集,盖住了每一页上诗人推敲所得的佳句,也盖住了诗人句句带泪,句句怅惘的思乡。中国文化上的每一句家,每一句乡音,都是诗人们心中咀嚼多日才落笔的佳句,每一句千古绝唱都免不得一二思乡之音,念家之句。“家”是中国文化永恒的主题。


作文点评

      这篇作文在主题、情感、论据、结构和语言等方面都表现出色,但仍有一些细节方面需要改进。通过进一步打磨和完善,相信这篇文章能够更加出色。


作文征稿
     奔流文学网首页点击【全国中小学生全息作文大赛】专题页面,直接注册、参赛,按照提示提交作文作品。




(责任编辑:王慧芳)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 一曲红楼,叹悲叹愁—《奔流小作家》全国中小学生全息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下一篇: 少年游—《奔流小作家》全国中小学生全息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时代传媒集团   时代传媒杂志社  奔流编辑部   主办

全息数字科技   技术支持